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浅谈肾脏结构与功能及肾损害易发因素姓名:学院: 人文院专业: 旅游管理班级: 旅游112学号: 22211230指导教师: 武枫林职称: 副教授2012 年12月6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摘要:人体有两个肾脏, 分别位于腹膜后脊柱的两侧, 每一个肾约有100万个肾单位。
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与之相连的肾小管(近端肾小管、髓袢和远端肾小管), 其中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肾脏主要生理功能是生成尿液,排泄代谢终产物、过剩物质、药物和毒物等; 其次, 在生成尿液的基础上对体液、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进行调节, 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肾脏也是内分泌器官, 它能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以及参与体内激素, 如胰岛素、胃泌素、甲状旁腺激素等的灭活。
肾脏解剖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它的生理功能, 熟悉肾脏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对了解各种肾损害的易发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均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肾脏;结构;功能;肾损害1.肾脏的结构肾脏位于腹膜后,在脊柱的两侧相当于第十二肋横过部,肾脏外有被膜,肾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由肾门进人肾脏,肾盂经肾门而出,移行于输尿管。
肾脏的额切面可见外层的皮质和内层的髓质,皮质伸展入髓质内,形成肾柱。
髓质由十几个锥体构成。
锥体的底部朝向皮质并与皮质相接;锥体的尖端称为肾乳头,伸人肾小盏。
每个乳头有许多小孔称乳头孔,集合管汇集的尿液由乳头孔流人肾小盏。
几个肾小盏组成一个肾大盏,二、三个肾大盏集合成肾孟。
肾盂呈漏斗状,出肾门移行于输尿管。
以上大体解剖形态应熟悉,举例如上述的肾乳头,临床上可遇到肾乳头坏死,该病常发生于急性肾盂肾炎,坏死可能是感染的结果或肾髓质血供减少所致。
肾乳头坏死亦可发生于肾动脉血液供应不全或急性尿路阻塞。
肾孟造影可见肾盂有充盈缺损,受损乳头呈环形阴影,某些慢性病例可见乳头钙化。
尿液检查可见明显血尿及炎症性变化。
缓进型的乳头坏死可发生在一些长期应用过量镇痛剂的病人,称镇痛剂性肾病。
正常肾组织学结构包括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和血管。
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叫肾单位。
每一个肾脏有100万个以上的肾单位。
它是由一个肾小球和与其相连的一条细长的上皮性肾小管所构成。
肾脏有丰富的血供。
正常人两肾的血流量约为每分钟120。
毫升,相当于心输出量的20%~25%。
为全身各脏器灌注量最多的一个。
肾脏的血流有90%以上供应肾皮质,仅10%供应肾髓质。
肾皮质部丰富的血流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及分泌,而肾髓质的血流少有利于保持肾髓质高渗环境,保证浓缩尿的形成。
临床上在剧烈疼痛,大失血和休克等情况下,这种肾内血流的正常分配发生变化,以致肾皮质血流减少,肾髓质血流过多,称之为肾内血流重分配。
其结果可能引起少尿、无尿或肾皮质坏死。
1.1肾小球的正常结构正常肾小球由毛细血管丛、系膜和肾球囊三部分组成。
(1)毛细血管丛:由人球细动脉进人肾小球后发出2~5个毛细血管支弯曲盘旋成丛而成,一般可分为5~8个小叶,各毛细血管再汇合成为出球细动脉而离开肾小球。
人球细动脉与出球细动脉都位于肾小球的一侧,称为血管极。
肾小球毛细血管由内皮细胞、基底膜和球囊脏层上皮细胞组成。
内皮细胞被覆于毛细血管内壁。
一般情况下,一个毛细血管腔仅可见一个内皮细胞,细胞扁平,胞浆稀薄,具有许多窗孔,血浆内大小分子物质一般皆可自由通过。
而基底膜则位于内皮细胞外侧,为一层由粘多糖和多种氨基酸组成的膜,包围大部分毛细血管腔(毛细血管腔的一部分与系膜细胞邻接)。
基膜可分三层结构(致密层、内疏松层和外疏松层),基膜的内疏松层具有阻止血循环中白蛋白漏出的屏障功能。
脏层上皮细胞位于基膜外侧,有许多互相交错穿插的胞浆突起,称为足突,因此这些细胞又叫足细胞,足细胞之间的空隙称为裂孔。
