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市工业园区发展计划情况,存在问答及其对策建议

全市工业园区发展计划情况,存在问答及其对策建议

全市工业园区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2015年5月)一、我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一)总体发展概况。

我市工业园区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十一五”期间开始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进入发展黄金期。

截止2014年底,全市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近9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超过800家,规上企业454户,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以上,利税总额20亿元,工业集中度已达到75%,基本形成以南充经济开发区、市区共建的南充清洁能源汽车产业园和9县(市、区)工业集中区为重点的“2+9”工业园区发展格局。

南充经济开发区、南充航空港工业集中区、南部县工业集中区、四川蓬安工业园区被纳入全省“51025”产业园区发展计划。

其中:南充经济开发区被纳入全省千亿产业园区发展计划,并正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充航空港工业集中区、南部县工业集中区、四川蓬安工业园被纳入全省500亿产业园区发展计划。

南充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与嘉陵工业集中区正在联合申报全省“51025”重点产业园区,西充县工业集中区被列为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阆中市工业集中区成功创建为全省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园区。

表一全市“2+9”产业园区基本情况注:数据截止期为2014年。

(二)产业发展概况。

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紧紧围绕油气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四大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不断优化园区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推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园区产业发展格局。

顺庆集中发展机械汽配、新材料产业,高坪重点发展丝纺服装、电子信息产业,嘉陵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和轻工食品产业,南部大力发展板材建材、机械机电、食品饮料产业,阆中围绕旅游休闲产业,加快发展食品药品、清洁能源产业,仪陇、营山、蓬安、西充作为农产品主产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兼顾发展1—2个特色产业,其中西充的有机食品、仪陇的制鞋产业已初具规模。

注:数据截止期为2014年。

(三)约束性指标控制情况。

从项目建设控制指标看,全市11个园区都在控制标准内(建筑密度≥60%,容积率≥1.0)。

从资源消耗控制指标看,11个园区单位产值水耗(立方米/万元)在1.45—3.5之间,单位产值能耗(吨标煤/万元)在0.18—0.43之间。

从土地产出控制指标看,土地每亩投资强度在100—110万的园区有3个(高坪、嘉陵、蓬安);土地每亩投资强度在111—120万元的园区有4个(西充、仪陇、南部、营山);土地每亩投资强度在121—130万元的园区有1个(阆中);土地每亩投资强度在200万元的园区有1个(顺庆);土地每亩投资强度在300万元的园区有1个(市经开区)。

土地每亩产出强度在100—110万的园区有2个(高坪、西充);土地每亩产出强度在130—150万的园区有4个(嘉陵、南部、阆中、仪陇);土地每亩产出强度在200万以上的园区有3个(顺庆、营山、蓬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园区规划布局不够科学。

一是个别县(市、区)工业园区规划前瞻性、指导性、权威性不强,缺少科学民主集体决策机制,存在一定“长官”意志和以商定规现象。

园区规划与城市总规、土地总规之间衔接、融合不够,规划实施存在随意性,个别园区还存在“插花式”布局现象,园区整合优势和规模效应有待提升。

二是产业规划布局缺乏全市一盘棋思维,存在“小而全”现象(入园企业类别在38个工业大类中占有33个),区域比较优势不突出,主导产业方向不清晰、特色不明显,制约了产业聚集式发展,比如西充、仪陇、营山、蓬安作为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限制开发区域,应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但在园区发展的实际过程中,也布局了一大批工业项目,致使园区发展重点不突出。

三是我市工业园区大多采取多园分离式发展模式,部分县(市、区)园区规划存在“碎片化”,影响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增加了园区运行管理和综合服务保障难度。

南部县工业集中区已经分为河西、河东、家居三大板块,为满足该县工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正在规划铁佛塘工业园板块;仪陇县新政、马鞍两个工业园区相距50公里左右。

(二)园区发展方式较为粗放。

一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受开发成本、区位条件以及基础设施、城市功能配套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园区难以吸引高端前沿技术密集型企业,园区发展多以小企业简单集聚为主,入园企业大多为初级加工、原材料供应、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上下游产业布局缺失,无法形成耦合度较高的完整产业链条。

同时缺乏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集聚效应强的龙头企业,全市仅有吉利、鑫达、太极等极少数产业龙头。

二是园区无序竞争加剧。

我市虽对各县(市、区)工业集中区主导产业进行了统一规划布局,但由于经济水平、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制约,各县(市、区)在招商引资方面缺少主动权和话语权,存在“拣到篮里都是菜”的思想,不分行业、不论大小,重复招引、建设了一大批低端产能,加剧了县域间同质化竞争,弱化了产业集群发展效益,导致产业集聚式发展困难,有时甚至在项目招引中还存在县与县之间的恶性竞争。

