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发展趋势幼儿教育发展趋势自80年代以来,加强幼儿教育成为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许多国家把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保健学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尝试新的改革,以促进该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幼儿教育逐步被纳入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在幼儿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一些新的趋势。
了解并研究这些新的动向,将有助于我们借鉴别国的经验,促进该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现将8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幼儿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综述如下。
一、幼儿教育中心的转移8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幼儿教育目标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体发展方向转变。
60年代,美、日、苏等国在冷战和"知识爆炸"等因素的压力下,都以高、新、难等原则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逐级下放。
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关于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观点,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加强早期智力开发成为美、苏、日、德等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倾向于把早期教育误解为早期智力开发,导致"智育中心",忽视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和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复归,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工作者都呼吁要纠偏。
1985年6月在日本召开的"日、美、欧幼儿教育、保育会议"的中心内容,就是要求从"智育中心"转向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们意识到,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和情感问题应被看成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90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新修定的《幼儿园教育要领》,明确地将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列入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以纠正偏重智育的倾向,促使儿童在天真、活泼、幸福的气氛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美国幼儿教育界也普遍重视通过社会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社会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但是,智育中心的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根本的解决。
由于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社会也要求高层次的人才,成人仍对幼小的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
在儿童很小的时候,人们就对他们进行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如计算、阅读、体操、芭蕾、钢琴、健美、武术等方面的教育。
这种单一的技能技巧训练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无视儿童的兴趣,强制行事,过于正规和严格,给幼儿个性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各国教育专家认为,尊重。
研究和了解幼儿的特点,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仍然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他们主张让儿童通过自然经验、社会交往和游戏等方式自发地、自主地去学习。
二、尝试不分年级的教育不分年级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已成为影响现行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潮流。
1990年,法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初等教育3年制学习阶段改革计划的法令,进行打破传统的年级概念的改革尝试。
其做法是:将2至11岁儿童的教育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一般由3个学年组成。
每一个阶段称作初步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小班和中班,儿童年龄为2至5岁。
第二阶段称作基础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大班和小学前2个年级,儿童年龄为5至8岁。
第3个阶段称作深入学习阶段,包括小学后3个年级,学龄为8至11岁。
在美国,近年来人们对幼儿教育中的混合年龄组和小学低年级中的不分年级计划的潜在作用也倍感兴趣,如90年代肯塔基教育改革法和俄勒冈州迎接21世纪教育法案,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不分年级教育形式古已有之。
到近代,年级制和班级授课制在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这种制度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儿童的个性差异,因而在19世纪末开始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中就受到批评。
不分年级教育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是重视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允许超前和落后,使优秀学生和后进生都能获得有效发展。
其次,不同年龄儿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无论是年龄大的儿童还是年龄小的儿童,都能学到大量知识,并获得社会能力的发展。
再次,不分年级的教育还促进了教师对儿童的因材施教,以及父母和教师之间相互联系的加强。
最后,不分年级制有利于幼小衔接,使儿童从幼儿园教育自然地过渡到正规的学校教育。
三、多形式和多功能的幼儿教育机构各国幼儿教育事业在战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一般说来,正规的幼儿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和保育学校等仍难以满足社会上的各种不同需要。
近年来,许多国家幼儿教育机构的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和灵活化。
编辑本段幼儿教育盲点1 、第一个方面从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关系,老师对学生的要求。