内皮细胞、基膜和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即构成了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滤过膜,即滤过屏障。
另外尚有几点需说明:内皮细胞与基膜之间称为内皮下,上皮细胞与基膜之间称为上皮下、基膜内部则称为基膜内。
(2)系膜:系膜是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小叶的轴心组织,起支持作用,由星形的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组成。
系膜基质为系膜细胞所产生。
系膜细胞约占肾小球细胞成分的三分之一。
系膜细胞与内皮细胞都位于基膜内侧,毛细血管腔主要由内皮细胞被覆,但部分毛细血管腔无基膜被覆,而与系膜细胞直接接触,系膜细胞胞浆可直接伸人毛细血管腔内。
每个系膜区系膜细胞的数目一般不超过3个。
以上数值在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系膜细胞具有吞噬功能,可将从基膜漏出至系膜内的大分子蛋白物质(如免疫复合物或凝集的免疫球蛋白)吞噬及运出。
此外系膜细胞胞浆内含有微丝与肌动蛋白,它与近球旁器的垫细胞和人球细动脉壁的平滑肌连接,系膜细胞的收缩作用可参与肾小球血流的调节。
(3)肾球囊:位于肾小球的外围,外层为一层基膜,内面被覆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称壁层上皮细胞。
内层覆盖在毛细血管丛的表面,即脏层上皮细胞。
壁层和胜层上皮细胞之间的腔隙即尿腔。
(4)肾球旁器:为在肾小球血管极旁的一个三角区,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球旁细胞为人球细动脉的平滑肌细胞在进人血管球处转变而成,其功能是产生肾素及促红细胞生成因子。
肾素与血压调节有关,促红细胞生成因子可刺激骨髓干细胞使之分化为原红细胞。
致密斑为远曲小管靠近肾小球一侧的上皮细胞,是化学感受器,对Na+的变化敏感,可以调节球旁细胞分泌肾素。
1.2 肾小管肾小管可分为近端小管、髓拌、远端小管、集合管。
近端肾小管可分为近曲小管及近端小管直部,近曲小管是肾单位中最粗最长的一段,该小管上皮膜含有高浓度的ATP酶和碱性磷酸酶,可进行重吸收作用。
髓拌包括近端小管直部、细段和远端小管直部。
远曲小管为远端小管的曲部,可重吸收钠离子。
集合管依赖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使尿液浓缩。
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休克使有效循环量骤减,引起肾血流灌注不足,即可造成肾小管缺血和缺氧而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
中毒亦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诸如重金属以及庆大霉素、磺胺制剂等药物)。
病人尿量可突然变少,甚至无尿;体液代谢紊乱,尿钾减少,并发代谢性酸中毒,血清钾升高并可引起心律失常。
1.3 间质和血管肾的间质主要为结缔组织。
皮质中结缔组织含量最少,从髓质外带到肾乳头,结缔组织数量逐渐增加。
结缔组织中有间质细胞可分泌前列腺素。
肾内血管包括中等动脉、小动脉、细动脉、小管间毛细血管、肾静脉等。
2.肾脏的功能2.1肾脏的排泄功能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持续产生各种代谢终产物和过剩的物质, 它们主要通过肺、大肠、肾脏和皮肤等途径排出。
肾脏产生的尿所含排泄物的种类最多、量也最大, 因此它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也是体内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
2.1.1生成尿液是肾脏的主要功能尿生成的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以及它们的分泌和排泄3个基本过程。
肾单位是实现泌尿功能的基本结构单位, 尿是由肾单位和集合管协同活动而形成的。
2.1.2肾小球的滤过屏障作用肾小球滤液必须经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滤过, 它由3层结构组成, 即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球基底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
其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有许多直径50~100nm的小孔, 它可以防止血细胞通过, 对血浆蛋白基本无阻挡作用; 肾小球基底膜含有微纤维网, 上面有直径仅4~8nm的网孔, 是滤过膜的主要滤过屏障, 在维持正常肾小球结构、固定邻近细胞和构成滤过屏障上起着重要作用; 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有足突相互交错形成裂隙,其小孔直径在4~ 14nm, 足突间裂隙孔由裂隙膜所封闭。
