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复习纲要
一、选择题
1、发展经济学是在(B )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A.产业革命以后B.二战以后
C.本世纪以来D.《国富论》出版以后
2、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C)。
A.经济增长B.制度创新
C.结构变迁D.可持续发展
3、(D)不是发展经济学早期的重要特征。
A.重视资本积累B.唯工业化或工业主义
C.强调经济计划化D.强调结构变迁
4、罗斯托认为起飞过程中,储蓄率应达到(A)
A.10% B.12% C.20% D.30%
5、(B)不能算是“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
A.罗森斯坦—罗丹B.缪尔达尔C.钱纳里D.刘易斯
6、“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提出者是(A)
A.纳克斯B.辛格C.缪尔达尔D.赫希曼
7、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中,最重要的储蓄形式是(B)
A.家庭储蓄B.企业储蓄C.政府储蓄D.国外储蓄
8、在“生育的微观经济分析”模型中,对“孩子”的需求和“孩子”
的净价格之间的关系是(B)
A.正向关系B.反向关系C.不存在的D.最不重要的关系9、人力资本形成不具有(D)
A.逆周期性B.“固定资本”属性C.柔性D.品质可逆性
10、托达罗人口理论的最大特征是(B)
A.城市失业与人口向城市迁移并行
B.预期在人口流动中占据重要的决定与影响地位
C.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来减少城市失业
D.迁移成本不是制约人口流动的障碍因素
11、熊彼特认为(C)是有利于技术创新的
A.充分竞争市场B.完全垄断市场
C.垄断竞争市场D.消除了正确定性之后的经济环境
12、制度的一般功能是(A)
A.消除外部性B.减少交易费用
C.提供激励机制D.制止“搭便车”现象
13、拉尼斯—费模式对刘易斯理论的重大发展在于(C)
A.充分考虑城市失业B.考虑了资本有机构成的后果
C.全面研究工农业之间的互动关系D.将劳动力转移划分为三个阶段14、赫希曼是(A)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品
A.不平衡B.“温和的”平衡
C.“年衰的”平衡D.“极端的”平衡
15、发展中国家经济平衡增长的最大制约因素是(A)
A.资本稀缺B.企业家能力低下
C.联系效应较弱D.社会分摊资本较少
16、(C)不是佩鲁所认为的“发展极”形成的主要条件
A.存在企业家群体B.存在规模经济
C.存在良好的经济环境D.存在“凝聚经济效果”
17、缪尔达尔是(A)理论的提出者
A.“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B.“中心—外围”
C.“增长点”D.“联系效应”
18、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税源是(C)
A.个人所得税B.公司税C.关税D.国内商品与劳务税
19、发展中国家存在国有企业的第一个重要原因是(A)
A.创造就业B.缺乏资本市场
C.促进地区间经济平衡增长D.调动社会储蓄
20、麦金农认为,发展中经济的“金融抑制”的成因最主要是(D)
A.利息限制B.通货膨胀C.贷款歧视D.“分割经济”
二、名词解释
1、可持续发展(P385)
从自然属性定义,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即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从社会属性定义,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社会品质。
从发展经济属性定义,是在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从科技属性定义,就是要用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量减少能源与其他资源的消耗。
可持续发展是调控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持续利用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2、通货膨胀税
3、后向联系(P332)
后向联系是指一个产业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钢铁工业的后向联系是采矿业。
4、创新(P205)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并将这种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创新活动可以有五种形式:(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3)开拓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实行一个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或管理方法。
5、金融深化
6、资本(P100)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在西方经济学中,凡用于生产、扩大生产能力及提高生产效率的物质都称为“资本”。
一般地,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7、伪装失业(P154)
指劳动者做的是全日制工作,但他们所做的工作只需要较少的时间就可完成。
8、强制储蓄(P127)
一般认为,强制储蓄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经济政策迫使社会公众节省消费而实现的非自愿储蓄,包括通货膨胀与税收两种形式。
9、路径依赖(P248-249)
制度变迁的方向取决于制度能否给人们带来递增的规模收益。
当规模收益递增普遍发生时,制度变迁不仅能得到巩固和支持,而且会在此基础上一环紧扣一环地沿着良性循环的轨迹发展下去,即形成了“路径依赖”。
10、增长极(P351)
