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

现代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

现代临床医学概论第一章常见症状1、症状:指患者主观感到的不适或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如腹痛、疲乏、发热等。

2、体征: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异常改变,如肝肿大、心脏杂音、肺部啰音等。

3、体温的测量:口腔(舌下)的温度一般36337.29 ,腋下温度比口腔温度约低0.2-0.5°C , 肛门温度比口腔约高0.2-0.5°Co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Co4、发热:各种致热源作用下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5、发热的分度一般分为:低热37.4-38°C,中等热38.1-39°C,高热39.1-41 °C,超高热41°C 以上。

6、热型的分类及代表病:①稽留热型:体温恒定在39・40°C ,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Co 多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高热期。

②弛张热型:体温常在39°C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9 ,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③间歇热型:体温骤升达39°C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

间歇期可持续一天至数天,体温再次升高,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④回归热型: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⑤不规则热型: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7、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非感染性发热:见于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皮肤散热减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特点为高热无汗。

9、致热源:①外源性致热源: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体等。

不能通过血脑屏障,间接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而引起发热。

②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和交感神经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10、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

通过咳嗽反射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进入气道内的异物,对机体有益。

但长期、频繁、剧烈咳嗽则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影响工作和休息的则称为病理现象。

1K咳痰:将气管、支气管的分泌物或肺泡内的渗出液(痰),借助咳嗽将其排出,称为咳痰,痰在正常状况下不会出现。

12、咳嗽无痰或痰量甚少,称干性咳嗽,见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等;咳嗽伴有痰液称湿性咳嗽,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空洞型肺结核。

13、咯血: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排出者。

14、呕血:上消化道疾病(食管、胃、十二指肠、肝、月旦、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15、便血: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

16、隐血便:指少量的消化道出血不引起粪便颜色改变,需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者。

17、呕血的同时因部分血液经肠道排岀体外,可致便血或可形成黑便。

18、柏油便: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则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有黏液而发亮类似柏油,故称柏油便。

19、急性细菌性疾病多有黏液脓性鲜血便。

20、临床上呕血的原因:最常见的为消化道溃疡,其次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次急性胃黏膜病变。

21、咯血与有血的区别咯血(下呼吸道)呕血(上消化道)病因多有呼吸系统或心脏病多有消化道疾病(消化性溃疡、肝硬化)先驱症状喉部痒感、胸闷、咳嗽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出血方式咯出呕出血内混合物痰、泡沫食物残渣、胃液出血颜色鲜红棕色、暗红、有时鲜红酸碱反应碱性酸性黑便无(除非咽下血液时)有,可持续数日出血后痰性状常有血痰无痰22、呼吸困难: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费力,重者张口呼吸、抬肩、鼻翼扇动,甚至出现发纟甘,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异常。

23、心源性呼吸困难常见于心力衰竭。

左心衰竭其特点:①活动时出现或加重,休息时减轻或缓解②仰卧位时加重,坐位减轻③可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发作时患者常于睡眠中突感胸闷憋气惊醒,被迫坐起,伴咳嗽,轻者数分钟、数十分钟后症状消失,重者气喘、大汗淋漓、呼吸有哮鸣音,甚至咳粉红色泡沫痰。

24、中毒性呼吸困难常见于尿毒症。

25、黄疸:指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巩膜及其他组织发生黄染的现象。

正常人总胆红素为5.1 - 17.1pmol/L ,其中结合胆红素3.42pnol/L ,非结合胆红素为13.68gmol/L0胆红素在17.1 ~34.2M mol/L,临床不易察觉的黄疸,称为隐性黄疸,超过34.2^imol/L时出现黄胆。

26、黄疸的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27、实验室检查:溶血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增加,以UCB(非结合胆红素)增加为主,CB (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肝细胞性黄疸血清中CB和UCB均增加;胆汁淤积性黄疸血清中CB 增加,UCB正常28、水肿:过多的液体在人体组织间隙或体腔积聚,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

