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知识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
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其他行星系
河外星系
2、太阳系概况:
1)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2)行星分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公转运动: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地球——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存在生命的条件:①适中的日地距离→适宜的温度;
②适中的体积和质量→适宜生命的大气;③液态水。

4、★太阳辐射:
光、热;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大气、水、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5、★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
②磁暴:扰乱地球磁场,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极光;④引发自然灾害。

6、★A自转:
1)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的自转周期
太阳日:24时→昼夜交替的周期
2)速度:①线速度: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②角速度:15°/h
③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南、北两极点
3)方向:自西向东。

①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②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B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2)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
4)速度: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 5)二分二至的判断:①地轴北极倾向太阳时,夏至;
②地轴南极倾向太阳时,冬至。

7、★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晨昏线的画法(与南北极圈相切,经过圆心) 2)时差:24时区;国际日界线;时差的算法(例如下:)。

+8-(+9)=-1 → 北京比东京晚(少) 1小时 +9-(-5)=+14 → 东京比纽约早(多)14小时
3)地转偏向力:①南半球(左手):向左;②北半球(右手):向右;③赤道:无偏转
8、★公转的地理意义
1)黄赤交角: 23°26′→决定着回归线的纬度
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N

S
①直射2次:南北回归线之间; ②直射1次:南北回归线上; ③直射0次:回归线至极点之间 赤道:昼夜差距最小,12-12= 0;
——永远为昼长12小时;夜长12小时。

两极:昼夜差距最大,24- 0=24。

——极昼时,昼长24小时,夜长0小时。

——极夜时,夜长24小时,昼长0小时。

冬至
夏至日: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冬至日: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相同,太阳高度角相同。

冬至日影子最长;夏至日影子最短。

9、★地球的圈层结构
1)纵波:快;通过固、液、气;横波:慢;通过固体。

2)内部圈层: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3)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大气的热量来源、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3)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
低气压
温度→→气流→→气压→→风向
低下沉高
3、大气的水平运动
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
共同作用,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与等压线间
成一夹角。

4、★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5、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
化而南北移动
6、★北半球冬、夏季高、低压中心的分布
夏季:大陆增温快,空气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印度低压
海洋增温慢,空气下沉,在近洋面形成高气压。

夏威夷高压
冬季:大陆冷却快,空气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蒙古高压
海洋冷却慢,空气上升,在近洋面形成低气压。

阿留申低压
大陆东岸形成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原因:海陆热力差异
7、★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8
准静止锋:例如:长江中下游,初夏,梅雨天气。

9、★气旋与反气旋
10、气候变化——“全球变暖”
1)原因:CO 2浓度增加,“温室效应”。

2)问题:海平面上升等。

3)对策: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吸收。

第三章 自然界的水循环
1、 ★水循环的过程:
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降水;
④地表(地下)径流
2、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目前,人类主要对地表径流等环节
可以施加某些影响。

主要措施: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

3、★ 洋流的分类、成因:
寒流:低温→高温 = 高纬→低纬 暖流:高温→低温 = 低纬→高纬 成因:盛行风、陆地形状限制、地转偏向力
4、★ 洋流的分布
中低纬海区: 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中高纬海区: 南顺北逆;西寒东暖
5、★ 洋流的影响
1)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渔场:寒暖流交汇处和上升流
3)污染:加快净化速度(有利于污染区) 扩大污染范围(不利于其他海区) 4)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促进高、低纬热量的交换 5)航行:①顺流快、逆流慢;
②海雾;③洋流携带冰山
6、★水资源的问题
1)人口、耕地、工业→需要大量水资源
2)浪费、污染→水资源减少
3)解决:开源(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
N
S

节流(节水意识、滴灌、循环利用……)
7、★我国的水资源分布
1)空间分布: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跨流域调水
2)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修建水库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比较
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
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使地表
高低不平
同时进行;
以内力作用
为主。

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使地表
趋于平坦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A——重溶再生
B——外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冷却凝固
3、★山地的类型
①褶皱山、②断块山、③火山。

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类型
判断依据对地貌的影响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貌成因
背斜岩层向上
拱起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两翼岩层较新
山岭岩层上拱而成山岭
山谷顶部受到张力,经多年侵蚀,山岭变成谷地
向斜岩层向下
弯曲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两翼岩层较老
山谷岩层下弯而成谷地
山岭
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多年后山谷显得突
出,形成山岭
2)断块山:岩层失去连续完整性,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

3)火山构成部分:火山口、火山锥。

有火山通道连接地下深处的岩浆。

4、★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2)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交通线路延伸的方向——迂回前进
5、★河流地貌的类型:①侵蚀地貌(上游);②堆积地貌(下游)
1)侵蚀地貌:上游:V型河谷;中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连续的河湾
下游:U型河谷
2)堆积地貌:山前:洪积—冲积平原;中下游:河漫滩平原;入海口:三角洲平原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整体。

统一演变的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①生产功能、②平衡功能。

2、★差异性: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南北方向
◎成因:热量从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东西方向
◎成因:水分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上下方向
◎成因:水热条件在垂直方向上(海拔)的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