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这些中心具有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交通运输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等多种功能,恰似一个“磁场极”,能够产生吸引或辐射作用,促进自身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三、辨析题
1、具有较强的“前瞻影响”与“回顾影响”的经济部门被称为“主导部门”。
错。
具有较强的“前瞻影响”与“后向联系”的经济部门被称为“主导部门”。
2、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人口转折模型”的第二阶段。
错
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人口转折模型”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3、发展中国家非公开失业中最重要的失业形式是“伪装失业”。
正确
4、经济发展一方面渴求“知识进展”,一方面又存在“知识失业”。
正确
知识效应的微观表现是个人文化知识水平的更新与提高,宏观或社会表现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它有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现代部门倾向于雇用文化程度高的人从事原来由较低文化程度的人所从事的工作,造成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就业机会减少,由此人们对接受教育的需求逐渐增加,而每一次扩大教育的结果不是缓和了劳动者的就业问题,而是导致了新的一批受教育者的失业,形成知识失业的状况。
5、赫希曼认为,为使“引致决策”最大化,应优先扩张“社会分摊资本”。
错
赫希曼认为,为使“引致决策”最大化,应优先发展“直接生产部门”。
6、通货膨胀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
错
通货膨胀有利于短期经济增长,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
7、经济发展一般来说与可持续发展是相一致的。
错
经济发展一般来说与可持续发展是相违背的。
8、人力资源既是发展的动力,又是发展的约束。
正确
经济的活动归要到底是人的活动,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诸要素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经济的发展没有人是不行的,人力资源作为劳动力投入,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但同时,又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9、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模式宜采取资本节约型。
错
资本节约型就是劳动密集型,而劳动密集型是很难带动技术创新的,发展中国家最有利的是垄断竞争市场,即资本密集型,所以发展中国家不能提倡资本节约型。
10、赫希曼认为,前向联系的效应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错
后向联系的效应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三、简答题
1、试用图形说明,生育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图形请参考笔记)
西方经济学家运用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行为理论试图解释家庭的生育决策,建立] 生育的微观经济模型。
消费者行为理论假定,在效用函数一定的条件下,理性消费者都试图根据自己的收入状况和商品的价格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消费者的行为目标是追求效用最大化,通过分配其收入于各种商品和劳务,以实现消费者均衡。
把这一理论应用到人口出生决策中,孩子作为一种消费品,能给其父母带来效用,从而消费者对孩子的需求,就象对其它商品一样,成为一种经济的、理智的选择。
2、简述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主要内容。
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特征是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人均收入水平低、生活贫困。
之所以存在长期的贫困,不是因为这些国家国内资源不足,而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中存在着若干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系列”,正是这些恶性循环,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持续的贫困封闭圈中徘徊,无法实现经济发展。
而在这恶性循环系列中,主要是“贫困恶性循环”,其产生的原因在于资本缺乏,资本形成不足。
而资本形成不足的根源在于,在供给方面,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太小,在需求方面,投资率低,投资引诱过小。
3、简术罗森斯坦的大推进理论。
罗森斯坦的大推进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落后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工业化,因而经济发展意味着工业化。
而要实现工业化,首要的障碍是资本形成不足。
但在增加资本形成的过程中,必须实行“大推进”战略,在各个工业部门全面地进行大量投资,使各种工业部门都发展起来,才能产生相互依赖,互为市场,克服“不可分性”,实现工业的大发展。
以上复习提要仅供各位学员参考,论述题部分和名词解释中两题下次再作补充。
其中不全面的或有错误的地方,欢迎各位作补充和更正。
如有材料,请发至ntch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