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大中文工具书考试复习题

北大中文工具书考试复习题

第一章工具书的类型、结构和排检第一节工具书的特征、类型及功用工具书: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提供某方面的知识和资料,专供查阅的图书。

一、特征1.编制目的上:查检性2.内容材料上:概括性3.材料编排上:易检性二、类型1.文种:中文、外文2.学科内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3.编撰时代:古代、现代4.刊印形式:书籍、期刊、单幅图片5.功用: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类书、政书、年鉴、手册、书目、索引、文摘、表谱、图录(1)字典《说文解字》中国第一部以分析字形、探讨字体结构源流为主要内容的字书《尔雅》第一部以训释字义词义为主要内容的训诂书{《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

它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有的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有的认为是周公所作,后来孔子及其弟子作过增补。

后人大都认为是秦汉时人所作,经过代代相传,各有增益,在西汉时被整理加工而成。

大约是秦汉间的学者,缀缉春秋战国秦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

}《广韵》现存第一部完整的以归纳字音、探求声韵源流为主要内容的韵书(宋)《康熙字典》首部以“字典”命名的字书(2)词典:语文字典和词典、学科(百科)词典、专名词典《国语词典》黎锦熙1937 首次按注音字母排列《辞海》《辞源》首次创立“词条”(3)百科全书综合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专科性《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4)类书:辑录古籍片段、整篇或整部著作,按类目或韵部编排的类似百科全书的大型工具书。

但只罗列资料(5)政书:记载典章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十通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三通)清官修《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会典、会要唐苏冕《会要》唐杨绍复《续会要》宋王溥《新编唐会要》(现存最早会要)唐官修《唐六典》元《元典章》明《明会典》清《清会典》(6)年鉴:汇集一年里重要的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综合性《中国百科年鉴》专科性《中国经济年鉴》(7)手册:汇集某方面经常要查考的资料,放在手头随时备查综合性《人民手册》专业性《各国货币手册》(8)书目: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

记录书的名称、作者、卷册、版本、定价等情况,间或叙及学术源流、图书流传、内容得失、收藏情况等(9)索引(引得、通检):汇集书报、文集内容。

书籍索引《十三经索引》报刊索引《全国报刊索引》(10)文摘(论文摘要):简明摘录论文观点。

(11)表谱:以编年或表格形式记载事物发展。

记载人物生平《陆游年谱》、历史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职官《历代职官表》、地理《历代疆域表》、学术《先秦学术年表》编年是表谱的主要形式。

(12)图录:以图像表示事物形象。

包括地图和其他图录。

三、功用1.解释词语2.了解图书内容3.提供文献线索4.掌握学术信息5.获取各科知识第二节工具书发展简况一、春秋战国:对工具书的需要不迫切。

二、汉:经济文化发展,为工具书发展奠定基础。

工具书开始出现,【说文解字】三、魏晋南北朝:工具书有一定发展。

四、唐宋:工具书数量多、部头大、类别多。

《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五、辽金元:工具书较少,韵书有一定发展。

六、明:国家统一,经济文化发展,工具书发展《永乐大典》。

七、清:继承总结过去的成果八、近代:工具书内容变革、种类增加、编排方式改进。

九、建国后:内容与旧时代根本不同。

汉语拼音方案。

十、近十年:工具书大大发展,出现很多大部头工具书。

第三节工具书的选择和使用注一、熟悉工具书的类别和用途意二、使用工具书的具体方法问三、针对问题准确选择题四、注意同一种工具书的不同版本五、运用工具书提供的知识应谨慎第四节工具书的主要排检方法一、部首法1.概念部首法:以部首归并汉字的排检方法。

一般形式。

古代以义归部,现在按字形归部(规则)。

2.优点:适应汉字形体的特点,把大量汉字归并集中,以部首为线索,便于查找。

缺点:判断部首有既定原则和规定,有时还要有文字学知识;不同工具书中部首数量、归并往往不同。

二、笔画法1.笔画法的两种形式①笔画多少→起笔笔形→字形结构②笔画多少→部首笔画2.优点适应汉字特点,限制条件少,简单易学。

缺点汉字笔画搭配复杂,繁简体、规范体与手写体差别大,书写习惯因人而异。

三、音序法1.汉语拼音排检法优点:排检方法简单,查找方便。

缺点:不知道读音就无法使用。

2.韵目排检法把同韵的字归并在一起,成为一个韵部,每个韵部用一个汉字代表,成为韵目。

四、四角号码法1949年修改,形成新法。

旧法与新法的区别:①新法分上下两段②笔形偏在一角的按实际位置取号③左边撇被他笔所托,取撇为下角④由“行”组成的字,下两角按实际笔形取号⑤附角取右下角上方最贴近的笔形,不一定要露锋芒。

五、分类法将内容按属性归类集中,按逻辑排列,基本形式是层层分类,每一类下按内在联系排列顺序。

第二章查检汉语字词第一节查找现代汉语字词《新华字典》 1979年修订本商务印书馆形体和读音都比较规范准确《新华词典》 1980 商务印书馆兼收常见的社科、自科词语,与现代汉语词典互补《现代汉语词典》1978 商务印书馆比较详尽的记录、描写现代汉语的规范词典《四角号码新词典》 1980 商务印书馆内容古今词汇兼收而以今为主,一般语文和百科词汇兼收而以一般语文词汇为主;编排四角号码顺序,新法《辞海》中华书局旧 1936-1958 新 1958-1979查考古今汉语字词规模最大的工具书:《汉语大字典》徐中舒 1986-1990 四川辞书收汉字最多,单字字音释义最全的巨型汉语工具书;历史地、全面地、正确地反映汉字演变和发展《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1986-1994 第一卷上海辞书第二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大型历史性汉语语文词典,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中文大辞典》 1976修订版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第二节查找古代汉语字词一、常用字词《辞源》陆尔逵 1915 商务印书馆旧 1915-1950 新 1958-1983 修订本分工,专门的古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979 商务印书馆便于初学者使用的小型古汉语专门字典《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 1710-1716 (基础明梅雁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康熙字典》备考;《康熙字典》补遗;《康熙字典》考证王引之收字较多;引证较丰富。

