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广东省广宁县广宁中学 王天亮第一章 行星地球识记:1、恒星与行星的区别2、八大行星以及小行星带的位置分布清况。
3、天体与天体系统的概念并区分。
4、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1、安全的宇宙环境。
2、液态水的存在。
3、质量体积适中,能吸附人类生存的大气。
4、日地距离适中,表面温度适宜)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和耀斑)、周期(11年为一个周期)以及影响(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磁暴”现象、“极光”、影响天气和气候)。
7、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为赤道。
8 东西半球的划分界限为20°W ,160°E 。
.9、东西经的划分界限为0°,180°。
理解掌握: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24h),自转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南极上空来 看顺时针,北极上空为逆时针)。
2、晨昏线的判读(随着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为晨线,反之为昏线)3、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这两天才与经线重合。
4、时间计算:a 、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b 、“东加西减”原则。
若所求的地方在已知地点的东侧,则用已知地点的地方时加时间差。
若所求的地方在已知地点的西侧,则用已知地点的地方时减时间差。
所得结果如果大于24小时,则日期加一天,时间减24小时。
如结果小于24小时,则日期减一天,时间加24小时。
c 、时间计算的隐含条件: 晨线 与 赤道交点以及该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6:00。
昏线与赤道交点以及该点所在经线地方时18:00。
赤道全年6:00日出,18:00日落。
d 、无论何时,东边的地方时要比西边的地方时早,时间数值东边要大于西侧、e 、一天之中,12:00为白天的分界点(小于12:00为上午,大于12:00为下午),夜晚的分界点为24:00/0:00.。
20°W20°W 160°E 160°E 东半球 东半球 西半球f 、若知某地x 点日出,则昼长=(12-x)×2 夜长=2x若已知某地y 点日落,则昼长=(y-12)×2 夜长=(24-y)×2 5、时区计算:a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1小时。
计算方法同样遵循“东加西减”原则。
b 、计算某时区的中央经线。
东(西)x 区中央经线为x ×15°=y °E(W)c 、计算某经线为何时区。
如某条经线为X °,则X °E(W)÷15°=Y 。
若Y 为整数,则为东(西)Y 区。
若有余数,则看余数是否大于7.5。
如果大于7.5,则为东(西)Y+1区。
如果小于7.5,则为东(西)Y 区、 日界线:共有2条日界线,一条是认为界线为180°,另外一条是自然界线为零点经线。
180°以西为新的一天,180°以东为旧的一天。
0:00所在经线以东为新的一天,以西为旧的一天地球公转:1、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回归线度数为23°26′。
南北极圈度数为90°—23°26′。
因此,黄赤交角变大时,热带和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变小。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3、太阳直射点移动造成的昼夜长短问题:3.21~6.2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北极点附近极昼范围逐渐扩大。
6.22~9.23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
北极点附近极昼范围逐渐缩小。
9.23~12.22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南极点附近极昼范围逐渐扩大。
12.22~3.21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
南极点附近极昼范围逐渐缩小。
0° 180° 0° 180° 新 旧 新 12.22 3.216.22 9.23 12.226.2212.223.21 9.234、四季和五带的划分:1、四季(以北半球为例):12月、1月、2月为冬季。
3月、4月、5月为春季。
6月、7月、8月为夏季。
9月、10月、11月为秋季。
2、五带:0°~30°为低纬,热带。
30°~60°为中纬,温带。
60°~90°为高纬,寒带。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识记:1、“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暖大地”。
2、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为长波辐射。
.3、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吸收、散射、反射)。
使地球表面白天温度不至于过高、大气对太阳辐射又具有保温作用,使地球表面夜晚温度不至于过低。
总体使地球表面温度适中。
4、高低气压中心的区分。
中心气压值高于周围气压值为高气压中心,中心气压低于周围气压为低气压中心。
5、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不同描述。
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气压分布状况而言的;气旋与反气旋,是指气流状况而言的。
其中热低压,冷高压。
低压中心的垂直气流下降,为晴天;高压中的垂直气压上升,为降水。
6、气旋和反气旋的判读(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以及实例(气旋--台风、反气旋--伏旱)。
7、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气压)。
地转偏向力(南半球向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北半球向物体运动方的右侧偏转,赤道地区无偏转)。
8、海陆风(白天吹海风风,夜晚吹陆风)、山谷风(白天由谷底吹向山顶,夜晚由山顶吹向谷底)、城市风(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市)。
理解掌握9、气压带和风带:全球共有7个气压带,其中热力因素形成的共有3个,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有4个,分别是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风带全球共有6个,分别是南北半球的信风带、盛行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注:南北半球风带的风向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略有不同)。
