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漫谈读书与人生阅历

漫谈读书与人生阅历

漫谈读书与人生阅历
从少年时就养成了看书的习惯,不论工作再忙,事情再多,连饭前、饭后都喜欢随手采撷一本咀嚼一番,就象吸烟者此刻的那般惬意,夜晚更是在书香下才能寐然入睡。

记得有学者言:人生的终点,不是死亡,而是与好书绝缘的那一刻;人生的起点,不是诞生,而是与好书结缘的那一刻。

听后令人感触颇深。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少年、壮年和老年的区别。

在每一个人生阶段的感情和见识,都随着阅历的深浅而感受各异。

生而有涯而书海无涯,人生的经历,有的得之于真实的历练,有些则来自于书本。

任何书本中的文字都是作者对社会、历史、自然、人生······等参悟领会的结晶,是作者人生阅历的再现,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增添了书籍内涵的深度。

同样地,对读者而言,人生阅历亦不可或缺。

晚唐诗人皮日休说过: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

只有书籍,美丽的颜色胜过了绝代佳人西施;惟有文章,优秀的光华超过了艳丽的百花。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从书中汲取人生的营养,是要汲取前人的知识或者历史的经验教训,学习生存的知识,获得达到幸福的智慧。

中国的古人对于书籍可以说是情有独钟,说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

书海犹如无尽的宝藏,文史哲学类的书籍让你了解历史的脉络,润泽心灵的底处;管理学丛书,则给予人们思想的开阔、知识的建构······,凡此种种,只要能传播现代的知识思潮、具备实用的价值、书写着感人且具启发性的故事、记录人类杰出的成就、探索人类的心灵世界,无论是教科书、小说、漫画······,无论哪一种形式,都算得上好书,值得大家一一展读。

能够把书读好,就可以不至于愚昧,而能够智慧地生活,并且享受人生的各种美妙滋味。

对待读书的态度,决定着人生的心理和生理环境,自然也决定着人生的欢乐和幸福。

书籍是人生的忠实伴侣,可以帮助你度过艰难的岁月,可以指导你走过那崎岖坎坷的道路,可以给你以安慰和激励,鼓舞和鞭策。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乍听之下,这话似乎说得很严重。

可是,仔细一想,却觉得十分有理。

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假如很久没接近书本了,那必定是因为他忙,或因为他的心思分散在其他琐碎拉杂的事情上,使他没有时间或没有心情读书。

而这些琐碎生活项目的使人忙碌,正是造成一个人思想肤浅庸俗的最大原因。

思想肤浅庸俗形之于外的时候,言语就自然无味,面目也必随之可憎了。

古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的思想需要源头活水,我们的行为需要源头活水,我们的人生阅历需要源头活水,而这源头活水有一大部分是来自读书。

天天读点有益的书,对精神有滋补作用,而我们的言谈举止就不至于“无味”和“可憎”了。

书本是人类精神上的营养剂。

缺少了它,生活必有缺陷。

你如能时常有机会和一位与自己精神领域接近的作家借书本聊天谈心,他所说的就是你想说的话,他的喜怒哀乐就是你的喜怒哀乐;而且他给你一些生活和工作的启示,叫你认识你自己狭小天地以外的世界;这时,你就可以得到如同交到知己朋友一般的快乐。

尤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它能够使人风度高雅,气宇轩昂,远胜过服饰上的奢华或家宅中的堆金积玉,而它之能够使你享有恬淡宁适,心安理得的快乐,决非终年孜孜为利、唯恐失去金钱的人们所可比拟。

读书人自己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劝说或者说是逼迫自己的子女去把书读好。

为了让子女读好书,有文化的人会尽心去加以辅导;没有文化的家长,也会想方设法去请家教,甚至自己去努力学习,然后反过来再教育自己的子女。

“恨铁不成钢”、“望子成龙”等心理,可以说都是父母大人的良苦用心。

可惜的是,真正能够懂得父母用心的子女,并不多见,所以真正能够读好书的人也并不多见。

父母的一场苦心,往往都化作了一个泡影。

读书的快乐是因人而异的,因人所处的年龄段而异的,就因为幸福只是一种心灵的感受。

人的心灵有着不同的境界和模式,所以幸福的程度或者感受也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这一生当中,谁也不敢说谁没有读过书。

