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语文试题-古诗文与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语文试题-古诗文与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 。 (2 分)
A. 圣人之道 B. 吾欲之南海 C. 皮之不存 D. 人非生而知之者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3 分) 我道君性急 , 果然。
4. 这则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类人 ?(3 分)
( 二) 杨布打狗 杨朱 ①之弟曰布 , 衣素衣而出。天雨 , 解素衣 , 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 , 迎而吠之。杨布怒 ,
)
A. 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洛城”。“洛城”代指家乡 , 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 , 思乡之切。
B. 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满”字。“满”是遍布的意思 , 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 , 体现出
作者的感触之深 , 思乡之切。
C.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散”字。仿佛整个洛阳城都能听到曲声 , 体现出作者的感触之深 ,
古诗文与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古诗练习。 (18 分)
将古诗补充完整 , 并回答问题。 (3 分)
夜绩麻 ,
。
供耕织 , 也傍桑阴学种瓜。
1. 解释下面的字词。 (2 分)
(1) 绩麻 :
(2) 供:
2. 诗中的人物在干什么 ?( 多选 )(3 分) (
)
A. 耘田
B. 绩麻
C.在树下休息
D.学种瓜
3. 这首古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 多选 )(2 分) (
4. 认真品读后两句诗 , 下面对这两句诗理解正确的有 (
) 。 ( 多选 )(3 分 )
A. 虚实结合 , 实写出墙的“一枝红杏” , 让人看到春天的气息 ; 虚写里面的满园春色。
B. 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了 , 不仅景中含情 , 而且景中寓理。
C.作者心中本来还是很惆怅的 , 但看到了出墙的红杏后 , 很高兴。
【注释】①值 : 遇到。②怜 : 爱惜。③屐齿 : 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④小扣 : 轻轻地敲。⑤
柴扉 : 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1. 结合注释 , 对诗题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 园子里没有好看的景色 , 不值。
B. 来一趟没看见里面的景色 , 玩得不值。 C.来游园没遇到要拜访的人。 D.来游园没有遇到要拜访的人 , 太不值得了。 2. 从“小扣柴扉久不开”我们知道了 。(3 分) 3. 作者到底有没有见到园子里面的春色呢 ?你是通过哪句诗看出来的 ?(3 分)
5. 学习这则寓言后 , 你得到什么启示 ?(2 分 ) (
)
A. 无论做什么事 , 都要想好之后再夸大其词。
B. 说话、做事都要考虑周到 , 不要相互抵触 , 产生矛盾。
C.做生意不能同时卖两种东西。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39 分)
( 一) 性缓 一人性缓 , 冬日共人围炉 , 见人裳尾为火所烧 , 乃曰 : “有一事 , 见之已久 , 欲言恐 ①君性急 , 不言又恐伤君。然而言是耶 ?不言是耶 ?”人问何事 , 曰 : “火烧君裳。”其人遽 ②收衣而怒曰 :
D.这两句诗形象鲜明、 构思奇特 , 写出的不仅仅是园中的美丽景色 , 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 二 ) 春夜洛城闻笛
[ 唐] 李白 谁家玉笛 ①暗飞声 ,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②, 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①玉笛 : 精美的笛子。②折柳 : 即《折杨柳》笛曲。
1. 朗读第二句诗 , 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字或词 , 为什么 ?(3 分 )(
(2) 其狗不知 , 迎而吠之。
“何不早言 ?”曰 : “我道君性急 , 果然。”
【注释】①恐 : 担心 ②遽 :(j ù) 立即 , 匆忙。
1.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2 分)
(1) 见人裳尾为.火所烧 (
) A. 为了
B. 因为
C.被
(2) 欲.言恐君性急 (
)
A. 欲望
B. 想要
C.贪欲
2. 下列句子中的“之”与“见之已久” 中的“之” ,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
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
。
1. 把文言文补充完整。 (3 分 )
2. 解释加点的词。 (8 分)
(1) 誉.之曰 (
)
(2) 于物无不陷.也(
(3) 吾矛之利.(
)
(4)
弗.能应也 (
3.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3 分)
) )
4. 假如你是楚国商人 , 你会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3 分 )
6. 诗中流露出作者 ( ) 的思想感情。 (3 分)
A. 对孩童的讨厌之情。
B. 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C.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课外古诗阅读。 (24 分)
( 一 ) 游园不值 ①
[ 宋 ] 叶绍翁 应怜 ②屐齿 ③印苍苔 , 小扣 ④柴扉 ⑤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
将扑之。杨朱曰 : “子无扑矣 , 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 岂能无怪哉 ?”
【注释】①杨朱 : 先秦哲学家 , 战国时期魏国人 , 字子居。
1. 解释加点的字。 (4 分)
(1) 天雨., 解素衣。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6 分)
(2) 岂能无怪.哉?
(1) 杨朱之弟曰布 , 衣素衣而出。
)
A. 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繁忙生活
B. 孩童学习种瓜的情景
C.大人忙忙碌碌种地 , 小孩玩耍的场面
4. 古诗后两句体现出了儿童的
、
。(2 分 )
5. “村庄儿女各当家”指什么 ?(3 分) ( )
A. 家里的儿子或女儿当家做主。
B. 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当家做主。
C.村庄里的男男女女各自主动担负起田间和家里的活。
C.此诗着重在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 , 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 , 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切。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 (19 分)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 矛之
利, 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 “
思乡之切。
2. 本诗的关键词是 ( ) 。 (3 分)
A. 玉笛
B. 春风
C.折柳
D.此夜
3. “此夜曲中闻折柳”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3 分 )
4. 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首句“暗飞声”的“暗”字 , 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 , 也有断续、 隐约之意 , 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 , 极写夜之宁静 , 笛之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