29、心源性水肿是右心衰竭的常见体征之一,水肿特点是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加重时逐渐向上蔓延。

肾源性水肿特点是疾病早期晨间起床时有眼睑与颜面水肿。

30、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肾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开始部位从眼睑、颜面开始延至全身从足部开始,向上延至全身发展快慢发展常迅速发展较缓慢水肿性质软而移动性大比较坚实,移动性较小伴随病征尿检异常、高血压、肾功能异常、蛋白心脏增大、心杂音、肝肿大、静尿、血尿、管型尿、眼底改变等脉压升高等第二章问诊K问诊:医师通过对患者或有关知情人的系统询问而获取病史资料的一种诊断方法。

2、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和持续时间。

第三章体格检查1、体格检查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传统的检查器具来了解机体健康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

2、体格检查有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五种基本方法。

3、根据音响的频率、振幅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清音(正常肺部叩诊音X过清音(如肺气肿\鼓音(正常胃泡区及腹部,病理见于肺内巨大空洞、气胸和气腹等X浊音和实音。

4、生命征是评价生命活动质量的征象,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为体格检查时必须检查的指标之一。

5、若取30°-45°的半卧位时,静脉充盈度超过正常水平,称为颈静脉怒张,提示静脉压增高。

颈部血管平卧时可稍充盈,充盈的水平仅限于锁骨上缘至下颌角的下2/3以内。

6、正常人平静呼吸时,每分钟16・20次,节律上基本上均匀而规律。

病理状态下有:潮式呼吸、间停呼吸、叹气样呼吸。

7、正常胸部叩诊音位清音。

啰音不属于呼吸音。

&正常呼吸音:①肺泡呼吸音,大部分肺野均可听到②支气管呼吸音,正常人于喉部、胸骨上窝、背部第6、7颈椎和第K 2胸椎附近可闻及③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正常人胸骨侧第1、2肋间隙、肩胛区第3、4胸椎水平附近可闻及。

9、异常呼吸音:①异常肺泡呼吸音②异常支气管呼吸音③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10、扣心界是叩心相对浊音界,反映心脏的实际大小。

11、正常成人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钟,超过100次/分钟称为心动过速;心率低于60 次/分钟,称为心率过缓。

12. 正常人心律规则,部分青年人可出现随呼吸改变的心律;吸气时心律增快,呼气时减慢,称窦性心律不齐,一般无临床意义。

13、通常只能听到第一、第二心音。

第一心音出现在心室收缩早期,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

第二心音标志心室舒张的开始。

第三心音正常情况下只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听见。

第四心音如能听到为病理性。

14、正常腹部除肝、脾部位叩诊为浊音或实音外,其余部位叩诊均为鼓音。

15、正常情况下,肠鸣音大约每分钟3・5次。

16、神经反射的检查主要有: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和脑膜刺激征。

其中:①浅反射:角膜反射、腹壁反射②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第五章传染性疾病K传染病是由病原生物感染人体后发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均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有传染性的疾病才称为传染病。

2、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并与之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3、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的各种表现:①病原体被消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或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被动免疫所中和,或被特异性主动免疫所清除。

②隐形感染又称为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或只是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③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④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既不显出临床症状又能排出病原体,因而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⑤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成为携带者。

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4、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05、传染病传播途径:环境因素传播(如空气、水、飞沫、食物X接触传播(如手、用具等日常生活接触及性途径' 虫媒传播(如蚊子、跳蚤、苍蝇等L医学诊疗措施传播(如注射、透析、血液及血制品、器官移植等' 垂直传播(母体内病原生物经胎盘或产道传给胎儿或新生儿)6、传染病的特征: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7、传染病病程发展的四阶段: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X症状明显期、恢复期8、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9、乙型肝炎病毒(HBV )的抗原抗体系统:©HBsAg与抗HBs , HBsAg大量存在于感染者血中,是感染的主要标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