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自主预习·探新知]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1.背景(1)国际: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国内: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方针(1)“另起炉灶”①含义: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②意义: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2)“一边倒”①含义: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②意义: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①含义: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在此基础上,再与一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②意义: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3.成就(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家建交。
(2)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页 1 第1.背景(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过程(1)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发展: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走向国际舞台1.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1)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2)时间、地点:1954年,日内瓦。
(3)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结果:中国在会议上发挥重要作用,使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5)影响: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1955年)(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时间、地点:1955年,万隆。
(3)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4)结果: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页 2 第(5)意义:形成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万隆精神”。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初期的“三大政策”都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
“求同存异”的方针实际上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体现。
[合作探究·攻重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史料一]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化集》第3集[史料解读]注意“如果……则……”涉及的内容,反映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根据史料一,概述“这些原则”的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原则”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的?“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有何意义?【提示】问题: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问题。
现象:针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提出。
页 3 第意义:这些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史料二]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
我们将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邓小平[史料解读]关注核心词“永远”,尤其是“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会称霸”的含义。
(2)史料二与史料一主张有何相似之处?【提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史料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史料解读]从“因为”来看,材料主要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3)史料三中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历久弥坚的原因。
从中也体现了该原则的精髓,请概括出来。
【提示】国家主权平等,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3)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页 4 第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4)民主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
2.影响(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我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3)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比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再请客”“一边倒”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目的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阵特点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营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成为处理影响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独地位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现]双基达标·固当[ 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天,毛泽东表示“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1这表明新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 (中国奉行“一边倒”A.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另起炉灶”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平等、”““[B从题干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天页 5 第权”可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选B项。
] 2.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
这种措施所体现的外交政策是()A.“求同存异”B.“另起炉灶”D.“一边倒”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注意时间“1950年”和“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首先可以排除A项,“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根据所学知识,“另起炉灶”是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材料无法体现;“一边倒”是指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C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是驱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符合题意。
]3.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宣传画,它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方针是()中苏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A.不结盟B.“一边倒”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另起炉灶”B[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复杂的国际局势,新中国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实行“一边倒”方针。
]4.某人论述中国的某一外交举措时说: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
这一举措的内涵是()A.构建和谐世界的策略B.“一边倒”的外交方针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无敌国外交”的策略D[根据材料信息“亚洲邻国”“周边国家”和“亚非国家”可知这一举措是为了同邻近国家积极发展友好关系而提出的,这正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故D项正确。
]5.“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页 6 第A.参加日内瓦会议B.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实行“一边倒”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D[抓住材料“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来分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差异,是我国外交成熟的重要标志,故D项正确。
]6.“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讲这段话是在()A.会见印度代表团时B.与缅甸总理会面时D.出席日内瓦会议时C.出席万隆会议时C[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
在万隆会议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明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题干材料体现了这一方针中的“求同”,故C项正确。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53082114】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材料二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出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相互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页 7 第——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三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
我们将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即使中国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2)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材料三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3)材料二中周恩来为什么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的基础是什么?这一方针起了什么作用?[答案](1)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