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地质-第六章 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第六章 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


3. 地震液化效应
砂土液化:粉细砂土层饱和时受震产生。
4. 地震激发地质灾害的效应
6.7 不良地质现象对 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 地基:直接支承建筑物重量的地层部分; • 基础:建筑物在地下直接与地基相接触的部分。
6.7.1 地基承载力
1. 地基承载力:地基所能承受由建筑物基础 传来的荷载的能力。 两个条件: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 原则:以防为主,兼设工程措施。
1. 预防: 上游汇水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调整地表径流; 加固岸坡。
2. 拦截:中游流通区设 置一系列拦截构筑物; 3. 排导:下游设置排导 措施使泥石流顺利排 除。
6.5 岩溶与土洞
• 岩溶(喀斯特):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对 可溶性岩石溶蚀的结果而产生的地质现象, 如溶沟溶槽、溶洞、暗河等; • 土洞: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土层的溶蚀和冲 刷而产生空洞,空洞的扩展,导致地表陷 落的地质现象。
6.2.1 流水的侵蚀作用
1. 流水对河床的冲刷
河床冲刷条件: 水流未被泥砂饱和
临界流速
vCR A d
2. 流水对河岸的掏蚀
6.2.2 河谷的类型及河流阶地
河谷成因分类: • 构造谷:向斜谷,地堑断裂谷; • 侵蚀构造谷:断层谷、背斜谷、单斜谷; • 侵蚀谷。
侵蚀谷→河谷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峡谷型,包括隘谷、嶂谷和峡谷。 第二阶段:河漫滩河谷; 第三阶段:成型河谷。
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要求确定。
• 防治方法
①覆盖防治风化营力入侵的材料,如沥青、水泥、黏土盖层 等; ②灌注胶结和防水的材料,如水泥、沥青、水玻璃、黏土等 浆液; ③整平地区,加强排水; ……
6.2 河流地质作用
流水能量的消耗: (1)水的粘滞性、紊 流、环流、波浪及涡 流等; (2)侵蚀作用; (3)搬运作用。
• • • • • 挖填; 跨盖; 灌注; 排导; 打桩。
6.6 地震及其效应
震源;
震中。
浅源地震:≤70km;
中源地震:70km~300km; 深源地震:300~700km。
主震;
余震。
地震成因
• • • • 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陷落地震; 人工触发地震。
地震波的传播
震级与烈度
6.7.3 断裂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1. 活动断裂:在全新世地质时期(距今一万 年)内有过较强烈的地震活动或近期正在 活动,在将来(今后100年)可能继续活 动的断裂。 2. 发震断裂:在活动断裂中,近期(近500 年来)地震活动中,震级M≥5的震源所在 的断裂;或在未来的100年内,可能发生 M≥5级地震的断裂。
• 治理措施: (1)排水 地表排水; 地下排水。
坡脚平孔排水 边坡排水沟
(2)支挡; (3)刷方减重;
(4)改善滑动面 (带)的岩土性 质。
抗滑桩排
抗滑挡墙
预应力锚索框架
6.3.6 崩塌
崩塌危害: • 崩塌会使建筑物,有时甚至使整个居民点 遭到毁坏,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 • 崩塌有时还会使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这 样就会将上游建筑物及农田淹没; • 在宽河谷中,由于崩塌能使河流改道及改 变河流性质,而造成急湍地段。
6.3.5 滑坡的治理
治理原则: • 滑坡的治理,要贯彻以防为主、整治为辅的原则; • 尽量避开大型滑坡所影响的位置; • 对大型复杂的滑坡,应采用多项工程综合治理; • 对中小型滑坡,应注意调整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平 面位置,以求经济技术指标最优; • 对发展中的滑坡要进行整治,对古滑坡要防止复 活,对可能发生滑坡的地段要防止滑坡的发生; • 整治滑坡应先做好排水工程,并针对形成滑坡的 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泥石流分类: • 水石流型泥石流:多粗颗粒,少黏土质; • 泥石流型泥石流:含粗碎屑物质和相当多 的细粒物质; • 泥水流型泥石流:基本上由细碎屑和黏土 物质组成。
泥石流形成条件
1. 地形条件
(1)泥石流形成区 (上游) (2)泥石流流通区 (中游)
(3)泥石流堆积区 (下游)
2. 地质条件: ①汇水区和流通区广泛分布厚度很大、结构 松软、易于风化、层理发育的岩土层; ②薄弱的构造:断层、裂隙、劈理、片理、 节理等; 3. 水文气象条件 短时间大量的水流
6.3 滑坡与崩塌
