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朝阳四大文化

朝阳四大文化

爱我家乡精彩朝阳——朝阳四大文化介绍朝阳,多么美丽的名字,看到或听到她,你的眼前会呈现出满天的红霞、喷薄的日出、云蒸霞蔚的壮观景象。

一、朝阳的基本情况“朝阳”一名始于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

据民国二十年(1931)《朝阳县志》记载,因城址东邻凤凰山,山形如青凤昂首展翅对城似鸣状,即取《诗经∙大雅篇》“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意,引“凤鸣朝阳”之句而取“朝阳”二字命名。

朝阳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南临河北省,北接内蒙古自治区。

地处京、津、唐和东北城市群中间,是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道。

朝阳面向沿海,背依腹地,地理位置优越。

全市及辖区县总面积19736平方公里,占辽宁省的七分之一,总人口344万,由汉、蒙、回、满、朝鲜、锡伯族等30多个民族组成。

市区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50多万。

朝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在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热土上,有多少美丽的传说在这里流传,有多少历史大戏在这里上演,有多少风云人物在这里弄潮,有多少震惊世界的奇迹在这里诞生……。

朝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神奇的古生物化石文化,悠久的三燕文化、神圣的牛河梁红山文化、丰富的佛教文化,构成了朝阳辉煌灿烂文化中四朵美丽的奇葩,正在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二、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一)独一无二的化石文化——朝阳——世界古生物化石的宝库宇宙间最神秘、最被崇拜的因素是生命。

人类越进步,社会越发展,科学技术越发达,对生命的起源、演化和发展也就越关注。

地层中广泛分布的古生物化石是最精美、最生动的语言,古生物化石从表面看只是石头而已,但深入审视,其中蕴藏着许多万物造化的天然信息密码,蕴藏着科学和艺术的内涵,所以,从利用的角度讲,化石具有艺术观赏效果和美学上的鉴赏享受效果(艺术性)、科学内涵(科学性)和文化底蕴(文化性),可令人们追溯生命之历程和自然历史的脚步,同时,可增长民族自豪感和地方优越感(教育性),还可以拓宽现代人心理空间和精神世界(引导性)。

不仅如此,它还能给我们展示一幅史前时期生物历史的画卷,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大自然美的享受。

古生物的遗体能成为化石的机会极为稀少,大概为十万分之一,沉睡了亿万年的化石重现于世,是大自然的杰作,珍贵过于宝石。

亿万年前的辽西地区曾经是一片生态繁荣的绿洲,到处山青水秀,湖流遍地,草木葱笼,万物繁盛。

突然有一天,火山开始爆发,汹涌的岩浆不仅很快让湖泊干涸,更吞掉了全部生命,埋葬沉积,变成了化石,地壳变迁,沧海桑田,曾经的火山岩埋藏的秘密,终于被人类发现。

辽西朝阳的古生物化石,蜚声中外。

记录在晚侏罗纪—早白垩纪时期的渐变和突变的各种地质事件,为我们今天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物证。

1973年,在朝阳大地上,发现了第一块恐龙化石,1987年发现了鸟类化石。

1990年在朝阳及其周边地区,突然石破天惊,地球为我们洞开了一扇窗口,生命进化的历史为我们打开记录恐龙时代的一页——在地下沉睡了一亿多年的生灵万物,带着灾难和幸福,带着美丽和狰狞,一个个从地下涌出……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化石宝库打开了大门。

到目前为止,辽西朝阳一带发现的鸟类、鱼类、爬行类、两栖类、哺乳类、鳄类、翼龙类、双壳类、昆虫类和植物类化石,共包括11门、36纲、65目、171科、343属、628种,可以说朝阳化石甲天下。

