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_《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一、谈唐诗,知作者1.同学们,还有两个月,大家就要离开你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和你朝夕相处了六年的同学告别,听到这些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

同学们,你们都背过哪些送别诗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离别是忽闻岸上踏歌声的感动,离别是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惆怅。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独特的送别诗,一起走进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

(板书:唐王昌龄)课件出示王昌龄头像的图片。

2.课前大家搜集了有关诗人王昌龄的哪些资料?找同学和我们分享。

给别人留点机会。

有其他方面的补充吗?好了同学们,老师从中挑出了有关诗人的一些重点资料,我们一起读一读。

以后大家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呀,要学会提取重点信息,并把他们批注下来。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这首送别诗,一起读诗题。

二、解诗题,晓背景学习古诗,我们首先要理解诗歌题目的意思,同学们自己读读诗题,看看从这个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送别的地点是在芙蓉楼芙蓉楼在哪儿知道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谁来读一读。

(PPT)。

在芙蓉楼送的谁啊?(辛渐)谁送谁?辛渐是谁?他既是王昌龄的好朋友,也是王昌龄的同乡。

同学们问题来了,王昌龄为什么要在润州在芙蓉楼送别辛渐呀?看看诗的写作背景(ppt学生读)同学们从江宁到润州大约有六七十公里的路程,诗人一送送了六七十公里,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们之间的感情该有多么的深厚啊!)那么诗人是怎样将自己的情感绽放在这首送别诗之中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古诗。

三、学方法,读古诗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古诗至少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找2名同学个别读评价:字正腔圆,声音洪亮)还有同学想读吗?这么多啊,那我们齐读一遍可以吗?师生齐读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准,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把诗读好是有一定的技巧的,同学们看这首古诗每行有几个字?(7个)这叫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停顿规律是怎样的?(生)我们要学会按照七言绝句的“二二三式”的停顿规律来读(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一遍,同学们边听边在诗中画出停顿。

教师范读,生自由练读,指读2名同学。

注意音断气连。

有节奏地朗读果然很悦耳,但是不感人。

感人的朗读应该是建立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体会,有韵味的读。

接下来啊,我们就去理解诗意,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理解感悟、品读。

(学习前两句)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呢?(理解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看插图、查字典、查工具书等)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这些方法,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同桌俩互相说一说,把你的理解告诉你的同桌。

好了同学们,刚刚大家交流的都很认真。

谁来说一说这首诗都写了哪些内容呢?(生交流(夜里)还有吗?(平明)第一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朋友践行,一直到第二天清晨又亲自送行到了江边,听到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送别时间之久更显其情之真;还有吗?有情有义,分别带着感受读)同学们。

读诗啊如同品茶。

请同学们默读前两句诗,看看王昌龄是在怎样的情景下送别的友人?(下着雨的夜晚)寒雨是什么季节的雨?(秋天)秋雨有什么特点?(生寒冷)一场秋雨一场寒。

寒雨连江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想象一下(生:密密麻麻的雨,萧条的雨)(出示寒雨连江的图片)自古逢秋悲寂寥,连江的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了离别的暗淡气氛,在这样的环境当中送别我的好朋友辛渐,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伤痛不舍悲痛师:还有吗?读出你的感受;分别带着自己的情感读。

)真是秋风秋雨愁煞人啊!师: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有时还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周围的环境中去。

请大家再仔细品品第一句,看看这句诗中哪个字里最能体现诗人此刻内心的不舍和凄凉?(板书:寒)为什么你认为是这个字?(这里的寒仅仅是指雨吗?也是指作者的心寒)你知道作者还为什么感到心寒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做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对世态心寒,孤立无援)在这两句当中,还有没有哪个字能让我们体会到诗人的伤痛(板书孤)说说你的理由?(生:因为他自己的内心也是孤独的,生带着感受读。

)就像这地方的(楚山)一样,剩下了孤零零的一个人!引导谈话: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