有一本具体的小书,也有人生这部大书,谁都在阅读着。

但是,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书,可到底读了些什么,有了什么感受或者启发。

这就不好说了。

梁启超先生在一次演讲中,问大家读书或者上学是要干什么。

许多人的回答都是说要学知识,可他说最关键的是要学习怎样做一个人。

是的,这人是最难做的,而且我们学习的目的也是要去学做一个真正的人。

而学校里边只能教我们知识,并不能够做到教我们怎样更好地生存,所以,这个任务就交给了我们自己。

韩愈的《师说》中写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这“道”就是做人的道路,是宇宙和人生的大道。

能够传播给人大道的,才能叫做老师。

也就是说,能够做老师的人,首先必须拥有“道”,或者说知道“道”是什么。

如果连“道”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够去传授这个“道”呢?
当我们的老师无法指导我们正确地生存的时候,我们只能把自己的心思放在读书和体会上去了。

也就是说,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知识,而且是为了认识真正的大道。

只要真正地得到了大道,也就可以说是真正读书了。

人们读到了一部好书,尤其是到了那精彩得意的地方,自然是心下痛快,无比地酣畅。

尤其是读那些史传或者小说的时候,读者往往就会进入作者所塑造的境界当中,随其乐而乐,随其悲而悲。

这就是文学的魅力,移情动心,潜移默化矣。

人生的道路也就随着知识的引导而划出各种轨迹来。

读好书的时候尚且是如此,那么,能够自己干一番得意遂愿的事情,岂不更是如此呢!
有的人读书仅仅是为了增加一些知识,去在人前有个谈资,图个名誉而已。

而真正的读书,是要从中汲取营养,领悟人生的道理,认识社会的规律。

这样,我们才会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生活得才会幸福和自在,也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读书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读一本生书的时候,对书中内容比较陌生,理解起来自然就会有些吃力,不容易见出功效来;即便是读懂了,也只是肤浅一般的了解,是不大济事的。

但是,若是能够温习旧日的所学,原本已经有了印象,再加以熟悉;熟能生巧以后,就会有所体会和感悟;若是再能够牢记持行,学以致用,正可干一番事业。

少年时读书,刚从书中窥视到了人生的滋味,最大的趣味在求知,求真伪,最喜欢一些讲原理讲常识的书,朴素唯物主义激情高涨,就迫不及待地急于“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仿佛是从缝隙中看月,只能窥其一斑。

到了中年,身处社会,正在发展的全盛期,酸甜苦辣俱现胸中,继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摸爬滚打久了、累了,深感到“人生有涯而学无涯”了,就开始寻求心灵的避风港,从求真伪转而到求道理。

这时如果恰恰读到一二本诸如《菜根谭》的书,或念到几句似懂非懂的佛偈,就很容易自以为大彻大悟,高兴得有如第一次吃到了素食的孩子,感动得四处向人宣布:我吃素了,食肉者鄙。

其实只不过是刚刚尝到了一点唯心主义的另味。

而时届老年,饱经沧桑,人生已成回味,读书的人读社会、读人生,人生远比读书本要多得多了,就会觉得,读书不过像路过街头顺手买了一串五香羊肉串儿,或者是迎面碰到了一个妙龄美女,一阵愉悦,一阵享受罢了。

这时的阅读趣味可能就会更多地转向求理想的境界了,读一些有趣的人,看其说一些有趣的事,再发一声会心的笑。

清人张潮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的确如此,这三个阶段的三种读书方式和心得体会,其实都是随着读者本人阅历的深浅来决定的。

当然,并不见得非要到中年或者老年时期,才会有那种感受。

过去有些书读起来总有些难解,年岁增长后,却突然有所领悟,感触更深;书籍犹如生命之钥,开启人生不同的视野,而我们自己的人生阅历,使读书中的视野更加辽阔。

人生本是一部书,而少、中、老三个时期代表着不同时期的风格。

少年人刚刚步入人生社会,觉得什么都好奇,显得激动万分,心中充满了幻想,充盈着战胜一切的激越;到了中年,已经认准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便只有勇往直前,发展事业,注重实际了,沉稳之气弥漫心间;老年之时,人生的道路基本上近乎走完了,已经站在了人生的终点上。

这个时候看人生,正是从那反面来回顾的。

站在了圈子外面,无关痛痒的时候,超然物外,才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正像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所标榜的为学三境界一样。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其实也是读书的三种境界。

人生的阅历又何尝不是包含了这三种境界呢!
愿大家都喜当一个爱书人、读书人,探索书海中那无尽的宝藏,增长知识、琢磨阅历,焕发出美丽的光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