• 滑坡:斜坡土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 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某些滑动面 (或滑动带)作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 崩塌:陡峻或极陡斜坡上,某些大块或巨 块岩块,突然地崩落或滑落,顺山坡猛烈 地翻滚跳跃,岩块相互撞击破碎,最后堆 积于坡脚的过程。
6.3.1 滑坡的构造
滑坡特点: • 滑动体的整体性; • 移动方式为滑动;
1)保证地基受荷后不会使地基发生破坏而丧失稳定; 2)地基变形不超过建筑物对地基要求的容许变形值。
2. 持力层:地基中直接支持建筑物荷载的土 层。
要求:
1)承载能力高; 2)变形小;
3)有利于建筑物和地基的稳定。
6.7.2 岩溶与土洞对地基稳定性的 影响
1. 当施加附加荷载或振动荷载后,洞顶坍塌,使地 基突然下沉; 2. 地表岩溶有溶槽、石芽、漏斗等,造成基岩面起 伏较大,并且在凹面处往往有软土层分布,地基 横向不均匀; 3. 基础埋置在基岩上,其附近有溶沟,竖向岩溶裂 隙、落水洞等,有可能使基础下岩层倾向临空面 的软弱结构面产生滑动。
6.3.3 滑坡的发育过程
(1)蠕动变形阶段:
• 斜坡岩土强度降低,内部剪切力增加; • 某一部分微小变形,坡面出现拉张裂缝,裂缝处 出现渗水; • 两侧剪切裂缝相继出现; • 坡脚附近岩土挤压、滑坡出口附近潮湿渗水; • 破裂面逐渐联通。
(2)滑动破坏阶段:
• 滑坡后缘迅速下陷; • 滑坡壁出露增高; • 滑坡体分裂成数块, 地面形成阶梯状地形; • 滑坡舌形成; • 滑动面附近湿度增大。
土洞类型: (1)由地表水下渗发生机械潜蚀作用形成 • 土层性质:含碎石的砂质物土层; • 土层底部必须有排泄水流和土粒的良好通 道; • 地表水能直接渗入土层中:
土中孔隙渗入
土中裂隙渗入 沿洞穴或管道流入
(2)由岩溶水流蚀作用形成
该类土洞发育快慢决定于:
•基岩面上覆土层性质;
•地下水活动强度; •基岩面附近岩溶和裂隙 发育程度。
第六章 不良地质现象 的工程地质问题
6.1 风化作用
位于地壳表面或接近于地面的岩石经受 着风、电、大气降水和温度等大气营力以 及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岩石会发生破 碎或成分变化,这种变化过程称为风化。
物理风化 风化营力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1. 物理风化作用
单纯的机械破坏; 化学成分不改变;
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形成岩屑,由坚硬 变疏松。
地震效应
1. 地震力效应
卓越周期: I级——稳定岩层,卓越周期为0.1s~0.2s,平均0.15s; II级——一般土层,卓越周期为0.2~0.4s,平均0.27s; III级——松软土层,卓越周期在II~IV级之间; IV级——异常松软土层,卓越周期为0.3~0.7s,平均0.5s。
2. 地震破裂效应 (1)地震断层 (2)地裂缝
崩塌发育条件: (1)山坡的坡度及其表面构造: • 坡度:造成崩塌作用要求斜坡外形高而且 陡竣,其坡度往往达55°~75 ° ; • 表面构造:如果山坡表面凹凸不平,则沿 突出部分可能发生崩塌。然而山坡表面的 构造并不能作为评价山坡稳定性的唯一依 据,还必须结合岩层的裂隙、风化等情况 来评价。
(2)岩石性质和节理程度:
6.5.3 岩溶与土洞的工程地质问题
1. 溶蚀岩石的强度大为降低; 2. 造成基岩面不均匀起伏; 3. 漏斗对地面稳定性的影响; 4. 溶洞和土洞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1)溶洞和土洞分布密度和发育情况; (2)溶洞或土洞的埋深对地基稳定性影响; (3)抽水对土洞和溶洞顶板稳定的影响。
6.5.4 岩溶与土洞地基的防治
河流阶地分类
(1)侵蚀阶地; (2)堆积阶地; ①上迭阶地; ②内迭阶地; ③嵌入阶地; (3)基座阶地。
6.2.3 河岸掏蚀破坏的预测和防护
• 预测 • 防护:
(1)直接防护边岸不受冲蚀作用的措施,如抛石、铺砌、混 凝土块堆砌、混凝土板、护岸挡墙、岸坡绿化等; (2)调节径流以改变水流方向、流速和流量等措施。
• 震级:μ m为单位表示离开震中100km的标准地震 仪所记录的最大振幅,并用对数表示。
lg E 11.8 5M
• 烈度:表明地震对具体地点的实际影响, 不仅取决于地震能量,同时受震源深度、 震中距离、地震波的传播介质及表土性质 等条件的强烈影响。
V度以下地区:一般安全系数的建筑物足够稳定; VI度地区:一般不采取加固措施;
可透水
岩体内有裂隙
(2)水质
CaCO3 CO2 H2O ƒ Ca 2HCO
(3)水在岩体内活动方面 溶蚀
2
3
冲刷
6.5.2 土洞与潜蚀
• 潜蚀:地下水 或者地表水流 入地下土体内, 将颗粒间可溶 成分溶滤,带 走细小颗粒, 使土体被掏空 成洞穴的地质 作用。
• 机械潜蚀
• 溶滤潜蚀
影响因素: (1)温度(主要)
(2)水
2. 化学风化作用:岩石在水和各种水溶液的化学作用
和有机体的生物化学作用下引起的破坏作用。 (1)水化作用
如硬石膏CaSO4 普通石膏CaSO4· 2H2O
(2)氧化作用
如黄铁矿FeS2 硫酸亚铁FeSO4和硫酸H2SO4
(3)水解作用
如正长石 高岭土、石英和氢氧化钾
高岭土、石英和碳酸钾
(4)溶解作用
容易溶解:卤化盐类(岩盐、钾盐),硫酸盐,碳酸盐等。
3. 生物风化作用 岩石在动、植物及微生物影响下所起的 破坏作用。 物理与化学作用的综合。
风化程度
风化带: • 微风化带 • 弱风化带 • 强风化带 • 全风化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