这些化石发现,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过渡的所有生物门类。

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中生代“热河生物群”。

目前,在朝阳境内发现的化石呈现六个特点:年代最早,鸟化石最多,属种最多,密度最大,含鸟化石层最多,未知领域最广。

同时还拥有多项世界之最:1.最早的鸟类化石群(孔子鸟、娇小辽西鸟、朝阳鸟),打破了始祖鸟一统天下的局面。

2.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早期哺乳动物骨架(张和兽)。

3.保存最完整的早期蛙类(三燕丽蟾)。

4.这里有世界上第一批长有“羽毛”的恐龙:中华龙鸟、北票龙,原始祖鸟和尾羽鸟。

5.地球上第一朵“花”(被子植物的“辽宁古果”)绽开的地方和第一只鸟(长有羽毛的中华龙鸟)飞起的地方。

[距今1.45亿年(晚侏罗纪)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的发现,改写了被子植物起源史] [中华龙鸟的发现改写了教科书中鸟类起源于德国始祖鸟的学说]。

鸟类、带毛恐龙和被子植物的化石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

国内外专家认为,朝阳拥有的的古生物化石独一无二、举世无双。

第一、具有广泛性。

就一般规律而言,化石保存下来的可能性为万分之一,在这万分之一是发现的可能性又是万分之一。

但在朝阳境内,除了几条年轻的山脉外,到处是含化石的地层。

第二、具有不可再生性。

这些生物化石大多形成于1.25亿年前,独特的地理、地质条件才能使它形成,而且不可再生。

第三、具有世界性。

它的蕴藏、发现、保护、利用,绝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属于全世界。

第四、具有人文性。

化石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中含有人类起源信息和人类生存环境信息。

朝阳是一部内容丰富、独一无二的古生物及地学研究教科书,是“世界级的古生物宝库”。

辽西化石不仅种类繁多,保存的完好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

许多鸟类和恐龙除了骨骼等硬体部分保存完整外,还完整地保存了羽毛、毛状皮肤衍生物、皮肤印痕等结构。

一些恐龙甚至保留了胃部食物残留物、胃石及卵。

辽宁朝阳因此享有了化石宝库的美誉。

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奥斯特罗姆说:“世界上没有其它地方在如此关键的时间,保存如此完好的、如此多的化石群落!”[鸟飞朝阳惊天下]辽西朝阳化石的重大发现,是从一位普通的农民开始的。

1973年,朝阳县胜利公社农民阎志有在生产队打井时,一炮崩出一块紫红色的骨状石头,细心的农民阎志有把它打上包裹,邮到了中国科学院。

不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就来到了胜利乡,确认这种恐龙化石标本属于新种鹦鹉嘴恐龙。

这就是辽西发现的第一件恐龙化石。

从此阎志有就成了“龙迷”,经常漫山遍野地找化石。

终于在1987年,他又发现了辽西的第一件鸟类化石。

凭他不断积累的化石知识,他感觉这个化石不是一般的鸟类化石,于是,他致信北京自然博物馆著名古生物专家饶成刚教授。

经过饶教授和美国古生物学家鲍尔·赛雷诺研究,把它命名为“三塔中国鸟”,它生活在一亿二千万年前的早白垩世,特征与始祖鸟相似,还具有恐龙的特征。

很可能是由恐龙向现代鸟类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类型。

他说,发现这样一个处于恐龙和鸟类之间的过渡类型的鸟化石,是令人振奋的事情。

而更令人振奋的是,在1990年9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周忠和,在朝阳县波罗赤乡寻找鱼类化石时,意外地发现了鸟类化石。

几年时间,周忠和等在这里一共发现了30多件鸟化石。

这些鸟类虽然发现于同一地点和同一地质时期,但体质特征却有很大的不同。

专家把这些新鸟类分别命名为燕都华夏鸟、始华夏鸟、郑氏波罗赤鸟、北山朝阳鸟和凌河松岭鸟。

华夏鸟类群带给古生物界的惊喜未已,一个更大的惊喜接踵而来。

1993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侯连海、周忠和、胡耀明等,在北票市上园镇一带又发现了一种新鸟类,认为这是除始祖鸟外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鸟类。

