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瑞雪图》教学反思

最新《瑞雪图》教学反思

《瑞雪图》教学反思本文用优美的文字向人们描绘了北国寒冬的美丽雪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在结构上本文层次清楚,条理明确,重点突出,采用了联想,夸张的手法,语言生动优美,情景交融。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思路,理清文章脉络,按照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学习全文。

“以学生为主体”,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想象,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景色美,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朗读是一种古老的却极富生命力的学习方法,也是品读美文的重要方法。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用朗读去体会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这堂课总得来说是较好得完成了教学任务的。

整堂课各个环节的设置合理,上课环环相扣,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都非常自然。

而且我在上课的始终都保持着一种高昂的情绪,这种情绪一直带领着学生从课堂的开始到结尾。

这堂课我自己感觉最值得珍藏的一点便是学生的朗读,从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读书声中,我们似乎已经可以体会到学生从诵读中享受到了快乐。

特别是在教学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我先让学生默读,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有感情的把这个句子读出声来,之后读给你的小伙伴听,接着指名读他(她)喜欢的句子,一边读还一边做朗读指导。

这个自然段的教学我引导学生运用了多种读书的方法,从第一次读到最后的一次读,学生实际上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一个精读的过程了。

当然,这堂课也让我暴露出不少自身的不足,这些不足带领着我进行更多的思考。

首先,在教师基本职业素质方面,我感觉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强,除了课前设计过的一些过渡语和叙述性语言外,其余在课堂临场发挥的语言都缺乏感染力,不够美!这一点也直接牵扯到我对学生的评价语。

所以,第二点便是评价语单调,对孩子没有起到实际性的激励或纠正的作用。

第三,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员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体现出来。

这些都值得我深深地思考。

这堂课让我积累了不少宝贵的教学经验,通过这堂课的反思与感悟,我想自己会在教学道路上前进一步的。

周末,在家观看了一堂全国第六届小语青年教师阅读课教学录像《瑞雪图》。

该获得一等奖,是由北京教师马敬执教的。

《瑞雪图》这一篇课文,节选自有名作家峻青的散文《瑞雪图》。

原为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文。

而这一课的内容则是出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

课文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勾画出漂亮的布满生气的瑞雪图,抒发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想象感悟雪中、雪后漂亮的景色的同时,渗透按一定顺序观察,有条理的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这句话的含义。

这一课以理解瑞雪图的三层含义贯穿始终,抓住“瑞雪”对学生进行三个层次的教学。

首先由字词教学引入,课题为“瑞雪”,先让学生查一查“瑞”在瑞雪中的意思,让学生理解到“瑞雪是应时的好雪”后,再带着“为什么是应时的好雪?”来学习课文。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到了雪大而漂亮,进一步了解瑞雪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说一说雪的好处,并适时的补充当时的资料和原文的文字。

让学生了解到人们对这场雪的期盼,对好年景的期盼。

让学生理解这是一声给人们带来憧憬和希望的雪。

从而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瑞雪的意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课文中丰富的语言资源,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练习。

在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积累语言过程中,学会运用语言。

如:写雪大,抓住文本中描写雪大的词语,让学生比较朗读,体会到祖国语言的丰富。

然后再换词理解,在琢磨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用词的正确。

同时,教师还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品味语言之美,在读中感悟作者深厚情感。

我认为,本堂课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教师把学生的感悟理解放在重要的位置,尊重学生自己的体验。

学生是武汉的学生,对雪的熟悉有限。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雪的录像,将一幅幅漂亮的雪景图,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

这些多媒体的运用,让课堂气氛轻松、学生身心愉快,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同时,在教学漂亮的雪景时,教师积极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行动表现对雪景的喜爱,体会作者对这一场大雪的期盼。

最后,让学生再一次走进白雪皑皑的境界里,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诵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自然有了很多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同时,教师引导的语言生动,循循善诱,使生学不知不觉中走进教师所设的教学意境中。

《瑞雪图》一文所描绘的雪景,是我们南方孩子不曾见过的。

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此,在备课时,我考虑的是如何突破这个难点。

我曾设计几种教学方案,最后敲定第一环节创设情境以谜语:(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万片,乱入梅花香不见。

)导入来激趣。

接着按时间的线索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引导学生读文,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然后,让同学提出交流读后的所遇到的问题及解疑。

使学生通过读获得情感体验,激发阅读兴趣,感受语言的优美,获得思想启迪。

提高和培养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本以为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环节,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的效果。