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是一贯主张对孩子严格要求,强调纪律性,强调孩子听话、努力学习、刻苦学习。
父母与子女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一直到现在实际起作用的还是管和被管的关系。
而在西方,父母之间、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尊重的关系。
孩子所处的小环境比中国孩子所处的小环境要宽松自由得多。
在西方,父母强调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学校老师和孩子平等和谐地相处。
2.第二个方面的差别,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从社会传统来看,我们中国是提倡集体主义的国家,这种集体主义不是政治上的集体主义,而是传统的。
日本、朝鲜和新加坡都是属于这种传统的集体主义国家。
中国强调共性的、同性的传统文化;而西方强调个别文化、强调个性和区域性,认为每一个人是独立人,完整的人,有价值的人。
打个比方:中国人愿意买一样的东西。
如经常会听到人说:“你的衣服在哪买的?挺好看,我也买一件。
”而西方商场里很少有一样的东西,住的房子也是不一样的,没有两座房子是相同的。
3.强调每个人是集体的一份子,强调集体的荣誉感。
比如说家庭是一个集体,那么每个家庭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为家里增光。
家长经常问孩子:“你今天做得怎么样?老师对你怎样评价的?你是不是班上最好的孩子?”我发现中国的小学生心里都非常明白的一件事就是班里谁是最好的,谁是第二,谁是第三,谁是最差的。
在美国,老师不表扬每一个人,特别不当众批评某一个人。
美国的教育体制不允许老师当众羞辱孩子。
4.从德育角度。
我们今天的教育对孩子是不成功的。
毫不客气的说,道德沦丧。
认为西方教育制度很好。
人与人之间相互独立。
相互之间很“自私”,公、私分明。
我说的自私不是指损人的意思。
在西方的道德里面没有自私这种说法,他们提倡诚实、公正,互相帮助。
他们认为爱护自己的东西是应该的,在爱护自己东西的基础上爱护别人的东西;不爱护公家的财务是违法的,这是外国人从小对孩子灌输的思想。
中国人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所以导致有时公私不分,接纳外国的思想不适应,西方人又不能接受中国的道德,导致中西方的差距很大。
认为在孩子进入大卖场式的公立学校之前,孩子必须要有相当的知识和良好的个人习惯。
并不建议把孩子过早的进入寄读学校,在没有完全培养孩子自给安全感之前,让孩子在父母身边久一些。
但是,千万不要过渡溺爱,你的孩子。
我送了4年的毕业生,要是从小过渡溺爱的孩子,没有一个能上中等以上的高中。
不要帮孩子埋怨中国现行教育制度!因为改变不了的现实,必须适应。
否则,害得是自己。
编辑本段相关政策分析1 幼儿教育办学体制中国有关幼儿园办园体制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依据主要有(按时间顺序):1)1979年10月11日,党中央、国务院在转发《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时指出“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恢复、发展、整顿、提高各类托幼组织”。
2)中国现行《宪法》(1982年宪法,2004年3月14日修正)第19条中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并且发展学前教育”。
“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
“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
3)教育部在1983年9月21日发布的《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中进一步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够发达的国家,发展幼儿教育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农村应以群众集体办园为主,充分调动社(乡)、队(村)的积极性;县镇则应大力提倡机关、厂矿企事业、街道办园,并支持群众个人办园。
与此同时,要积极恢复和发展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
”;“发展幼儿教育,还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办园。
在县镇,可按单位办,也可以联合办或按系统办;在农村,可办独立建制的幼儿园,也可在有条件的小学附设幼儿班;可办常年性的,还可办季节性的。
农村幼儿园(班)实行社(乡)办社(乡)管、队(村)办队(村)管;附设在小学的,也可实行队(村)办校管。
”4)1987年10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国家教委等九部委《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的请示》中指出:“幼儿教育既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福利事业的性质,因此,必须在政府统一领导下,除地方政府举办幼儿园外,主要依靠部门、单位和集体、个人等方面力量发展幼儿教育事业。
”5)1988年8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国家教委等八部委《关于加强幼儿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发展幼儿教育事业。
”《意见》进一步认为:“幼儿教育事业具有地方性和群众性。
发展这项事业不可能也不应该由国家包起来,要依靠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一起来办。
在地方人民政府举办幼儿园的同时,主要依靠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办。
”《意见》进一步强调:“幼儿园不仅有全民性质的,大量应属集体性质的,以及由公民个人依照国家法律及有关规定举办的。
”6)《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8月20日国务院批准)第5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依据本条例举办幼儿园,并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公民举办幼儿园或捐资助园。
”7)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在现阶段,基础教育应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国家欢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外国友好人士捐资助学。
在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范围内进行国际合作办学”;8)国务院在《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1994年7月3日发布)中进一步指出:“基础教育主要由政府办学,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按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办学。
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实行‘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形式。
”9)1995年3月18日通过的中国《教育法》第25条规定:“ 国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并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10)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在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调动各方面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