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精神的研究的结题报告

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精神的研究的结题报告

《运用教育理论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精神的研究》结题报告泉源乡中心小学毛善英颜士文一、问题的提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性格懦弱、缺乏独立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给予了过分的保护和溺爱。

本来孩子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家长都替他做了。

孩子想自己穿衣服,不行,太慢了;孩子想出去和小朋友玩一会,不行,受伤怎么办?这也不能干,那也有危险,禁止孩子接触任何新鲜事物,从而限制了孩子的主动性,一切听从家长的安排。

孩子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知怎样去做,也不敢去做,处事畏首畏尾,对任何活动缺乏主动,意志不坚强,缺乏独立性。

因此要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精神,家长首先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让孩子摔几跤、累一些并没有什么关系。

凡是同龄儿童能够做的事情,如穿衣、洗涮、同陌生人谈话、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出去玩等等,哪怕多少带点危险性的事情,都应让孩子去做。

因为孩子只有完成了多少带点危险的事情,在完成过程中内心多少有点不安,他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自信心,变得坚强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当然要注意安全,给孩子适当的保护,防止孩子接触危险的东西或去危险的地方,如有电、有火的地方或阳台、高墙等。

在孩子做事情前,告诉他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或危险,以及防范措施。

五十年前,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对父母对孩子照顾过度的现象,说了这样一句话:“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

”这说明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不是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它不仅关系到孩子生活的舒适,也关系到孩子对生活有没有自信心,是否掌握了基本的生存能力,能不能自立于社会。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

我们的祖先历来告诉告诫年轻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享誉世界的圣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要总是扶着走,牵着走,而是看着走,让他充分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把孩子应该自己完成的,能做到的事,都要还给孩子,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

我提出的要给孩子自强自立的精神是符合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理论依据无数自强自立者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有多高的天赋,也不在于多好的环境,而在其是否具有自强自立的精神。

如何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本课题在研究中通过引导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挖掘孩子的自主选择潜力、引导孩子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循序渐进的培养孩子的自强自立的精神。

三、课题内涵及研究的基本内容引导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是迈向自强的第一步锻炼。

勇于承担责任就是自责。

在社会生活中有成与败,有得与失,有荣与辱,有幸与不幸。

追求自强的人,从自身方面找原因,对孩子来说,告诉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怨天尤人,就是对困难的畏惧和怯懦,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和不信任,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这样的认识归因会使自己产生挫败心理,自我萎缩。

自强得人必是勇于自责的人;勇于自责的人,才能做到自强。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提高其生活自立能力的基础。

美国哈弗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的400名少年儿童所作长达20念得跟踪调查,发现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孩子与不爱动手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

这有力的证明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与生活自立能力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因此,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要注重对孩子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挖掘孩子的自主潜力,让孩子学会支配生活和控制自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人。

选择是人生的天性,人的本质需求,没有选择就没有自主,失去自我,缺乏信心,丧失勇气,对于孩子而言更是与此。

假如孩子无主见,他就永远不能成功,凡事都有他人做主,也就不会思考了。

有些父母错误的认为,孩子只有长大懂事后才能够做自主选择,其实自主选择的能力需从小挖掘。

父母教会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引导孩子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使孩子具有自强力量的源泉。

屠格涅夫说:“生活中没有理想的,是可怜的人!”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自强的力量之源,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

人的活动如没有理想的引导和鼓舞,就会不变的空虚、软弱、混乱而渺小。

引导孩子树立崇高的理想是每一位家长的职责。

四、研究目标改变农村家长对孩子的鱼缸保护法则,放手让孩子独立做事,勇敢地承担责任,提高动手能力,学会支配生活和控制自我,逐步学会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

快乐地对待学习,消除学习上的畏难情绪,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主动想办法解决学校生活、家庭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困难,成为学习上的骄骄者,家庭的小主人,社会生活中睿智的人,循序渐进地养成自强自立的精神,让父母不再担忧,让老师放心,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五、研究方法、过程(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观察法。

3.谈话法。

4.个案研究。

5.心理咨询。

(二)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①选题,确定研究课题,制定实施方案,论证课题方案。

②课题理论学习。

2.研究阶段,进行课题研究,实施课题方案。

①课题理论学习。

②调查问卷及分析。

③进行“自尊”大讨论及分析。

3.结题阶段。

①完成资料管理。

②完成研究报告。

③完成课题研究。

六、结果和分析家庭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你,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环节,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忽视自强自立精神的研究,而自强自立的精神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乃至一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来到人世间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孩子时时模仿家长的生活方式,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生活中家长又是怎样对孩子进行自强自立精神培养的呢?为此我对学生和家长各59的家长做了一下调查,结果如下:1.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问卷):谈谈你对子女的期望?希望自己孩子能够成为学识渊博考上大学,将来生活质量好的家长占70%。

