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惯用语作为早已存在的语汇单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惯用语以其本身的复杂性,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将从惯用语的本体出发,力图通过留学生的惯用语偏误分析,来寻找教学策略。
标签:惯用语对外汉学教学偏误
一、关于惯用语
惯用语作为熟语的一种,是早已存在的语汇单位,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其名称是后起的。
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关惯用语的研究才逐渐增多,尽管学界对惯用语的定义还很不一致,但惯用语以其极富魅力的表达形式,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一)惯用语的定义
为给惯用语作一个准确完整的定义,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由于惯用语是词组,我们必须将惯用语同词区分开来。
其次,惯用语属于熟语的一种,必须将惯用语同成语、歇后语等其它熟语区分开来。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对惯用语的定义可作如下表述:
惯用语是一种结构相对稳定的以三音节动宾结构为主的短语。
它通常通过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段来表达一种抽象意义。
具有鲜明的口语性,是熟语的一种。
(二)惯用语的感情色彩
由现行各类惯用语词典可知,惯用语大部分都是贬义的,主要用于讽刺当今社会的阴暗面,揭露一些不良现象,以便给人们提供经验教训,这样的惯用语大量存在。
如:
倒打一耙放空炮搞小动作挂招牌喝西北风
也有些惯用语是褒义的,但数目极少,如:
肩膀硬开门红
中性的惯用语也很少,如:
倒插门单干户打夜作
(三)惯用语的来源
1.形式来源
惯用语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也有一些来源于历史文献、戏剧作品、寓言故事或传说等。
其表层意义很容易被人理解,但其隐含的新义却超越了原词组而且也很抽象。
具体可分为如下几类:
(1)来源于古代文献。
如:
东道主——语出《左传·僖公三十年》
君子交——语本《庄子·山木》
左右手——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
黄粱梦——语见唐·沈既济《枕中记》
眼中钉——语本《五代史·赵在礼传》
(2)来源于日常用语
如“吃排骨”是流行于苏北、鲁南一带的惯用语,意思是挨批评,受责备;“吃现成饭”意思是不经自己的劳动而坐享其成;“吃空心汤圆”比喻说的好听,实则一无所得。
(3)来源于不同行业术语
如来自医学术语的“害软骨病”“打防疫针”;来源于商业术语的“收摊子”“翻老帐”;来自戏剧舞台术语的“打对台”“演滑稽戏”;来自棋类用语的“马后炮”“一着棋”等。
(4)来自方言的惯用语
如“扯淡”“拉饥荒”“撂挑子”来自北方话,“打牙祭”“搞名堂”来自西南官话,“拆烂污”“敲竹杠”“吃豆腐”来自吴方言,“炒鱿鱼”“包二奶”“傍大款”来自粤方言等。
(5)来自文艺作品
如“丑小鸭、灰姑娘”来自安徒生童话;“牛魔千、紧箍咒”来自《西游记》;“借东风、空城计、走麦城”来自《三国演义》;其他诸如“大姐大、霸王花、酷毕、帅呆”等词则大部分来自近年来上映的一些影视作品。
(6)来自其他国家
如“十字架、救世主、替罪羊”来源于《圣经》;“上西天、取经、口头禅、阎王殿、开杀戒、阿弥陀佛”来自佛教用语;“乌托邦”,本是英国空想主义者莫尔所著书名的简称,现常用于泛指不能实现的愿望或计划;其他诸如“木乃伊、马拉松、三八线、新大陆”等则源于海外。
2.意义来源
意义的整体性是惯用语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种抽象的意义往往要通过各种修辞手段来实现。
就大多数惯用语来说,它们通常是与比喻分不开的,在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比喻就没有惯用语。
因此,大部分的惯用语都来源于比喻。
具体情况如下:
(1)比喻
“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过了河就拆桥”,比喻事成以后,把帮助过自己的人甩开;“好了伤疤忘了痛”,比喻生活条件刚好转就忘记了过去的苦;“八字没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
(2)引申
“挑重担”,原指挑很重的担子,泛指担负繁重的责任或工作;“没理占三分”,本指没有道理也要说成有几分理,指不讲道理,胡闹;”各打各的锣,各唱各的调”,泛指人各行其是,步调不一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泛指人各说自己有理,谁也不服谁。
(3)借代
“耍嘴皮子”,指说动听的话,用“嘴皮子”指代说话;“富了方丈穷了庙”,指单位或企业变穷而当头头的却捞尽了油水,富了起来,用“方丈”指代单位或企业里掌实权的头头,用“庙”来指代单位或企业;“抱着贼秃叫菩萨”,指把坏人当成慈善的救世主,用“贼秃”指代坏人,用“菩萨”指代好人。
(4)夸张
如“鸡蛋里挑骨头”,形容人故意找茬子;“吃虱子留后腿”,形容人非常吝啬;“拔出一根毫毛来,比腰杆还粗”,形容人极其富有。
(5)白描
“面和心不和”,指表面上很客气,内心却闹矛盾;“饥一顿,饱一顿”,指饥饱不匀,艰难度日;“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指白刃拼杀。
二、惯用语的对外汉语教学
(一)常见偏误类型
由于惯用语本身比较复杂,难于理解,对于留学生来说,要想准确地使用惯用语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我们收集了一些留学生的习作,对其中的惯用语偏误做了如下分析:
1.语义方面偏误
(1)惯用语的意义和所要表达的客观对象不相符
1)老师说如果我们再不按时完成作业,就要炒我们鱿鱼了
2)爸爸是我们家的半边天,家里的好多事情都是由爸爸来决定的。