10、气候类型:着重记忆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气候、温带海洋气候的成因、分布、气候特点以及对应的植被类型。
(建议结合气压带风带来理解记忆,特别注意一些特殊地区的气候类型,<马达加斯加岛。
南北美洲西部海岸等>)11、掌握根据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方向来判断季节。
12、南亚的热带季风冬季吹东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吹西南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13、根据气温和降水来判断气候类型(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14、等压线的判读a、判风向,b、判风力。
15、天气系统的判读(冷风、暖风、准静止锋)以及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气温、气压和天气状况。
第三章知识点整理1、水体存在的形式(气态、固态、液态),三者的数量大小关系。
2、水循环模式图,重点记忆水循环各个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目前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为地表径流)3、水循环的意义: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④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4、目前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储量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七。
5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表现大洲除南极洲外,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南美洲,大洋洲最少国家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我国居世界第六位6、我国的水资源分布:①数量上: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②时空分布不均⎩⎪⎨⎪⎧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夏秋较丰富,冬春较贫乏(注: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受季风影响,降水年际变化大)7、水资源短缺主要有资源型缺水(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和水质型缺水(长三角和珠三角)两种。
8、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1)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开渠引水,调节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海水淡化、人工增雨(2)节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9、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①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②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③科学技术促进了人水关系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10、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间的相互补给11、根据河流补给关系图判断补给类型:12、河流的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的描述方向。
水文特征 水位、流量、汛期、结冰期(凌汛)、水能、含沙量 水系特征长度、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弯曲度、水系形状13、洋流的概念:性质分类(寒流和暖流)和成因分类(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14、洋流的影响因素:盛行风、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
(其中盛行风为主要动力)。
15、主要洋流名称、流动方向以及性质(北半球“8”字型和南半球“0”字型记忆)。
(注:要特殊记忆印度洋洋流成因以及流向) 16、洋流的地理意义:a 、影响气候(1)全球影响: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维持全球水热平衡。
(2)沿岸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b 、影响海洋生物分布:(1)寒暖流交汇海区形成渔场:如日本的北海道渔场。
(2)上升流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
c 、影响海洋航行:(1)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2)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3)洋流从北极地区带来的冰山对航行构成威胁。
d 、影响近海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17、洋流图的判读(1)判定南北半球:根据等温线分布判定。
若某海区等温线的水温由南向北递减,则表明该海区位于北半球,如图甲所示;反之则位于南半球,如图乙所示。
12℃16℃14℃14℃16℃12℃图甲图乙(2)确定冬、夏季节:根据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确定北半球的冬、夏季节。
(3)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分布来确定洋流。
①判断南北半球:根据图示方向(一般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越往北水温越低的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如图,图甲为北半球,图乙为南半球。
②判断洋流流向:等温线弯曲方向即为洋流流向。
如等温线向北弯曲,则洋流就在等温线弯曲处向北流。
③判断寒流、暖流:洋流由温度高的海区流向温度低的海区为暖流,如图甲;洋流由温度低的海区流向温度高的海区为寒流,如图乙。
第四章知识点整理1、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系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4、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