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把它命名为孔子鸟。

根据体质特征的不同,孔子鸟又分为圣贤孔子鸟、川州孔子鸟、孙氏孔子鸟和杜氏孔子鸟4个种。

孔子鸟生活在1.25亿年前也属于早白垩世的地质时期,它和华夏鸟类群相比,离始祖鸟又近了一些。

它与始祖鸟相比,已经有了角质喙。

是目前解剖特征上最接近始祖鸟的化石鸟类,它能攀援树木,也具有飞行能力。

它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具有角质喙的鸟类。

奇怪的是,孔子鸟虽然翅膀上有爪子,但嘴里却不像其它古鸟类一样,没有牙齿。

始祖鸟130多年来在世界上只发现了7件化石,而孔子鸟最多曾在15平方米的层面上发现了12只。

目前这种鸟类的发现估计已达万计。

辽宁鸟代表了迄今时代最早的现代鸟类,飞行能力良好。

始反鸟代表了已知最原始的反鸟。

娇小辽西鸟是已知最小的中生代鸟类。

这些化石的发现改写了鸟类的进化史,填补了鸟类演化的空白,它打破了100多年来始祖鸟在鸟类起源研究领域一统天下的格局。

中国的鸟化石材料是认识早期鸟类的基础,是鸟类起源和早期进化历史研究的灯塔。

并且侯连海教授提出了孔子鸟—冀北鸟—华夏鸟—鱼鸟—现代鸟的指爪及鸟翼的演化序列。

孔子鸟的发现,在世界古生物界又刮起一阵中国风。

1998年和1999年,美国的《发现》杂志都把孔子鸟的研究发现评为该年度全球100件重大科技新闻之一。

华夏鸟类群的新发现上河首,是继波罗赤、尖山沟、四合屯以后,朝阳地区发现的又一个可以与德国的索伦霍芬相提并论的化石产地。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继在波罗赤、尖山沟和四合屯的化石发掘后,2000年又在上河首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了被命名为朝阳长翼鸟和马氏燕鸟两种新鸟类。

朝阳长翼鸟具有类似现代鸟类有稳固的胸廓供发达的肌肉附着,并具有较长的前肢,表明它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故而有长翼之称;它的嘴较长,表明它适宜水中捕食;它的后肢拇趾与其它三趾对握,表明它适宜树栖生活。

马氏燕鸟,因朝阳为“三燕古都”和纪念美国古鸟类学家马丁而名。

这种鸟个体较小,颌部有牙,在飞行结构上与现代鸟类已没有明显的区别。

大平房,是继上河首之后又一个世界级化石产地。

2001年下半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在这里收集到一件鸟类化石,经过专业人员在显微镜下长达3个多月的精心修复,一个长达70多厘米的大型鸟类露出了本来面目。

这个比始祖鸟晚3000万年的鸟类,其原始性却仅次于始祖鸟。

始祖鸟虽然有进步的鸟类羽毛,却拖着一条像爬行动物一样的尾巴,成为恐龙向鸟类过渡的重要证据。

而这只鸟保留着一根由20多枚尾椎骨组成的细长尾巴。

现代鸟类和绝大多数古鸟类尾椎骨数量不多,最后几节愈合成叫“尾综骨”的骨杆,以供尾羽附着。

在迄今发现的鸟类化石中,唯有这只鸟和始祖鸟一样,保存了完整的尾椎骨而没有尾综骨。

这些特征和驰龙类恐龙十分相似,说明鸟类和这类恐龙关系十分密切。

这只鸟的第二脚趾特别发育,和奔龙类、伤齿龙类的小型兽脚类恐龙相似。

周忠和、张福成在2002年7月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道了他们的研究发现,根据它的原始性特征把它命名为原始热河鸟,属名热河是因朝阳一带被化石学术界称为热河生物群。

周忠和等报道称,原始热河鸟体内保存了许多植物种子化石,这在中生代的鸟类研究中是首次报道。

在我国发现的数百件鸟类化石中,这是第一件保存了有关食性的直接证据。

非常有趣的是,原始热河鸟的牙齿已经十分退化,但是上下颌都十分粗壮发达,推测可能是为了适应吃种子的需要。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它体内的种子都比较完整,保留了比较新鲜的外表。

虽然这些种子属于什么样的植物,是属于被子植物还是裸子植物,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据和研究,但可以反映出当时草木繁盛,果实累累的生态景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