如:有的家长谈到首先要学习好,其次懂得做人做事。

有的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还有的家长随孩子性格自由发展,希望孩子将来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生活幸福一些。

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家庭生活节俭,还是家庭富裕,无论是文化层次高低,他们教育孩子时,没有考虑到孩子将来生活的幸福,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的基础是------孩子必须具有自强自立的精神,把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精神的责任推给学校教育,随孩子自己做决定而忽落家庭教育。

2.家长的教育方式(问卷统计)现今我们农村家长和孩子之间谈论最多的话题是——考试了吗?成绩怎样?进步了吗?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最能接受的教育方式是什么?(1)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家长的态度及措施:(2)孩子做错事时家长的教育态度及措施:根据以上统计看出,学生成绩不理想时,做错事时,父母从孩子角度考虑,理解孩子的苦衷,给予鼓励的人数不是太多。

因此,我认为父母要真正蹲下来和孩子及时互动沟通交流,从孩子思维方式和年龄特点,去理解你不能理解的事,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正确引导和处理,让孩子带着一颗被理解、被尊重的心,开始他们的人生之旅。

俗话“说人无完人”,在优秀的孩子,也有出错的时候,让学生取得理想的成绩,一定离不开自强自立精神的培养,要提高学生成绩,必须坚持鼓励性原则,鼓励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鼓励是真诚的,自己能够通过努力达到,获得一次次的进步。

(3)星期天允许孩子进行实践活动(问卷)学校教育的重点是书本知识的传授,科学知识的探究。

因此,我认为学生要想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家长应积极地迎合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活动成长空间开放:向课外开放、向自然开放、向社会开放。

让孩子明白在业余时间、大自然中、社会活动交往中都有适合自己所做的事,都有需要探索的奥秘知识,对于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孩子自强自立的精神无形中得到锻炼。

七、结论2012 年5月对三年级的三(一)、三(二)两个班级59 人,学生成绩不理想时,做错事时,父母从孩子角度考虑,理解孩子的苦衷,给予鼓励,积极地迎合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活动成长空间开放,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孩子的自强自立精神得到良好的锻炼,学习成绩取得进步情况的对比如下:三(一)实验班29人成绩进步表格图三(二)对比班30人成绩表格图通过两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学生成绩不理想时,做错事时,父母从孩子角度考虑,理解孩子的苦衷,给予鼓励,积极地迎合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活动成长空间开放,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孩子的自强自立精神得到良好的锻炼,学习成绩能够明显地提升。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自强自立的精神没得到及时恰当的锻炼,成绩令家长们头疼呢?八、反思和启迪1、教育方法不当:(1)粗暴型:调查中家长的回答让我们了解了为数不少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动辄严厉批评、打骂,造成孩子心灵上扭曲,让孩子失去了自尊、自信,不懂得孩子成长规律。

(2)放任型:有的家长忙于打工,把孩子交给老人,祖孙之间存在代沟,孩子心灵孤独,不愿与爷爷奶奶及时交流,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没有养成,事事向爷爷奶奶撒娇,让爷爷奶奶包办。

作家长的忘记了自己的义务与责任。

(3)溺爱型: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要什么,给什么。

家长宁可吃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做一点分外事,使得孩子缺乏自强自立精神的锻炼,学习畏难情绪高。

2、只关注学习成绩。

只要成绩好,什么事家长都可以越俎代庖。

有的家长只关注成绩,至于其他漠不关心,对孩子势必造成误导——自己的任务仅是学习,生活平淡枯燥,产生厌学心理,对生活没有热情,更谈不上积极投身到课外生活、社会生活中体验、理解课本知识,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失去树立崇高人生目标的力量源泉。

3、要采取的措施(1)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定期开家长座谈会。

与家长在方法上相互交流,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

(2)请专家指导,定期为家长作报告,了解国内外家庭教育中——孩子自强自立精神的培养,以便家长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自己孩子的特点,发展潜能,促进孩子自强自立精神的个性化发展。

(3)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地沟通,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虽然已经我们已经结题了,但我们的研究还会继续,一定让它结出丰硕的成果!步法入门与衔接初步[原创]我们常说的步法好,是说高手对付各种来球,总能及时到位,准确回击。

但是,人力有时而尽,步法再好,也不可能球打到哪儿都能接到。

所谓的步法,是为了让你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位置,作出恰当的回击,而不是球打到哪儿,人就跟到哪儿。

从这个意义上说,步法总是和技术衔接联系在一起的。

光说步法而没有技术衔接,就成了无的放矢。

本篇斗胆,从步法入手,说些自己的体会。

假定双方都是右手执拍,我方横板双反。

如果还不大清楚,请自己找klh实战录像。

底下的大部分都是以孔令辉的技术为原型。

1.发球后,重心要立即还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