(齐读)(评:吟诗,就是要这样入情入境的读。

谁还来挑战?)五、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流水无语,群山无言,谁又能理解诗人那颗酸楚的心呢?诗人早年家境贫寒,好不容易考取了功名,却连连遭人诽谤,弄得朝廷一再降低他的官职。

师:同学们,老师不禁要问,在众口非议之下,诗人的意志消沉了吗?(没有)他改变自己做人的原则了吗?(没有!)师:你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的?指名回答: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课件)在这两句诗中,哪两个词最能表达作者的信念?(冰心玉壶)冰心是怎样的心?什么做的?(冰)玉壶呢?(玉做的)冰心和玉壶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纯洁)晶莹剔透没有一点点瑕疵,而且冰心放在了玉壶里从里到外,从外到里不受一点点的污染。

通过理解同学们知道冰心和玉壶代表什么吗?(生:清廉正直)是呀,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棒。

同学们,这形象的比喻是在传达作者怎样的信念呢?结合背景想一想?他现在的处境?他的遭遇?试着说一说。

(生)作者没有因为被贬而改变自己冰心玉壶的品质。

我会不怕困难,不畏权贵,我会永远保持我心的纯洁!师:大家想一想,诗人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把这两句诗说给他的亲人和朋友?(坚定的那你试试用坚定的语气)谁来读?指读,你是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朗诵的?预设:豪迈、激动、深情而又坚定!(2)引读: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

”学生再次激情补白。

(生读最后一句)引导: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齐读后两句。

是的同学们,一片冰心就是王昌龄坚强性格的展现,而这一片冰心啊也是王昌龄一生的写照!(板书冰心)王昌龄在被贬期间,他的许多好友都纷纷作诗来表达对他的安慰和信任。

如大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出示这首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指名读。

王昌龄有这么多有名的朋友,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横溢吗?结合我们这篇作品想一想,还有什么原因?(纯洁的心,崇高气节)即使壮志未酬即使遭人诽谤,诗人依然保持着一颗纯洁的心!(6)同学们,诗歌谱上曲子就是一首动人的歌,现在,让我们古诗新唱。

边听边学试着唱一唱《芙蓉楼送辛渐》。

(7)其实《芙蓉楼送辛渐》共有两首,今天学习的是第二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首。

(课件出示,教师范读)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上王昌龄和辛渐相对而坐,饮酒道别,此情此景怎能不是孤独,寂寞的感觉呢。

)结束语:的确,人生自古伤离别。

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他日的再次重逢吗?所以,同学们,只要我们学会珍惜,学会坚持,只要我们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坚持自己的人格和操守,我相信,我们的精神和信念,我们的友谊定会成为世间挥之不去的永恒!《芙蓉楼送辛渐》学情分析对于古诗词,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积累,但是很多学生只是机械的背诵,对于如何读好古诗、读出韵味、充分感受诗歌的魅力等方面还很欠缺。

《芙蓉楼送辛渐》效果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必须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

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

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二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

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然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

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想:今后的课堂教学不但精心备教案,更要备学生,备学情,备课堂中可能出现的“节外生枝”。

其次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平时多研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将理论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注重课堂细节的设计与处理,增强课堂教学机智;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阅历,保持一颗童心,使自己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乐园。

增强课堂教学机智;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阅历,保持一颗童心,使自己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乐园。

《芙蓉楼送辛渐》教材分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与一般的送别诗有所不同,虽名为送别,实际上却是以表达个人的情操为着力点,学习本诗,有助于学生对王昌龄这位伟大诗人的了解。

《芙蓉楼送辛渐》评测练习一、看拼音,写词语。

luò yánɡ bīnɡ xīn yù hújiānɡ pàn liú lián jiāo yīnɡ二、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芙蓉.(yónɡ)楼送辛渐B、杜甫.(pǔ)C、自在娇莺恰恰啼.(tí)三、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蹊”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

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再查音节(),它在诗中的意思是()。

它还有另一个读音是(),组词()。

四、把词语和相应的解释用线连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