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
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
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
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
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
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
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
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
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
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
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
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
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
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
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
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
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
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
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
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⑪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
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
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⑫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⑬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⑭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⑮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合着汗水的头发凌乱的贴在她的左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⑯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
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⑰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
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选自《最阅读》,原文有删改)(1)请阅读选文③﹣⑯段,梳理母亲的情感变化过程。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疯狂(2)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⑮段的画线句子。
(3)第③段文字能否删掉?为什么?(4)文章以“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牵挂关注;焦急;悲切(2)本句运用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担心、寻找孩子的焦急心理,体现出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3)第③段文字不能删。
因为它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第一句话承接前面“我不能说话”的问题,第二三句开启下文母亲带“我”去田野的话题。
删掉后,前后内容连贯不紧密。
(4)①题目中的“母亲的头巾”是文章的线索。
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③表现“我”对母爱的理解。
④以动作为题,新颖独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⑤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⑥这个细节,表现母亲对“我”无私的爱,表现母爱的伟大。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
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
母亲带我到田野,母亲怕我走失呼喊我,要我用头巾回应,“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
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牵挂关注;当“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
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
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是母亲焦急的心理的体现;“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表现了母亲悲切的心理;“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表现了母亲的疯狂心态。
(2)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进行分析,并联系上下文内容,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作答。
句中通过“跌倒”“爬”等描写语言可知,画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由“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她贴左脸上”可知,画线句运用了外貌描写。
联系文章内容可知,画线句的描写发生在母亲因听不到儿子回答而焦急寻找之后,可知母亲的心情当时是担心和焦急的;虽然在寻找的过程中母亲受了伤但她并不在乎,可见,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的、无私的。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的是段落的作用。
第③段在文章的中间,前半句“我还是不能说话”承接第②段的内容,后半句“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开启下文母亲带“我”去田园的事情,故这是一个过渡段,过渡段结构上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
所以,该段不能删去。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即可。
文章主要围绕着“头巾”这一事物展开记叙,母亲交给孩子头巾,嘱咐孩子在听到呼喊时将头巾扬起,“我”因为贪玩怕母亲责备而没有及时扬起头巾,这导致母亲以为“我”走丢了而疯狂寻找,“我”也因此知道自己的错误,体会到深深的母爱,知道了无论在何时都要在母亲呼唤时扬起头巾,及时告知母亲自己的状况,让母亲放心。
因此“头巾”在这篇文章中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也通过头巾来表达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我”通过这一事情明白了母亲对“我”的爱,表现“我”对母爱的理解。
故答案为:⑴牵挂关注;焦急;悲切;⑵本句运用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担心、寻找孩子的焦急心理,体现出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⑶第③段文字不能删。
因为它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第一句话承接前面“我不能说话”的问题,第二三句开启下文母亲带“我”去田野的话题。
删掉后,前后内容连贯不紧密;⑷①题目中的“母亲的头巾”是文章的线索。
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③表现“我”对母爱的理解。
④以动作为题,新颖独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⑤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⑥这个细节,表现母亲对“我”无私的爱,表现母爱的伟大。
【点评】⑴解答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题目。
首先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再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⑵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句子所写方法,然后结合内容来分析;⑶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
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⑷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方法:在分析标题含义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找到标题的深层含义,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得分点。
标题的含义和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通读全文,理清内容,把握主旨的前提下,按照“关键词语含哲理、‘人’‘物’同一象征义、内容主旨紧联系、先‘表’后‘深’理顺次”的解题思路,能保证相关题目不丢分。
注意: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先写出表层,再表达深层,最后联系主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长街短梦铁凝①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
多年不见了,她说咱们俩到街上走走好不好?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了起来。
②地之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幸: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死时还不到四岁。
没有了孩子的维系,又使本来就不爱她的丈夫很快离开了她。
这使她觉得羞辱,觉得日子是再无什么指望。
她想到了死。
她乘火车跑到一个靠海的城市,在这城市的一个邮局里,她坐下来给父母写诀别信。
这城市是如此的陌生,这邮局是如此的嘈杂,无人留意她的存在,使她能够衬着这陌生的嘴杂,村着棕色案面上浆糊的嘎巴和红蓝墨水的斑点把这信写得无比尽情一种绝望的尽情。
这时有一位全着邮包的老人走过来对她说:“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
”她抬起头来,跟前的老人白发苍苍,他那苍老的手上,颤颤巍巍地捏着一枚小针。
③我的同学突然在那老人面前哭了。
她突然不再想去死和写诀别的信。
她说,就因为那老人称她“姑娘”,就因为她其实永远是这世上所有老人的“姑娘”,生活还需要她,而眼前最具体的需要便是她帮助这老人纫上针。
她甚至觉出方才她那“尽情的绝望”里有一种做作的矫情。
④她纫了针,并且替老人针脚均匀地缝好邮包。
她离开邮局,离开那靠海的城市回到自己的家。
她开始了新的生活,还找到了新的爱情。
她说她终生感激邮局里遇到的那位老人,不是她帮助了他,那实在是老人帮助了她,帮助她把即将断掉的生命续接了起来,如同针与线的连接才完整了绽裂的邮包。
她还说从此日子里有了什么不愉快,她总是想起老人那句话:“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
”她常常在上班下班的路上想着这话,在街上,路过一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邮局。
有时候这话如同梦一样地不真实,却又真实得不像梦。
⑤然而什么都可能在梦中的街上或者街上的梦中发生,即使你的脚下是一条踩得烂熟的马路,即使你的眼前是一条几百年的老街,即使你认定在这条老路上不再会有新奇,但该发生的一切还会发生,因为这街和路的生命其实远远地长于我们。
⑥我们曾经在公共汽车上与人争吵,为了座位为了拥挤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