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索如何建构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

探索如何建构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

探索如何建构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对话”是一个环节,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

它形成了师本之间、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网状关系,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语文阅读阅读教学对话教学原则
语文对话式教学打破教学各要素的封闭与对立状态,倡导新的知识观、课程观、师生观,要求建构开放的、充满生命力的对话式教学体系。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教师大多采用的是“独白式”的教学。

教育中“独自”仅把教育理解成了工具,而没有把教育理解为生活,这在我们注重“生活世界”的本初意义的今天,显然是一个不小的迷误。

“独自式”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缺少自我感受、加工信息和主动创造的能力,通常是“接受”型的。

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审美感受被教师的这种“专制”、“强迫”压制了。

一、对话式语文教学的主要构成
实施小学语文对话式教学,实现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沟通,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乃是众望所归,是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精神的选择。

二、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文本进行对话活动,只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流畅,才有可能把课文中那些规范的比较优秀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为后来的感悟文本打好坚实的基础。

教师可通过语言描述情境,或创设问题情境,或描绘画面,或提供实物,或联系儿童已有经验,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在教学《恐龙》一课时,首先就采用语言描述情境: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穿过时光隧道回到两亿年以前,看看那时地球上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随即出现一段恐龙的录像,把学生带入了恐龙的时代,学生对此又特别感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异常浓厚。

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再加上直观的图像画面,与文本的对话就水到渠成了。

三、实施对话教学的原则
1 认知与情感互动的原则。

认知和情感是教学过程的两个重要范畴,从对话教学的过程范畴来说,认知和情感的联系紧密。

在实施对话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使教学过程充满师生的激情与灵感,弥漫人情味。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情感活动促进其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发展,而良好的认知关系又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发良好的情感关系。

2. 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原则。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即生活。

”它的意义就在于把师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作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来对待。

因此,必须把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理论与实践并重。

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置教学情境,引发自主探究,最后再回到实际生活中,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并予以创新。

这样,知识才能成为活的知识,才能使课本知识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应用价值,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为生命的发展服务。

3. 课上课下并重的原则。

从对话教学的形式来看,要实现课堂上的沟通、合作与对话,要求师生在课下要做大量的工作,积累充足的信息,进行充分的思考与质疑,只有如此,对话教学才能贯彻落实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只是对话教学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而已,其深厚的底蕴却远非四十五分钟能够涵盖。

没有课外对话,课堂中的对话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真正实施对话教学,必须实现全方位的对话。

四、学生之间的充分对话
在对课文的深刻感悟后,学生会对课文提出有创新性、深刻性、批判性的问题。

对于有价值的问题要让学生进行探究,以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对文本产生了疑问,提出的问题不应该由老师来一一解答,这时候,教师要抓住契机,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和小组合作性探究学习。

学生之间的对话交往,少有心理上的距离,没有慑于教师权威的单向服从。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说话的时间相对增多。

即便是平时不爱说话、性格内向、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在互动合作中显得比较自由,不再拘谨。

同时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

这样即拓展了知识面,又培养他们互相学习的精神和自信心。

五、建构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策略
首先要基于文本,有利于学生研读文本;其次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能引起碰撞;最后,要有层次性,既要基于文本,又要找准教材的生长点,又要超越文本,体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不同维度的综合要求。

话题的设计要做到:①涵盖性。

话题应少而精,由一、两点散发出去涵盖全篇;注意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整合及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跳跃性。

即要紧扣课文内容,但答案决非现成,要经过多层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得出答案;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在思考和对话中闪现出灵感的火花。

③多元性。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师应有大语文观,话题的设置不应局限于教材,而应在生活的海洋中撷取智慧的浪花,给学生留有发展和拓展的空间,能引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解决方案、多种结论;④层次性。

根据学生水平、能力的不同层次,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⑤生活性。

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去解读、感悟、欣赏、评论文本。

同时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文化,紧扣学生的脉搏,紧扣时代的脉搏,让对话的话题起到矫正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作用。

总之,在小学语文中开展平等对话教学是十分正确的,即是符合语文发展规律的“语文精神”,也是符合小学教学的规律的,通过平等教学促进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现如今的小学语文不是非常简单的,需要我们在平等对话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反思,才能够真正的在小学教育的舞台中展示自己和发挥自己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红.自我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绥化学院学报,2005(5):171-172.
[2]李吉林.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6.
[3]佟晓博.新课标视野下如何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J].学周刊C版,2001(12).
[4]王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对策探索[J].才智,2004(2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