上述各层对血液中物质的通过均起机械屏障作用。
2.1.3排泄药物和毒物作用肾脏是体内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 与其解剖特点有关: ①肾脏血流丰富, 每分钟有20%~ 25%的心排血量流经肾脏, 而肾脏只占体重的014%, 按重量计算肾脏是体内各器官中血流最丰富者, 故大量药物可随血流到达肾脏而被排泄或代谢; ②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积很大, 增加了药物在体内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肾小球上沉积的机会, 同时也促进了中小分子药物通过肾小球滤出; ③近端小管细胞对多种药物兼有分泌和重吸收作用,肾脏髓质的逆流倍增机制使髓质和乳头部的药物浓度明显增高, 即既增加药物在肾脏的作用强度又会加重肾损害(如该药物有一定肾毒性)。
2.2肾脏对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调节功能肾脏的调节功能与各段肾小管的结构特点直接相关。
在尿液生成过程中, 近端肾小管主要负责对原尿的重吸收。
原尿中的葡萄糖、氨基酸几乎全部被重吸收, 90%的碳酸氢根、约70%的水和氯化钠被重吸收。
2.3肾脏的内分泌功能现已证明, 肾脏不仅是排泄器官, 而且还能分泌不少激素, 并降解许多多肽类激素。
肾脏分泌的内分泌激素主要分为两类: ①血管活性激素, 参与肾内、外血管舒缩的调节, 如肾素、前列腺素、激肽、内皮素等; ②非血管活性激素, 如促红细胞生成素、羟化的维生素D3。
3.肾损害的易发因素3.1 滤过膜滤过膜的选择性屏障作用是由于滤过膜有电荷物质,包括胶原和胶原核肽的羧基、异多糖的涎基及糖蛋白上的硫酸基团。
肾小球滤过膜上蛋白多糖可分为两类:硫酸类肝素和软骨素,均带有负电荷前者主要在肾小球基底膜、外稀疏层、系膜基质和内皮、上皮细胞表面,后者主要在系膜基质内。
这些蛋白多糖影响纤维蛋白如胶原在结缔组织的聚合,淀粉样蛋白在局部沉积及抗原、抗体的分布及抗原、抗体的比例。
滤过膜上蛋白多糖与肾小球肾炎发病的关系有:①影响滤过膜通透性导致蛋白尿;②与抗原抗体相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③与特异性物质如药物、血管活性胺等相结合;④影响内皮细胞对基膜的附着3.2系膜细胞与基质肾小球毛细血管间有系膜细胞和基质,有支架、调节滤过、修补基膜、清除异物和基膜代谢废物等作用。
系膜细胞含有一些血管活性物质(如血管紧张素Ⅱ、抗利尿激素等)的受体。
在激素的作用下可以通过选择性收缩影响毛细血管网的总面积,调节肾小球的滤过面积。
系膜是毛细血管间的网状结构,通过内皮细胞上的孔隙与血循环相通。
系膜功能下降或过饱和时,血循环中有抗原性的大分子(如聚合的BSA、IgG、IgA等)易在系膜区滞留,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这是免疫发病机制中的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的结构基础。
3.3肾脏的血流供应肾小球滤过率与有效滤过压、滤过面积、滤过膜的通透性及肾血流量等有关。
肾血流要经过毛细血管网,由于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脉的口径粗1倍,因而肾小球内血压较高,利于肾小球滤过作用。
相反,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的血压较低,利于重吸收作用。
由于肾血流量、肾小球内血压和滤过分数的变化使循环免疫复合物易在肾小球内沉积导致病变。
参考文献:[1]徐邦宁,肾脏基础理论与临床(1)肾脏的结构与功能[J],中国乡村医药,1999(1)[2]陈文,肾脏的正常结构与功能[J],中级医刊,1993(l)[3]赵凤臣,人体结构与功能[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4]李广然,钟先阳,肾脏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新医学,2005(7)[5]范书铎,肾脏的生理功能及常见的异常现象,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9)[6]郭嘉隆,宋丁,肾脏的组织、生理特点与肾损害的易发因素,中国社区医师,2004[7]宋士强,李明兴,肾损伤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0(7)[8]李脉,了解您的肾脏[J],中国医药指南,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