第一部明确以“字典”命名的字书,也是现存第一部大型官修字书《中华大字典》欧阳溥存 1915 中华书局纠正《康》错误,但本身还有错漏;编排体列创新,“分条释义”,标志着中国字书编纂在形式上开始进入现代《王力古汉语字典》王力、唐作藩、郭锡良等 2000 中华书局中型古汉语字典《古汉语词典》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 1998 福建人民出版社《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杨士首、杨北宁 1994 吉林教育出版社#《辞海》&《辞源》异同:同:①编排方法:以字带词,正文单字按部首归并集中;②解字释词:分条释义,列举书证;异:①部首:《辞源》以义归部,《辞海》据字形定部;②收词:《辞源》兼顾语词和百科,鸦片战争前,《辞海》兼顾语词和百科、古词和今词;③注音:《辞源》汉语拼音、注音字母、反切声调韵部声纽,《辞海》汉语拼音、冷僻直音;④释义:《辞源》古义,清理源流,本义-引申义-通假义顺序,《辞海》兼顾古今义,整体介绍基本知识,注意材料与观点统一。

二、字形:汉字的形体构造;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甲骨文合集》郭沫若 1979-1983 中华书局目前汇集建国前发现甲骨最丰富、最完备的资料性专集《甲骨文字典》徐中舒 1988 四川辞书专门汇集、考释甲骨文,释文博采众家之长《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赵诚 1988 中华书局词典形式,适用一般人,了解当时社会状况、自然现象及语言文字《简明金文词典》王文耀 1998 上海辞书《三代吉金文存》罗振玉 1937 影印本现有最丰富的金文拓本汇编《金文编》《金文续编》容庚1985 中华书局收字最多、影响最大,谨慎可信见长《金文常用字典》陈初生编纂,曾宪通审校 1987 陕西人民出版社《古籀汇编》徐文镜 1934 商务印书馆《金石大字典》汪仁寿 1926 碧梧山房《说文解字》许慎东汉大徐本;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朱骏声《说文解字定声》、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徐中舒 1981 西川人民出版社《书法大字典》林宏光 1980 光华出版社三、字音最早:三国魏李登《声类》晋吕静《韵集》亡佚隋陆法言《切韵》唐宋韵书的始祖《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宋陈彭年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韵书;同音字典《广韵》校本周祖谟 1960 中华书局《集韵》宋丁度《上古音手册》唐作藩 1982 江苏人民出版社《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丁声树编,李荣参订 1981 中华书局《汉语古音手册》郭锡良 1986 北京大学出版社《汉字古今音表》李珍华 1999 中华书局异读问题:《普通话异读词词典》吕永修 1999 兵器工业出版社四、训诂:对字义、词义的理解《尔雅》我国最早的一部以训释词义为主要内容的字书《经籍籑诂》清阮元 1982 中华书局汇集古籍中训诂资料最为系统完备的专书五、古汉语特殊字词1.虚词:词、辞、语助、语辞、虚字《语助》元卢以纬最早的专门解释虚词的著作《助字辩略》清刘淇出现较早,康熙年间《经传释词》清王引之清代虚词研究代表之作,范围、数量局限性《词诠》杨树达 1928 商务印书馆具有总结形式,体现语法研究时代水平《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何乐士 1985 北京出版社较多复音,不零星孤立《古书虚字集释》裴学海 1934 商务印书馆 1954中华书局重印《常用文言虚词字典》陕西师大 1983 陕西人民出版社《古汉语虚词手册》韩峥嵘 1983 吉林人民出版社《文言虚词通释》尹君 1984 广西人民出版社《汉语虚词词典》唐启运 1989 广东人民出版社《现代汉语虚词用法小词典》王自强 1984 上海辞书2.联绵词:由两个单字联缀成义而又不能分割的双音词。

又称“联绵字”或“謰语”《联绵字典》符定一 1932 中华书局实际是一本双音词典3.通假字:古人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即同音替代字,又称假借字。

《辞通》朱起凤 1934 开明书店成书较早且有代表性《古汉语常用通假字字典》马天祥 1989 陕西人民出版社《上古汉语通假字字典》许伟建 1989 海天出版社《通假字例释》曹先擢 1985 河南人民出版社《通假字小字典》夏剑钦 1986 湖南人民出版社4.异体字《异体字字典》李圃 1997 学林出版社5.同源字:音义相近或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都有同一来源。

《同源字典》王力 1982 商务印书馆6.古代小说戏曲《诗词曲语辞汇释》张相 1953 中华书局第一部《诗词曲语辞例释》王锳 1980 中华书局前者的补阙拾遗之作《戏曲词语汇释》陆澹安 1981 上海古籍《小说词语汇释》陆澹安 1964 中华书局《元曲释词》顾学颉,王学奇 1983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蒋礼鸿 1988 上海古籍第三节查检成语典故、方言、谚语一、成语典故#成语: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