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雨的四季》

3.《雨的四季》

七年级上册第3课:《雨的四季》教学设计学校:颍上五中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主备:魏小君审核:语文组成员时间:2017.9.12【课程标准解读】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段目标和内容,对本文的阅读要求有: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4.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教材内容分析】《雨的四季》是一篇既歌颂自然,又借物抒情的散文。

课文比较短,内容比较浅显,但四季雨的情态在文章里表现得恰到好处,具有很强的画意美和抒情美,是比较理想的反映“神奇的自然”的文章。

它优美的语言给人清新、深刻的印象,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

【考纲及考题分析】2015安徽中考语文阅读(二)槐花(22分)①自从移家朗润,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溢满鼻官。

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①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

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

【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⑤“什么奇迹呀?”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

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

【B】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

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人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

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11“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12“什么神奇?”○13“这木棉花。

”○14“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15【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

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

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16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

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17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

【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

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

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

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

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

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注】①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10.文章第三段至第十五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6分)【考纲说明】该题侧重考查“准确概括段意或层意”,考查的层次为“分析综合”。

11.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3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A】处B、【B】处C、【C】处D、【D】处【考纲说明】该题侧重考查“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考查的层次为“欣赏评价”。

12.第十六段划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3分)【考纲说明】该题侧重考查“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从中获取重要信息”,考查层次为“分析综合”。

1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6分)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考纲说明】该题侧重考查“品味文学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考查层次为“欣赏评价”。

14.“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4分)【考纲说明】该题侧重考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考查层次为“分析综合”。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基本熟悉了抒情散文这种体裁的文章,能够捕捉这类文章的写作特色,在品读文章优美语言还有不足,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学设想】写景抒情散文单元的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雨的四季》面向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还不具备完全独立的阅读分析能力,对生命与生活有一定的认识,不能够自主的去发现美,赏析美,因此,老师要做引导分析,教授赏析散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积累字词“粗犷、痒嗦嗦、诱惑、静谧、莅临、吝啬、咄咄逼人”。

二、能力目标1.体会作者笔下雨的四季不同的特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2.运用自读、诵读等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重点:一、体会作者笔下雨的四季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情感。

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运用自读、诵读等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一、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二、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导入同学们,雨是我们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沟通天地的精灵。

朱自清《春》中也有一幅“春雨图”,你们还记得吗?一起背背看:“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的发亮,小草儿也青的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这是一幅雨中即景图,写出了春雨轻柔的特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去领略雨的美、领略散文的美。

2.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刘湛秋,1935生于安徽芜湖,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

其作品清新空灵,被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

代表作有《雨的四季》《随便为自己找个座位》《中国的土地》等。

(2)检查课前预习,扫清生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棱镜(lãng)粗犷(guǎng)莅临(lì)吝啬(lìn)静谧(mì)池畦(qí)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浇guàn(灌) 屋yán(檐) 高miǎo(邈)花bāo(苞) 草duî(垛) 干sâ(涩)3.用下列词语造句。

粗犷静谧造访咄咄逼人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学生大声读课文,对文章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文章的内容。

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划分文章的结构并概括各部分的段落大意。

3.这四幅雨景图你最喜欢哪一幅?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三、展示成果,分享快乐1.深层探究作者抓住雨在四季中不同的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四季的雨人格化了。

请你说说作者把四季的雨比作了什么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语言品析再读课文,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技法赏析作者能把《雨的四季》写得打动人心的原因有哪些?四、拓展延伸,总结提升1.课堂小结:有人说每个人不一定要成为诗人,但每个人可以诗意地活着。

但我要说,没有一颗鲜活灵动的心,没有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是无法进入那诗意的境界的。

所以,当我们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时,只要用心观察自然,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2.拓展积累:(1)描绘雨的词语:风雨如磐斜风细雨雨轻如纱暴风骤雨阴雨连绵烟雨茫茫春雨绵绵梅雨纷纷牛毛细雨大雨滂沱骤雨大作细雨蒙蒙瓢泼大雨倾盆大雨阴雨绵绵淫雨霏霏春雨阵阵秋雨连绵暴雨如注雷雨交加(2)描绘雨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五、巩固新知,有效练习请你从多感官着手,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描绘一幅你喜欢的雨景图,要求200-300字。

板书:春雨:轻柔娇媚四季的雨(美) 夏雨:热烈粗犷对雨的爱恋秋雨:端庄沉静对人生的追求冬雨:自然平静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