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走上辩论台
【课标与教材分析】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
”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新教材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并在活动过程中留给了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2.《走上辩论台》这个活动:能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并获得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运用资料来阐述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的:代沟的危害,父母,子女应负的责任
2.学生想知道的:辩论会的标准形式和规则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搜集资料
4.对学困生的关注:让他们都有事做,力争每个人都上台表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资料来阐述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发言的良好的交际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心理品质;【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大胆表现自己
【教学难点】释放学生活力,努力呈现多姿多彩的个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要点】明确辩论会流程,安排搜集任务
【教学过程】即【活动过程】
一.歌曲展示《爸爸妈妈》
二.情景剧表演《家长会之后》
三.“彩虹之桥”辩论会
活动准备:
1、赛前分组:广泛征求学生意见,选好学生感兴趣辩题,以个人倾向分组,教师协调。
2、教师指导:
(1)帮助两组学生各自选出四人充当辩手,其余同学协同收集、整理资料,形成观点。
赛前教师可针对辩题,分别给两组同学讲解其有利及不足之处。
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家中藏书、网络等。
提倡学生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可向学生推荐《方与圆》、《唇枪舌战》等书籍和音像资料。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辩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
①先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
②用有力的材料证明观点。
事实要确凿,资料要来自权威人士或权威机构。
③用心听并分析对方的观点、论据,找出其薄弱环节,以便反驳。
④答辩时有必要才答复,该避就避,以免言多语失,被对方抓住不放。
⑤变换角度反击对方。
⑥熟悉归谬法、反证法、两难法,灵活运用,使对方陷于被动。
3、组内热身:由各组再选四名同学作陪练选手,模拟对手,进行演练。
演练结束,本组同学帮助选手总结提高。
4、提交成果:各组在辩论比赛前各交一份由全组共同协作而成,代表全组对该论题观点的文章。
活动过程:
1、设计辩论赛现场,学生主席一名,位居中央;正反双方各四名选手,分列两边;邀请的评委同学及老师坐下方第一排;各组组员分坐对应下方。
2、主席宣布活动开始,介绍辩题及评委,双方选手上场,各用一句精彩自我介绍语开场。
正反方按由正到反的顺序各推选一名选手陈述本方观点,将该组同学对辩题的理解作详细阐述。
(每人时间限2分钟)你谈我问双方阐述观点结束后,由下面两组同学针对选手发言,结合辩题向对方辩手发问。
辩手对问题作出回答,不得回避(问题各提3个)。
(1)口若悬河:正反方按由正方到反方的顺序,各派一名选手对本方所持观点进行论述。
(2)针锋相对:正反两方在听完彼此的论述后,各自再派一名选手针对对方的疏漏,予以反驳。
本组成员可共同协商、讨论。
(3)唇枪舌剑:正反两方由反方开始,围绕辩题进行自由辩论。
主席同学在双方处于跑题阶段时,可进行引导。
教师在此作好引导工作。
(4)一锤定音:双方针对对方所持观点及阐述,结合本方对该辩题理解,派一名同学进行总结发言。
(5)他山之石:在评判团商议评判结果之时,两组成员分别结合准备的资料及对方本次比赛表现,提出意见及建议,达到“真理越辩越明”,共同提高的效果。
(6)评委点评:教师作为评委代表公布奖项:冠军队伍,最佳口才奖,最佳风度奖,最佳睿智奖,最佳博学奖。
针对双方表现,结合活动目标对双方场上队员,场下组员的表现进行点评,着重从个人修养、口头表达,思维角度进行评析。
3、成果交流:双方交换赛前提交的文章。
互相学习,找到自身不足,以便提高。
四.活动感悟
学生发言
教师展示学生作品
我是代沟上的一座桥。
横卧在心灵的深渊之上,
真诚的爱,沟通着青春和衰老,
经历着夏的酷暑,
打开了秋的通道,
用理解做桥墩,用行动做桥面。
终于,桥变宽阔,人变多。
然后,一起聆听河水在唱歌。
五.情景剧表演《我行动,我谅解,我幸福》
【板书设计】走上辩论台
---------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子女?父母?
桥
孝子女(一条冰冷咆哮的河流)父母
【教学反思】活动还是比较成功的,最起码让学生们了解到辩论的形式及感受到会场的气氛。
着眼学科本身的资源,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选和重组,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整体发展。
关注学科之间的整合资源,语文课内容包罗万象,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万缕的关系。
我们在把握语文个性的基础上,以课文语言为凭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适当适时地向各科教学开放,并相互渗透,发挥整体协调提高的作用。
3.社会生活资源的开发利用,综合性学习的显著特征:变化性和生成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并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利用网络的链接,学生广阔地接触到社会生活的各种资讯,随着活动的展开,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定位不准。
在学习进程中,教师害怕学生打乱自己原来的计划,就把学生圈定在自己确定的范围内,让学生按自己预设的思路走,可这样的学习活动下来学生得到了什么?只是一些知识而已。
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剥夺了学生实践的权利和机会,是完全背离课程标准的做法。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是学习主题创设的引导者,组织活动的协调者,学生实践的指导者与服务者,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把握好指导的切入点,及时地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创造潜能,因势利导开展学习活动,过度指导与指导不足的毛病都要逐步克服,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二)教师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过度定位。
在综合性学习的前期阶段,组织学生开展问题探究时,我要求他们像专家那样研究专题,明显地走入了综合性学习的误区:过分的成人专家化。
其实,综合性学习依然要以“学生为起点”,必须抛弃“综合性学习=科学研究”的狭隘模式,不必限制形式,不应突出成果意识,而是真正回归尊重学生本性的理念追求。
(主备人:柳埠中学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