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河北中考课标古诗词曲40首

2020河北中考课标古诗词曲40首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卖炭翁》)
“辗”字既写出了雪天路难行,突出了卖炭翁的辛苦,又暗示了牛车的重量,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早起驾车、踏雪碾冰的艰辛,可见他生活不易。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卖炭翁》)
“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刻画出宫使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转”“低”既表示月亮的运动,也表示词人赏月的时间很长,月已西斜,表现词人对亲人的思念。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
“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江城子·密州出猎》)
“狂”字贯穿全篇,统摄全词,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壮”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开篇就壮怀激烈,接着写战场上的情景,可谓豪情万丈。结尾抒发壮志,最后一句的“可怜白发生”,暗指壮志难酬,给“壮词”增加了慷慨悲凉的色彩。
中考课标古诗词曲40首
(炼字、修辞、哲理、典故、画面)整合梳理
一、炼字
【动词】
诗/词句
赏 析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观沧海》)
“涌”字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表现了诗人对沧海的惊叹和赞美。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
“生”“入”二字使“日”与“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乱”“浅”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天生机盎然的特点。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后变得残破不堪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了眼前乱草丛生、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愁”“惨淡”两处,刻画了塞外苦寒之景,写出了诗人对友人长途跋涉的担忧之情。
【副词】
诗/词句
赏析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空”字衬托出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行路难(其一)》)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以及感情的激荡变化。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
“破”“挂”二字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新”“旧”对比,表达了美景依旧而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惆怅。
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独”字写出了词人的落寞孤独。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
“悠”是“长”的意思,形容主人公夜长难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此处两个“悠”字以感叹的语气道出,加重了相思的感情色彩。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掣”字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风拟人化,形象地说明风大而迅疾,好像在用力牵、拽红旗一样。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山坡羊·潼关怀古》)
“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
“涨”字用词准确,富有动态感,既写出巴山之水注满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乡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浓重的愁思。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望岳》)
“钟”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大自然人格化,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突出泰山之美。“割”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写山南山北的阳光被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表现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望岳》)
“会当”(副词)和“凌”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泊秦淮》)
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描写了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
几处早莺争暖树,
仿佛梦魂归帝所。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一个“归”字,写出了词人仿佛原来是从天上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又回到天帝身边。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嗟”字生动地传达出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
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徘徊”强调了词人伤感惆怅的思绪。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全诗以一个“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形容词】
诗/词句
赏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春潮涨涌,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悬”(动词)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只“风顺”还不足以保证“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这个“正”字,兼包含“顺”与“和”的内容。
“悠悠”(形容词)意指辽阔深远,营造了苍茫辽远的意境;“独”字是全诗的诗眼,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通过“悠悠”与“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犹”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暗示晚唐统治者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凸显出诗人的忧愤之情。
二、修辞
比喻
诗/词句
赏析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
用比喻作结,以双兔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满江红(小住京华)》)
“又”字体现出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如”二字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之态,而且再次传达出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弄”字表明词人与自己的清影为伴,舞姿曼妙。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
“卷”字极言行动之快,既写出了狩猎时千骑奔腾的壮阔场景,又表现了出猎者的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卷”和“折”写出了北风之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
“争”和“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栖息、春燕啄泥筑巢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悠然”(副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字写出了采菊时无意间看见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由与惬意;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相吻合。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连用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指离别时心境的痛苦不堪,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深沉和缠绵。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
“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可怜”在这里指可惜,与之前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情感由雄壮变得悲壮,充满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辅”字形象地暗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不但营造出开阔的意境,而且奠定了全诗豪壮的感情基调。
望西都,意踌躇。
(《山坡羊·潼关怀古》)
“踌躇”二字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内心的不平静,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亡的感慨及对动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雁门太守行》)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二字化静为动,变平凡为神奇,既生动地描绘了繁星的闪烁流逝,也传神地写出了词人魂魄的昂扬飞动,又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