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健康影片观后感

心理健康影片观后感

关于心理健康的影片感后感
一、《爱德华大夫》是一部通过心理分析以制造悬念的影片。

虽然是黑白片,但其通过希区柯克的悬疑拍摄手段,一场场扣人心弦的剧情,一直吸引着观看者的眼球。

特别是影片中关于心理医生的描绘更是栩栩如生,可谓是入木三分。

剧中的主角彼得森大夫和爱德华大夫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悬疑影片《爱德华大夫》的故事并不复杂,主要讲述心理学中的犯罪情结,以一个有童年阴影的心理医生的犯罪情结贯穿全篇,还有关于梦的解释与破译。

主线讲述格林马纳斯精神病疗养院院长默奇逊大夫即将退休,新近走马上任的爱德华大夫初出谋面年轻漂亮的女大夫彼得森并且双双堕入爱河。

然而不久发彼得森现自己的情人竟然是一个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面对着这个可能是杀害真爱德华大夫的疑凶,彼得森坚信自己爱着的人是无辜的神经病患者。

可以说,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是影片之所以能够如此吸引读者的一大因素。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是那句精彩的台词:美丽的女人恋爱之前最合适当医生,而爱情之后只能当病人了。

因而从某种角度说,这是一部理疗男人心伤的电影,女主人公彼得森便是这部电影的主治医生。

爱人用真情疗伤,成为了这部影片的一支主脉动因,甚至牵扯和推动到了全剧的神经,乃至使电影的主题不断纵深发展下去。

为了解破悬疑找到杀害爱德华大夫的原凶,影片《爱德华大夫》多处运用了经典的心理分析与治疗的方法和技术,比如所谓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等等。

这使得《爱德华大夫》的故事情节悬念徒生,同时也深深牵动着观众的心。

值得一提的是,《爱德华大夫》中有些很精彩的故事和悬念,就是建立在很典型或者说是夸张了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原理基础之上的。

而故事的结局,女主治医生彼得森以自己的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聪明才智,巧妙地帮助情人从警察眼中逃脱,并通过分析情人的梦幻,终解开了情人的心结,将真正的凶手莫奇森大夫揭露出来。

也使观众放下了牵挂的心。

假爱德华大夫的遭遇说明了,人的一切行为,情感和思维,包括心理障碍的症状,都是由一个人从小形成的人格和习惯决定的,都是由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和成长环境决定的,并且这种决定性的人格一旦形成和固定,就会自动地、本能地、潜意识地,不由自主地、恒定地发挥作用。

如果一个人拥有一个比较幸福的童年和随之形成的健康人格的话,从心理学意义上讲,他将是幸运的,他的生活将会在健康人格的决定下,在一个比较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这种人格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健康人。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行为深受童年早期经验的影响。

假爱德华大夫在童年时,从扶手上滑下,把坐在扶手下端的哥哥撞到围栏的尖端上,以致哥哥惨死。

这种梦魇般的经历一直缠绕着这个脆弱的心灵。

二十年后的某一天,他与爱德华医生去滑雪,当爱德华医生因意外摔落悬崖时,童年的阴影回忆与白色的雪地和滑雪轨迹产生重合,从而引发他的犯罪情结和冒名顶替的赎罪式的举动。

同时,白色和轨迹的图样也成为了他所惧怕的刺激,也就成为了侦破他异常行为的钥匙。

此片把心理与悬疑结合,揭开了心理学神秘的面纱。

我认为我们能够从此片中获得心理学教科书上不曾记载的知识,它将巩固我们现有的知识,又激发我们积极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一起去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
二、《爱德华大夫》讲述的是发生在格林马纳斯精神病疗养院,一位
新走马上任的年轻英俊的爱德华大夫与年轻漂亮的女大夫彼德森一见钟情,然而,新来的爱德华大夫的一些行为另人费解,他总会时不时产生一种不安的心理,或是情绪的变化很大。

不久彼德森发现自己的情人竟然是一个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面对着这个可能是杀害真爱德华大夫的疑凶,彼德森却选择相信了自己深爱着的人是无辜的,最终她以自己的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聪明才智,巧妙地帮助情人从警察眼中逃脱,并找到自己的老师,通过分析情人的梦幻,解开了情人的心结,将真正的凶手揭露出来,从而使自己深爱的人摆脱了心理的阴影。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看有关心理学的影片,但本片给我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纠结”与“震撼”,导演希区柯克一直是我钟爱欣赏的悬念大师,他不仅将故事情节安排得环环相扣,更着重笔墨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让观者在那悬疑丛生的剧情里感受到心理分析的重要性。

