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教学案例鹿泉市宜安镇中学王军宇一、教学目标1.物理知识方面要求(1) 知道压力的概念,会画压力示意图;(2) 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3)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帕(Pa)";(4) 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定量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2. 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压强的概念,压强公式难点:(1),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压力的关系(2),应用压强时,正确认识公式中的压力和受力面积三、教具教师用:电脑,电视,气球,针,钩码等学生用:橡皮泥,细线,钩码,小木块,弹簧测力计等四、教学方法:学生实验,类比法,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五、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师:下面请两位同学表演一个节目——心口碎大石生:观看表演,产生疑惑师:为什么石头碎了而人却没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压强,相信不久之后你们会解开这个迷。
(二) 进行新课1、压力师:我们首先来观察几个实验.(1)钩码压塑料板(2)图钉按进木板里(3)木块放斜面上请三位同学上去分别画出三个力的示意图,确认示意图无误后,请学生归纳这三个力有何共同点。
生:方向都是与受力物体表面垂直的。
师:很好,在我们物理学中把垂直于受力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板书压力定义),压力作为一个力也有三要素,请同学一起回忆力的三要素。
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师:那么压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又如何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它的方向和作用点。
生:方向垂直于受力物体表面,作用点在受力物体上。
.师:那么大小呢?请同学们分析一下钩码对塑料板的压力大小。
生:集体回答等于人的重力大小。
师:从这里发现,塑料板受到压力大小等于钩码的重力大小,压力方向又与重力方向相同,那么压力就是重力吗?生:思考回答师:不是的,因为它们的施力物体不同,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而压力的施力物体是钩码;受力物体也不同,重力的受力物体是钩码,压力的受力物体是塑料板。
师:请同学们分析木板对斜面的压力大小,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吗?生:不等于。
师:同学们归纳一下:什么情况下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呢?生:思考回答.师:只有物体在水平面上时压力的大小才等于重力的大小。
2、压力的作用效果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生:可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师: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呢?请学生观察钩码压塑料板,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生:压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请同学们列举一些生活现象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是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引导学生列举例子并思考:(1)一个小孩和爸爸一起到沙滩散步时,他们都留下了脚印,谁的脚印较深呢?(2)用两手的食指压铅笔的两端,哪端的手感到疼且用力越大,感到越怎样?(3)用一只手掌压在气球上,另一只手的食指顶压住气球,发现手指顶着的那部分气球形变得明显,且用力越大,形变越明显。
(4)小气球实验.师: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生猜想1: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生猜想2:可能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生猜想3:可能与材料的质地有关。
生猜想4:,,,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如何利用课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先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学生无从下手时,教师可适当加以指导,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生:探究活动。
师:同学们都验证了自己的猜想了吗?下面请同学说说你的探究方法和结论.板书: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材料的质地确实有关,而刚才我们实验时也保持材料质地相同,具体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课后再探究。
由以上实验可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强弱有哪两种方法:生:(1)受力面积相同,比较压力的大小。
(2)压力相同,比较受力面积的大小。
师:那么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时,该如何比较呢?如:压力2N,受力面积是2m2;压力6N,受力面积是4m2,哪一组压力作用效果明显呢?(小黑板示)生:可以通过计算比较1m2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可知第二组的压力作用效果明显。
师:很好,在我们物理学中要比较压力作用效果一般取相同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来比较,而相同面积又取单位面积,由此我们物理学中引入压强这个物理量。
3、压强板书: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师:请同学根据压强概念推导压强公式。
生:压强=压力/受力面积师:压强用p表示,压力用F表示,受力面积用S表示。
压强公式用字母表示:p=F/S.板书:p=F/S师:在国际单位中,压力的单位是N,面积的单位是m2,所以压强的单位是N/m2,专用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m2。
(板书)师:谁能说说1Pa表示什么物理意义生:表示物体1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是1牛。
4、压强知识的应用(1)压强的有关计算例题:一辆坦克的重量是2000000N,每条履带与水平地面的接触面为2m2,问坦克行使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小黑板示,图示)生:分析坦克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坦克重力的大小,坦克有两条履带,所以受力面积是4m2部分学生出黑板做。
(2)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师: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如:砖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Pa,松木是 Pa,花岗岩是 Pa.超大过限度物体就会损坏。
.让学生看图。
生:看图(课件)分析图中是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
用什么方法增大或减小压强。
师:增大或减小压强有什么方法呢?生:归纳。
板书: 增大压强方法:受力面积不变,增大压力。
压力不变,减小压力。
减小压强的方法:受力面积不变,减小压力。
压力不变,增大受力面积。
生:继续看图,分析,举例.说说心口碎大石的原因。
板书设计: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公式: p=F/S2、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增大压强方法:受力面积不变,增大压力。
压力不变,减小压力。
减小压强的方法:受力面积不变,减小压力。
压力不变,增大受力面积。
课堂小结:1, 我们物理学中把垂直与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作业:课后习题。
教学反思:这节课在教学方式上体现新课标的要求,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本节课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多吸收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密度》教学案例鹿泉市宜安镇中学王军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2)学会用刻度尺、天平测定固体的体积与质量;(3)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相同;(4)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5)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并用来鉴别物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2)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敢于大胆提问,乐于主动探究日常现象中的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2)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重点:密度的概念、公式四、难点: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五、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
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在第2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六、教具:天平砝码,铝块2个(大小不同),刻度尺,量筒,肥皂1个,泡沫1个,水,煤油,烧杯,运动会奖牌。
七、教学过程:引入:演示实验:1、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2、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却能平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提出问题:1、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2、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引导学生动手参与、观察思考并回答)猜想和假设:启发学生对上述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进行大胆猜想:(将学生有代表性的猜想和假设列在黑板一侧进行归类,鼓励学生大胆去猜想和假设)实验探究:组织实验探究:1、引导学生理解实验方案,每种物质要选质量和体积不同的两组,是为了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与体积或质量有关?选两种不同的物质是为了探究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
2、对实验过程进行指导。
(学生按方案进行实验,合理分工,并做好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数据如下:质量(克)体积(厘米3)质量/体积(克/厘米3)铝块1 20.6 7.60 2.7铝块2 28.6 10.56 2.7水1 50 50 1水2 100 100 1(学生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归纳总结:1、分析数据: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B.水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水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