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早晚的天空为什么是红色的?早晨和傍晚,在日出和日落前后的天边,时常会出现五彩缤纷的彩霞。
朝霞和晚霞的形成都是由于空气对光线的散射作用。
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的的"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就多,预示天气将要转雨。
如果出火红色或金黄色的晚霞,表明西方已经没有云层,阳光才能透射过来形成晚霞,因此预示天气将要转晴。
死海不死在亚洲西部,离地中海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内陆湖,叫做死海,死海里没有一条鱼,它的名字由此而来。
为什么没有鱼呢?因为死海的水太咸了,每百千克海水中含盐二十千克以上。
死海海水的密度太大了,比人体的密度大得多(人体的密度在1000kg/m3左右),所以人的身体只要有一半多浸没在水面之下,所受到的浮力就等于人受到的重力。
人在死海里游泳时,可以躺在水面上看报纸,要想沉入水中可就要费好大的水中矿物质很丰富,体向前移动的时候,一定依靠了一种外力。
或者说,是这种力推着人前进的。
如果这种外力比较小,走路就会遇到困难,比如,在光滑的冰面上,人们就不敢迈大步,而只能小心翼翼地挪动双脚。
现在,请你回答,后脚蹬了一下地。
从物理的角度来分析,那是人体给了地面一个向后的力,与此同时,地面也给了人体一个向前的力。
正是这个力把人体向前推了一下。
脚蹬地面,这是作用力;地面给人体一个向前的力,这是反作用力。
这个反作用力表现为摩擦力。
在一般情况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正好相等,因此,我们走路并不觉得困难。
可是,人在冰面上走,冰面过于光滑,给人的摩擦力要小得多。
这样,如果你仍然像在力;一个向前用来克服阻力;另一个竖直向上,减小了车对地面的压力,使阻力减小。
因此,拉车的时候,需要克服的阻力小,也就省力一些。
挑重担的人走路为什么像小跑步人在步行的时候,是左右脚交替着向前的,如果说得正确些,人的步行可以认为是一个接替一个跌倒动作。
人在站立不动的时候,从人体重心引下的垂直线,总是在两脚形成的面积里,这叫做处于站立时的平衡状态。
人在起步向前的时候,总是身体先向前倾,使从人体重心引下的垂直线越出底面,形成向前倾跌的趋势,接着立刻把后脚跨向前来维持新的平衡。
所以我们说,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就是作一次一次的向前小是有关的。
同时从相同的高度落到地面上,哪个瓶子容易破?一般说重的瓶子容易破。
可是,当瓶子灌满水后,瓶子里的水还有另外一个作用,能减少瓶子的形变,反而使瓶子不容易破了。
玻璃瓶破裂,大多是由于形变引起的。
空瓶子落地,地对瓶子产生一个压力,瓶子从外向里形变,终于破裂。
瓶子装满水,由于水是不可压缩的,从而减少了形变,使得瓶子不易破裂。
瓶子里装满水,再拧紧瓶盖,就更不容易摔破了。
我们吸汽水是"吸"上来的吗?我们用吸管吸汽水,总以为是嘴把汽水吸上来的。
其实不是,用嘴吸,只吸走了吸管中的空气,至于汽水嘛,那是大气把它压到嘴里去的。
原来,吸管中的压到嘴里去了。
木塞中插着一根玻璃管,增加得越多,就可以顺利地喝到汽水。
喝掉一些汽水以后,瓶内的气体体积变大、压强降低,就喝不到汽水了。
再吹气,又能继续喝到汽水。
什么是蓄能电站?抽水蓄能电站不同于一般的水力发电站。
一般的水力发电站是只安装发电机,将高水位的水一次使用后弃之东流。
抽水蓄能电站安装有抽水—发电两用机组,又有抽水,又能发电。
在白天和前半夜,水库放水,高水位的水通过两用机组,此时两用机组作为发电机,将高水位的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向电网输送。
解决用电高峰时电力不足;到后半夜,电网处于用电低谷,电网中不能储存电能,这时将两用机组作为抽水机纳米走近我们生活1"纳米"这我们的视野里。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20纳米相当于1根头发丝的三千分之一。
90年代起,各国科学家纷纷投入一场"纳米战";在0.10至100纳米尺度的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的规律和特性。
2.中国人贡献1993年,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操纵原子成功写出"中国"二字,标志着我国开始在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居于国际科技前沿。
1998年,清华大学范守善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把氮化镓制成一堆纳米晶体。
同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制备出金刚石纳米粉,被国际刊物誉为:"稻草变黄金--从四氯化碳制成多刚石。
"1999年,北京大学教授薛增泉领导的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料,被认定为迄今为止"造了"3"纳米"的争夺战中,3.纳米走近我们"纳米"不再是冷它走出实验室,渗透中国百姓的衣、食、住、行。
居室环境日益讲究环保。
传统的涂料耐洗刷性差,时间不长,墙壁就会变得斑驳陆离。
现在有了加入纳米技术的新型油漆,不但耐洗刷性提高了十多倍,而且有机挥发物极低,无毒无害无异味,有效解决了建筑密封性增强所带来的有害气体不能尽快排出的问题。
人体长期受电磁波、紫外线照射,会导致各种发病率增多或影响正常发育。
现在,加入纳米技术的高效防辐射服装--高科技电脑工作装和孕妇装问世了。
科技人员将纳米大小的抗辐射物质掺入到纤维中,制成了可阻隔95%以上紫外线或电磁波辐射的"纳米服装",而且不挥发、不溶水,持久保持防辐射能力。
同样,入少量的金属纳米微粒,白色污染也遭遇到"纳米"至"纳米级"生产出100%袋等类似产品。