影片的核心是真实的爱德华大夫是谁,他是如何被杀的。

而事实上,这个真实的人根本没出现他也没必要出现。

导演希区柯克首先以假爱德华到医院任职作为开篇,在观众并不知道的情形下,他采取通过一系列的暗喻和特写来告诉观众,这个爱德华可能是假的。

随后,通过笔迹和证人最后证实就是假的,并引入真的爱德华已经被暗杀。

而杀人嫌犯极有可能就是这个假爱德华,他是真爱德华的副手。

通过梦境回忆来引出真实事件,直至引出真实凶手。

这样的安排使观众的心理随着情节的推进而跌宕起伏。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发现在本片中楼梯具有某种特别的象征意义,我认为楼梯象征了上抬和向上,或者高不可攀,或者是对未知的焦虑与恐惧。

第一次出现台阶的时候是彼德森进入房间时的那组镜头,我反复观摩了几遍发现这里表现了彼德森内心不断涌动的激情和某种情爱的焦虑,这是希区柯克玩的一种小手法他想让观众产生兴趣。

另一处台阶则是彼德森知道了真实凶手,并进入凶手房间的,那一系列动作表情还有对台阶的特写,让我感受到了主角的一种焦虑,莫名的跟随者影片开始产生紧张的心情,对于导演的才华简直是大为惊叹~。

尤其是在描写两次楼梯时配上的音乐,(我在看过希区柯克的众多电影中都发现,他太善于利用音乐来营造效果了!)节奏快频率高,很好的表现了彼德森的情感和观众观看的心理。

当然,本片最大的亮点还是在精神分析上。

影片中的J.B的弟弟意外死亡后,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内疚感和罪恶感认为是自己杀死了弟弟。

但是他的潜意识徘徊在想要赎罪惩罚自己和逃避之间,于是自我就运用了心理防御机制,将弟弟死亡一事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这样一来,在意识层面弟弟死亡的事情就不存在了。

由于潜抑作用,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事情似乎就被遗忘了,J.B在意识上不感到焦虑和痛苦,发生了主动性遗忘。

当J.B目睹爱德华的死,有一次受到了精神刺激,虽然他对爱德华的死因有所察觉,但童年时代痛苦的回忆的再现将这一印象又压抑到潜意识中;同时,潜意识中杀弟的罪恶感又一次浮现出来。

他为求赎罪便想要把杀害爱德华的罪名揽到自己身上。

但是,但是内心的双重性格又开始作祟,最终他选择将自己变为爱德华,爱德华没有死,仍然活着,那这样也就不存在杀爱德华与自我惩罚的事情了。

此时,真实的自己又压抑到潜意识中而被遗忘,心理得到了暂时的平衡。

另外一处影片的经典所在就是对于梦的分析。

在奇怪的梦中所出现的每一件物品、摆设,每一个人,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对话都仿佛具有特定的含义。


记得弗洛伊德说过梦是一种象征。

那么每一个象征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就是一个破译和重组整合的关键。

J.B的梦境中,在一个天花板上全是眼睛的赌场,有个人在不断的用剪刀剪那些眼睛,他在玩21点,对手是一个满络腮胡的家伙,当J.B出了一张梅花7牌,对方就说J.B赢了,梅花7已是21点。

这时出现一个看场的场主,说这个地方是他的地盘,要赶他们走。

梦的画面接着转到一个山谷,那个长着胡腮的人站在一个带斜坡白色屋顶的下方,脚穿雪橇,上方是那个赌场场主,他站在一个冒烟囱旁边,这时那个长着胡腮的人从屋顶往下掉,那个场主把一个变形的轮子扔在屋顶……皮特森对这个梦进行了解析从而解开了爱德华大夫被害的经过并找出真凶,原来凶手是该医院的院长默奇逊大夫!正是那次高山滑雪中,默奇逊为保住自己的位置,他跟踪爱德华大夫,从21点俱乐部一直到滑雪的度假地,并用左轮手枪杀害了爱德华大夫,而正好这个过程让想找爱德华大夫看病的J.B看到,以致本身患有犯罪情结的J.B认为是他杀了爱德华大夫,而梦中的剪眼睛情景就是就J.B的本我不想看到这个过程的念头。

这就是有关影片中梦的部分。

梦是一个人生活最鲜明的语言,许多年前的经历潜藏于他的无意识中,那些自我认为不重要,或已经遗忘的经历,往往在梦中景象里重现。

弗洛伊德说过:梦是愿望的满足。

所有梦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我们的本能愿望、消除烦恼,让我们不受烦恼的干扰好好睡觉,在睡梦中得到我们在现实中得不到的那些愉快。

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思维由两个层面构成:层面1“前意识”和层面2“潜意识”。

层1的梦围绕日常事件,一般来说,它的象征意义对做梦者来说具有个人色彩;层面2的梦与长期遗忘的记忆以及某个问题有关,它们常常是些异于清醒时的生活的场所和事件。

做梦者可能发现自己扮演一种奇怪的角色或处于一个不熟悉的环境。

不仅是从艺术层面还是心理层面看,本片不失为一部好电影!最后感谢老师在这半学期的课中教授了我们那么多关于人格心理的知识,这些着实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对于自我了解起到了莫大的帮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