出乎意料的在精读探究,体验情感这个环节却留下了许多的遗憾。

遗憾之一:雪后部分刚讲到一半,就下课了。

学生没有对文章整体感受,没有结合生活实际去体会雪带给人们的乐趣。

主要是因为时间在下雪前和下雪时浪费了。

其实该文的重点是雪后景色的描写,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了下雪前那个部分后,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学下雪时那个部分。

这样就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出来。

还检验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遗憾之二:学生朗读指导不够。

学生读的方式比较单一,且没有体现层次。

如学生在说到:“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时,学生说到了从“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中体会到作者对雪的喜爱。

我就马上让学生用喜爱的语气来齐读这句话。

其实,这个部分我应该先抽几个学生来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让学生自己品读。

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能让学生充分去读,去悟,从而真正地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

这堂课留下了这么多的遗憾,促使我不断地反思着:这是我应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教案的预设往往会与学情相出入,今后我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从学情出发,不断完善每堂课的设计,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好的展示自己,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瑞雪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上册第一篇主体课文,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

以及联想到课文产生的特殊年代——1962年,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食歉收,人们都期盼丰收年的到来。

因而,一场及时的大雪也给胶东半岛上的人们带来了吉祥、幸福和喜悦。

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

一、创设情境,入情入境。

11月9日,我们这里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所有场景竟与《瑞雪图》一文所描绘的美丽雪景大致一样,我灵机一动,不如提前学习这一单元,于是下雪的第二天正是大雪纷扬时我们学习了本文。

同学们边欣赏雪景边与课文对照,自然的融入雪前、雪中、雪后美景图、嬉雪图,使抽象的语言形象化,形象的.语言活现眼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时空距离,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景文结合,品词嚼句。

这篇文章是优美的抒情散文,感情溢于言表,在流畅、动人的景物描写中寄予情思。

但这种情思,文中并没有直露地抒发,而是全部寄寓在字里行间。

那么,要把握这种感情,只有读,通过学生感情朗读,让他们在自己的朗读中体会,同时还能起到训练朗读能力的作用。

我主要采用了文本与实景结合、品读文本的方法,让学生在欣赏雪景中品味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三、点拨精讲,析疑解难让学生反复朗读,边读边感悟,捕捉关键词语品读出雪后景象的特点,让学生说出所感,欣赏窗外雪景,欣赏银条儿、雪球儿。

在感悟雪大景美的基础上,自然地引出人欢与及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的喜悦。

设计精当的问题进行点拨,让学生从中仔细思考揣摩,深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和遣词用句的绝妙。

四、精读研读,激情朗读。

教学时注意指导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雪之大、雪景之美,以及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及时的大雪。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喜悦之情。

在读期间,我制作了一组配乐雪景图,让学生既放松心情,又在观赏中更加对雪的喜爱。

最后,我设计了抄、背、画、查、吟的课外拓展训练,使课堂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瑞雪图》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按照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学习全文。

接着,以学生为主体,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本课的教学我特别重视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想象。

通过朗读来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景色美,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朗读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学习方法,也是品读美文的重要方法。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用朗读可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

在教学中,我始终保持着一种高昂的情绪。

这种情绪一直带领着学生从课堂的开始到结尾,让学生更加投入到课堂中。

这堂课我自己感觉最进步的一点,就是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比之前好很多。

从学生一遍又一遍的朗读声中,我似乎可以体会到学生从朗读中享受到了快乐。

特别是在教学第三、四自然段的时候,我先让学生默读,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有感情的把这个句子读出来,之后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学生一边读,我一边做朗读指导。

最后还进行了小组的比赛读。

整堂课,我多次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朗读。

从第一次读到最后的一次读,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一个精读的过程,对课文内容也更加掌握了。

当然,这堂课也让我又一次发现自身的不足,这些不足带领着我进行更多的思考。

首先,我感觉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强,除了课前设计的一些过渡语和叙述性语言外,其余在课堂临场发挥的语言都缺乏感染力。

这一点也直接牵扯到我对学生的评价语。

所以,第二点便是评价语单调,对孩子没有起到实际性的激励或纠正的作用。

这些都值得我深深地思考。

每一次教学后的反思和感悟都会让我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

我相信,一次次的反思和感悟会使我在教学道路上更前进一步的!《瑞雪图》是北师大版第七册第12单元的主体课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