譬如由于顺庆、嘉陵大力布局物流产业,作为全市物流产业发展核心的高坪现代物流园,目前尚未形成物流产业的集聚式发展。

三是投入产出不匹配。

我市园区企业大多为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品牌竞争力弱的中小微企业,导致土地产出强度不高,税收贡献较少,造成要素资源的低效利用。

目前,我市一些园区平均投资强度100万元/亩左右,不仅离全省创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大于120万元/亩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更与成德绵等发达地区平均200万元/亩的投资强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三)园区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尚处于探索中。

全市工业园区中仅南充经开区具备区域内的行政管理职能,其它园区管委会属于政府派出机构,绝大多数园区管委会仅有30余名工作人员(含行政、事业人员),却承担着编制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管理服务、招商引资等多重职能,除嘉陵和蓬安外,其它园区管委会更承担着大量拆迁安置工作,占用了大部分人力,加之园区管委会与经信局在管理服务入园企业方面职能交叉,导致在园区建设、运行管理和服务保障等方面有所缺位。

同时,我市工业园区由政府主导,园区投融资平台公司长期处于高负债运行,普遍存在用地指标紧缺、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滞后、要素保障不力、企业融资难等问题,这些问题涉及财政、国土、住建、金融、水、电、气等多个部门(单位),园区管委会无法起到牵头协调、统筹解决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仅仪陇光华拓展区土地缺口达4000余亩,顺庆未来三年工业园区发展每年需要资金达10亿元以上。

表七2014年全市产业园区负债情况表单位:亿元(四)园区综合服务保障能力较低。

产业园区公共服务、生产性服务和生活配套服务能力仍存在不少问题。

如园区研发设计、融资担保服务、检测检验、信息管理咨询、资产评估、会计、审计、律师事务所等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和商业配套、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招引入园企业生产经营不便和成本上升,影响园区载体平台综合效能的发挥。

(五)园区整体水平档次不高。

目前,我市仅有南充经开区和蓬安工业园区两个省级园区,还没有一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也没有省级高新区,与南充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极不匹配。

这既反映出南充工业基础条件差,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市园区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占比高,新兴产业占比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园区发展面临后劲不足和缩小差距的双重压力。

三、对策建议(一)进一步强化规划引导。

要牢固树立全市产业“一盘棋”思维,在功能定位、产业布局、项目招引等方面对全市工业园区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布局,科学规划各园区发展重点,合理布局支柱性、主导型产业,并要求各县(市、区)严格执行市上统一规划。

及时出台我市产业招引利益分成实施方案,规定项目招引方和落地方的利益分成比例,防止各县(市、区)间的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

各县(市、区)要积极对接东中部和成渝地区产业转移,按照市上统一规划的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加大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培育力度,确保各园区形成2—3个竞争优势明显、集聚成效明显的支柱性产业。

顺庆、高坪、嘉陵要着重发展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产业;阆中、南部要加快发展本地特色优势工业;西充、仪陇、营山、蓬安突出有机食品、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

(二)进一步完善承载配套功能。

要继续加大对各园区的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好“2+9”工业发展平台,加快推动南充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顺庆工业集中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要改变原有的工业单一发展模式,按照产城一体理念,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园区的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完善园区的医疗、教育、公共交通、文化娱乐、供气等公共服务设施,把工业园区建成宜工、宜商、宜居的城市新城区。

(三)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

要向工业园区倾斜用地计划,优先落实园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从而保障园区发展和重大项目落地。

要进一步拓宽园区投融资渠道,加大对园区平台公司的政府性投入,大力推行PPP投融资新模式,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到工业园区发展之中。

要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逐步降低水、电、气等生产要素成本。

要加大政银企对接力度,强化企业融资平台建设,采取政府担保贴息、搭建过桥资金等形式,化解入园企业融资难题。

同时,要不断提高园区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实地测算项目用地规模,严格核实项目投资强度和上缴税金,对投资规模、投资强度和上缴税金达到一定标准的项目,应给予适当奖励;对逾期不开工的,应坚决收回土地;对到期不投产的,应取消享受优惠政策资格。

积极搭建中小企业孵化园,推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向标准厂房集中,真正推进园区集约节约式发展。

(四)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

在《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发〔2014〕62号)文件出台后,要认真研究中、省新出台的支持园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最大限度用好用活上级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本地招商引资政策的含金量和吸引力,并要严格落实政策,及时兑现奖励。

要改革园区运行管理体制,优化产业园区管理权限、管理模式和职能定位,更多地突出管理服务职能,强化管理服务能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从而保证入园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同时,要督促各有关部门(单位)继续加大对工业园区发展的支持力度,探索服务园区发展新模式,简化审批程序和办理流程,减少“中梗阻”,打造“直通车”。

(五)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

要严格产业园区项目的准入标准,积极鼓励引进技术含量较高、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严格禁止引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