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行执行案件的结案方式分析

现行执行案件的结案方式分析

现行执行案件的结案方式分析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执行规定》)第108条规定,执行案件的结案方式有4种: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全部执行完毕;裁定终结执行;裁定不予执行;当事人之间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履行完毕。

后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集中清理执行积案结案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结案标准》)下发后,执行案件结案方式又增加了一种,即裁定终结本次执行。

但在实践中由于案件的特殊情况及执行结案任务指标的压力等原因,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结案方式。

但也有片面的追求结案率造成案件循环积压的不良现象。

以现行常见的执行结案方式,根据执行实践,试作浅要分析。

一、现行的常见执行结案方式
现行的常见的执行结案方式主要有:(1)执行完毕;(2)裁定终结执行;(3)裁定不予执行;(4)裁定驳回执行申请;(5)当事人之间达成执行和解协议;(6)中止执行;(7)终结本次执行程序;(8)委托其他法院执行;(9)其他法院委托当地法院执行,当地法院执行后将有关情况函复的;(10)债权执行凭证。

这十种结案方式按是否可恢复执行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一)不可恢复执行的结案方式
1、执行完毕。

根据《执行规定》第108条第(1)、(4)项规定的情形,执行完毕案件主要有两种,即:(1)生效法律文书确定
的内容全部执行完毕;(2)当事人之间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履行完毕。

二者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但许多法院考核时并未作区分。

按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全部执行完毕是法院依职权的执行行为,能最大限度的实现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院的权威,这其中不含当事人之间的自愿协商行为。

而当事人之间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履行完毕的案件,其核心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自愿协商,主要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双方当事人按申请执行人的申请执行金额自愿协商后达成和解协议履行完毕,另一种是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达成协议由申请执行人放弃部分金额后履行完毕,这就有可能存在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申请执行人的权益未全部实现的情形。

对上述两种情形执行完毕的案件要以何程序结案,现有的法律和司法解释没有规定,各地法院的做法也不一样。

2、裁定终结执行。

裁定终结执行是指在执行程序中,由于出现特殊的情况,执行程序没有必要或没有可能继续进行,依法结束执行程序的一种制度。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终结执行:(一)申请人撤销申请的;(二)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三)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四)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五)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的;(六)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它情形。

”由此可见,执行终结明显不同于执行完毕,首先执行终
结意味着权利人的权利没有或没有完全实现,而执行完毕标志着债权人的权利已经全面实现;其次,执行终结是由于没有必要或没有可能继续执行而结束民事执行程序的,是民事执行程序的非自然的结束,而执行完毕是民事执行程序的自然结束。

3、裁定不予执行。

裁定不予执行主要是指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仲裁裁决、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或行政处罚决定时,经人民法院审查有《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第二款、第二百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认定在合法合理合乎程序方面确有错误不予执行的,作出不予执行的裁定。

对执行依据进行审查是在执行法院裁判文书之外的执行依据时必须的程序,它必须是在院受理之前进行。

但对于法院已经立案受理,申请人又不具备申请执行条件的情形,可否裁定不予执行,法律和司法解释却没有加以明确。

4、裁定驳回执行申请。

这种结案方式主要是对在执行立案后发现不符合法律规定受理条件的执行案件予以裁定驳回执行申请,其与裁定不予受理执行申请容易产生混淆,区分二者的界线为执行案件是否立案。

此种结案方式目前法律上未作相应规定,有待将来的立法予以完善。

5、委托其他法院执行的。

这种结案方式主要包括:(1)受托法院对其他法院委托执行的案件予以执行完毕;(2)被执行人无财产可执行,受托法院函告委托法院建议其裁定中止执行或终结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出台并于2011年5月6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