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差旅管理现状

中国差旅管理现状

中国差旅管理现状:蛋糕背后是极低的使用率
当员工拿着一堆差旅费给你报销,而你却对报销金额疑惑丛生,又找不出理由拒绝时,怎么办?找一家差旅管理公司帮你把把脉吧!
“企业差旅支出正逐步成为企业的的第三大支出项目,越来越受到管理层的关注,中国B2B差旅管理公司(TravelManagementCompanies简称TMC)将大打翻身仗。

”这个观点,却不幸成为了一个伪命题———期待已久的蓬勃现象杳无音讯。

畅游网商旅业务主管陶添明日前表示,今年前五月,国内整个商旅市场情况并不理想,乐观估计能与去年持平。

与此同时,认可度低、现金垫款压力巨大,依旧是横亘在中国差旅管理市场中的两道坎。

而差旅管理强调的透明化,很多企业具体出差人员并不热衷,因为他们无法再方便的获得灰色收入了。

“大蛋糕”背后是极低的使用率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B2B差旅管理市场的容量高达1000亿元,但市场中现有的TMC公司能够吃下去的份额,还不足10%。

全球旅业研究机构PhoCusWright5月发布《中国企业旅游管理和实践》称,在接受访问的112名企业行政人员中,利用差旅管理公司管理旅游服务的数量少于20%。

国内私营企业仅5%,国营企业更少。

与世界其余各地规模较小的市场相比,这一数字无疑是相当低的。

PhoCusWright亚太地区总经理RamBadrinathan认为,中国式的差旅管理的特征在于,人们习惯性地希望以超低价格享受超优质服务,这样的组合,对TMC而言极具挑战。

与此同时,企业却并不相信TMC提供的服务能够真正为他们省钱。

他们担心额外服务的费用将会抵消节省的成本。

多数企业认为,让差旅人士遵守差旅政策,将比增加昂贵的差旅管理服务更有利于控制成本。

TMC!不等于省钱公司
在陶添明看来,那些对经济危机能够带来行业春天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对差旅管理的误解。

差旅管理首先是解决费用透明度的问题,其次是建立完善的企业差旅制度,是在“合理的前提下”帮助企业节约差旅费用,而不是一味省钱再省钱。

以畅游为例,虽然诸多国内大型客户加入令新客户量提升30%,但整体业务收入的增幅仍较两年前明显放缓。

畅游商旅业务去年的增幅约为100%,今年则可能放缓至50%。

“经济危机的确令我们更容易说服新客户,不过老客户的投入却有所减少”,陶添明透露,在华跨国公司是对TMC接受程度较高的群体,但诸如可口可乐、松下、索尼等重要客户均部分调低了对TMC的投放。

“差旅管理其实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服务,TMC需要了解客户的企业制度,定制出适合的差旅制度”。

如果一家客户非常注重员工感受,所有的跨洋旅行全部提供公务舱待遇。

而TMC不了解这一点,出于省钱考虑制定了经济舱计划,即便节省了90%的费用,客户依然认为这是一家不合格的TMC。

同样的,所谓合理,指的是要为不同层级的商旅人士,制定对应的差旅标准及服务,并让其制度化运转。

比如,TMC不能将总监级别人士的住宿标准,定为经济型酒店或三星级以下酒店,否则这家企业会被怀疑财务出现问题。

资金垫付仍是最大瓶颈
专业差旅管理的门槛其实并不低。

现金流是最大的问题。

目前90%以上的企业要求月结款,即差旅服务企业,先要垫付所服务企业的出差费用,然后在下一个月结账。

虽然企业一般不会赖账,但拖欠应收账款的现象相当普遍。

这对于小规模的差旅服务企业而言是难以承受的。

“据我所知,国内不少企业最终放弃差旅管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垫付款给财务带来的压力过大。

”陶添明说。

在此之前,部分TMC企业均尝试过引入银行来解决垫付占款问题,即由银行先垫付,然后再由企业与银行结算。

中间的利息支付,则让一些航空公司给出折扣来负担。

或者,由银行为客户提供特定的差旅费用授信额度,为企业开设信贷账号,差旅费用直接从中扣除。

但《中国企业旅游管理和实践》报告称,企业信用卡在中国用于差旅管理是非常有限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担心员工会公卡私用。

此外,中国企业向TMC结算费用,是以45天到60天为记账周期,企业信用卡必须支持这个周期。

鉴于以上两种情况,未来企业信用卡的使用,预计仍非常有限。

目前,跨国企业使用企业信用卡的比率最高,但也仅为20%左右。

陶添明也透露说,国内金融系统对TMC的介入其实很少。

畅游商旅的垫款中,至少2/3源于自有资金。

理想对象:中小客户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真正专业的TMC的数量并不多,一些旅游产品分销商也介入到差旅管理市场中。

但这些TMC的主要目标几乎全部瞄准跨国公司或国内500强企业,中小企业的差旅管理少有问津。

畅游商旅的贺玮介绍,合资和境外TMC方案模式主要靠收取服务费。

如预计客户公司今年会有1000万的差旅费用,而通过差旅管理公司的外包服务最终只花了900万,节省了10%的费用。

根据差旅服务协议,差旅管理公司将收取实际费用的1%或2%,最终替客户省去了9%左右的差旅支出。

这样的模式有一前提,即企业的差旅支出金额足够大,否则节省的资金根本养活不了TMC。

而据畅游预计,包括跨国企业在内,国内能够达到差旅费用千万元级别的公司仅为400-500家,百万元级别的约为3000家,百万元以下级别则达到万家左右。

这意味着做大差旅管理市场,只盯千万元级别的公司显然不现实。

但TMC现有主流模式并不适合在中小企业中推广。

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差旅费用的年度预算制度,对于差旅的概念,还仅仅处在预订打折的阶段,还没有发展到差旅成本控制的程度。

甚至,对于TMC首要实现目标“透明化”,很多企业具体差旅人员并不热衷或是以各种理由反对,因为他们无法再方便的获得灰色收入。

对于中小企业客户的培育,陶添明相对乐观。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需要衡量自己管理和引入TMC哪种更经济、更安全。


“TMC自己首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能力。

雇一批人到处发卡,是发不出差旅管理客户来的。

从畅游的经验看,想要成为差旅管理战壕里的伙伴,至少挺过5年”,陶添明说。

数据
全球旅业研究机构PhoCusWright发布《中国企业旅游管理和实践》报告显示,在接受访问的112名企业行政人员中,利用差旅管理公司管理旅游服务的数量少于20%。

国内私营企业只有5%,国营企业甚至更少。

与世界其余各地规模较小的市场相比,这一数字无疑是相当低的。

据畅游预计,包括跨国企业在内,国内能够达到差旅费用千万元级别的公司仅为400-500家,百万元级别的约为3000家,百万元以下级别则达到万家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