(2)惯用语在句中表义不明确
3)桥很窄,可我们还是努力向前跑,惟恐前面的人过了河就拆桥。
4)每当我早晨不按时起床的时候,妈妈总会给我敲警钟。
(3)惯用语表义准确,但前后两句语义矛盾
5)他这个人很随和,喜欢鸡蛋里挑骨头。
6)那个老板花钱特别大方,到了吃虱子留后腿的地步。
(4)惯用语的感情色彩方面不明确
7)每当我们在学习上取得一些进步时,老师总会给我们拍马屁。
8)几年不见,你的进步可真快啊,说的比唱的好听。
2.结构方面偏误
(1)误加
9)开了一夜夜车使我很疲惫。
10)怕什么,你肯定能通过这次考试的,我敢打一张保票。
(2)遗漏
11)吃锅饭的思想造成了生产上的很多浪费。
12)他总是替人背锅。
(3)语序颠倒
13)他脑子挺活的,经常嘴皮子耍。
14)他们谁都不服谁,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
3.语用方面偏误
15)这次考试我居然得了第一名,真有两下子。
16)这本书我买后悔了,吃了后悔药。
通过以上对留学生惯用语偏误类型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偏误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惯用语本身结构比较复杂,而且涉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增加了留学生学习的难度;另一个就是教学上的失误。
在惯用语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漏洞,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教学策略
1.预测惯用语教学难点,促进汉语惯用语对外汉语教学
古人云:“教学相长。
”教、学双方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学生的偏误以及学习策略上的消极作用,教学上是无法根除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偏误的分析和预测来尽可能地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
通过对学生出现偏误最大概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确定教学难点,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这不仅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于教师自身来说也是一种进步。
2.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惯用语
在平时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尤其是在口语和听力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引入惯用语,增加汉语语言的表现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充实教学内容。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说惯用语,多练惯用语,努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惯用语学习的语言环境。
比如,教学中遇到“故意找茬儿”时,应有意识地引入惯用语“鸡蛋里挑骨头”。
3.教材编写应遵循一定的规则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留学生的偏误分析,制定一套系统性、条理性的教材。
首先,惯用语的说明部分应该细化,针对性要强,要注意历史文化知识的渗透,让留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以便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惯用语。
其次,要注重练习的设计。
配合惯用语说明部分,要形式多样化,同时应具有可操作性。
比如,可以设置一定的语境,让学生进行课堂模拟训练等。
4.采用点拨式教学法对待偏误
点拨式教学法的基本要点是“就事论事”,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对学生的偏误不要“有错必纠”。
偏误分析理论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
而认知心理学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创造新的语言系统的过程:学习者有意识地对他所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作出假设,然后去试验,发现偏误后作修正,然后再试验,再找出偏误,再修正。
这样循环往复,其中介语系统就会不断接近目的语的标准形式。
因此,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产生偏误是难免的,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出现偏误,并鼓励他们大胆实践。
参考文献:
[1]马国凡高歌东.惯用语[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
[2]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4]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
[6]夏中华姚晓波.现代汉语[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7]高顺全.对外汉语教学探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陈洪妍,辽宁省渤海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