70到90并在17个月内同从电视广播、书刊报章、"纳米","纳米"也悄悄人能耐受多高的温度英国有两位物理学曾做过以下试验:他们钻进了烤面包的炉子,而这时炉内干燥空气的温度竟达160℃,两人却安全地在炉内呆了几个小时。
这可不是神话,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那么,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原来,这两位科学家在炉内站在垫板上,不直接接触炉底,也不碰炉壁,实际上他们处在干燥的空气之中,在干燥的空气里,人能用出汗的办法调节体温,汗水蒸发时,从紧贴人体的那层空气吸热,人体周围这层空气的温度就降低了。
因此,人就能在温度比较高的环境中生活。
同样是盛夏酷暑,我们往往会有这种感觉,空气干燥,即使气温高,也觉"热得爽快"又热,十分难受了。
环境专家把从体对"冷耐受"热耐受"不宜超过80%,湿度是:30%~80%;夏天温度23~28℃,(风速在0.1米/秒~0.7米/秒)。
95%以上。
在装有空调的~24℃,湿度为40~50%时最为舒适。
脑力劳动者,最合适的室温为18℃,湿度为40%~60%。
此时,人的精神状态极佳,工作效率高,考虑问题敏捷,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车中的光学知识1.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2.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3.4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
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
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5.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国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
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成,箭,箭上划分太阳在天空中的方向移动,人们根据晷针影子在晷面上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显然这种计时方法比较粗略。
300多年以前,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城里的一痤教堂里,发现吊灯在空中摆具有等时性,后来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利用摆的等时性制成了摆钟。
用摆钟计时每天误差在几秒至几分钟。
20世纪中叶,科学家利用石英晶体的振荡来代替普通钟摆的运动制成了石英钟,它具有很高的精确性和稳定性,每天的误差小于万分之一秒。
现在,美、法、德、英、瑞士等国正全力以赴研制高精度原子钟。
原子钟主要依据原子能够以不受温度和压力影响的固定频率振荡的原理制作成的,是目前差可望达到10亿年不超过到,一本书竖在桌子上,又重新立稳,这种平衡叫稳定平衡;如果轻轻地一碰就倒,叫做不稳定平衡,不倒翁是稳定平衡,立在桌面上的书本、铅笔等是不稳定平衡。
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在于它肚子底下的那个大泥坨,使不倒翁和桌子之间有一个很大的支持面,泥坨还使它的重心降得很低,所以特别稳定,倒了还能自己再站起来,站立在桌面上的书则不同,它的支持面非常狭窄,重心又很高,所以一碰就倒,因此,看一个物体稳定和不稳定有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支持物体的面积的大小,还有一个条件是物体重心的高低。
走钢丝的杂技节目很惊险,是由于观众总害怕演员摔下来。
杂技演员始终处于一个不稳定的情况下,"低悬挂"型赛车,车轱辘很不容易。
你也许没有看到过悬挂在空中的火车,如果有这种为车你敢乘坐吗?目前许多国家下在发展这种火车,它的名字叫单轨列车。
它只有一条架在空中的铁轨,车厢挂在下面,实际上它比双轨火车还要安全。
单轨列车是一个曾经在沙漠工作过的法国工程师拉尔廷纽为了解决沙土经常掩埋沙漠中的铁轨而设计出来的。
据说他受到沙漠之舟--骆驼背上分佳在两侧的货物的启发,想到可以将车厢横跨在铁轨的两边,使重心低于铁轨,这样列车就不会翻倒,铁轨也不会被沙土掩盖,列车还可以跨过河流、沼泽地区,又不占农田,从空中通过,因此这个设计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适宜使用高越野花纹,它块大、沟深,行驶时不容易陷在沟里,却很能"啃泥",使轮子不打滑,拖拉机、起重机常在较疏松的泥地行驶,特别适合选用这类花纹的轮胎。
联合式花纹轮胎适应性强,既能在硬性路面上行驶又可在松软路面上行驶,甚至可以在冰雪路面上行驶,因此使用最为广泛。
人类向太空探索的几项重大突破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1年4月12日苏联着名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飞出地球的人。
1969年7月20坐"阿波罗11号"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
1971年4月苏联第一个"属于第三代的空间站"和平"质子"1976"号飞船第一次登陆火星。
19886时,苏联的拜科努"暴风雪"号。
1995月美国"阿特兰蒂斯"航天飞机和俄罗斯"1996年12月16日俄首次成功地在"和平"号轨道站培育并收获第一批太空小麦,这次实验采用的是墨西哥矮小型杂交小麦,从播种到成熟仅用97天,与地球上的生长周期相同,这证明生物在太空是可以生长发育的,对于人类在未来星际飞行中解决食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