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内外城市滨水区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外城市滨水区发展趋势分析
城市的滨水景观本身就是城市的标志和旅游形象, 因而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在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中备受重视。 如旧金山的渔人码头一带, 就是步行绿带、商业广场、节 日广场等公共空间。
大量案例说明, 滨水区的开发体现了人们对亲近水 的一种共同要求。
三、国内城市滨水区的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历程, 几乎与发达国家相 同。从洋务运动开始, 工业化从城市滨水区开始, 工厂和 工业都主要集中在城市滨水区。新中国成立以来, 无论 是计划经济时期, 还是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时代, 城 市滨水区都是工业集聚区。
强调滨水空间环境的整体性。 这些特点, 实际上反映了工业化新阶段城市功能转
型 、能 级 提 升 的 要 求 , 体 现 了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中 人 们 对 生 态 环 境 、亲 水 空 间 的 要 求 。
四、城市滨水区开发的一般机制
建立一套灵活的开发运行机制是保证城市滨水区 开发顺利实施的保证。
纵观国外城市发展历史, 滨水地区的开发和功能演 变经历了三个时期。
1.前 工 业 化 时 代— — — 滨 水 区 以 自 然 发 展 为 特 征 前 工 业 化 时 代 ,“ 水 ” 最 基 本 的 功 能 是 灌 溉 功 能 、生 活 供 水 与 排 水 功 能 、便 利 舟 楫 往 来 功 能 。因 此 ,“ 水 ”是 大 部 分 城 市 选 址 的 首 要 因 素 。世 界 上 许 多 早 期 的 城 市 都 地 处大江大河或海陆交汇之处, 成为前工业化时代人口集 聚和商品交易的中心, 并在国内长距离贸易和对外贸易 体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11~14 世纪的西欧工商 业城市广泛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滨水区的发展, 全 欧洲性的国际集市与港口就在这一时期形成。当然, 这 些滨水区最初往往呈现一种自发的发展态势, 形成港口 与城市生活混合的空间形态, 同时也作为贸易枢纽、军 事要塞发挥作用, 兼具港口功能和公共空间功能。 2.工业化时代— ——滨水区以工厂、码头和仓库为地标 工业革命后“, 水”的首要功能是交通运输功能、工业 供水和排水功能。因此, 滨水区首先是作为产业空间存 在, 工业区向滨水区聚集, 确立了产业资本对滨水空间的 控制, 生活功能受到排斥。为适应工业大规模的发展, 港 口 不 再 是 对 货 物 进 行 简 单 地 储 存 、加 工 或 者 贸 易 的 地 区 , 而是实现货物快速集散的中转地。专业化港口区加速发 展, 迅速发展起来的内河运输和铁路运输也都服务于主 要大城市的港口区。因此, 在工业化时代, 滨水区成为城 市的生产和交通核心, 大量的资本要素集聚在滨水地带,
最复杂的 五功能区逐一点亮、七大景区各有主题、五个层次强调灵感, 四大特色穿越时空、十八处灯光十八景、春夏秋冬二十四景, 外滩 合力构成成都的繁华外滩。
吉林 最有北方特色 即吉林松江中路, 十里长堤的松花江畔美景连绵, 并向江心延伸 16 米, 是北国江城 一条最美的旅游景观路, 是 吉 林 市 标 外滩 的外滩 志性的第一景观。站在江堤上, 既可以领略到吉林“外滩”的风貌, 又可以观赏雾凇全景, 有“东北小外滩”之称。
长沙 承载梦想的 通过面向全世界广泛征 集 规 划 方 案 , 将 湘 江 两 岸 原 来 较 为 零 散 的 自 然 、人 文 、城 市 景 观 , 整 合 、建 设 成 湘 江 滨 水 区 , 打 造
外滩
外滩 “一洲两岸”的城市美景, 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商务、居住于一体的黄金区域。
成都 外滩
PO R T E C O NOMY
港城发展
国内外城市滨水区发展趋势分析
□ 张锋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居民基本的活动空间, 是体现城市 形象的重要节点, 是城市空间结构的组织轴和城市的绿化 生态轴, 也是吸引外来游客开展观光活动的理想场所。因 此, 城市滨水区往往具有城市的“门户”和“窗口”作用。
一、国外城市滨水区的发展转型
2.修缮历史建筑, 保护传统文化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人们开始以文化旅游为导向, 重新审视历史建筑和景观保护改造。例如, 悉尼邻近港 湾的岩石区, 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历史遗存, 而且还以其 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物质景观有效地促进了城市 旅 游 业 的 发 展 。而 伦 敦 则 将 泰 晤 士 河 畔 一 处 正 对 着 圣 保 罗大教堂轴线的热电厂改造成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 在当今滨水区开发中, 水族馆等娱乐和科普设施日 益增多, 波士顿和巴尔的摩开了这方面的先河, 而蒙特 利 尔 滨 水 区 则 将 世 界 博 览 会 留 下 的 法 国 馆 、魁 北 克 馆 改 造成赌场, 将美国馆改造成为水生态馆。 3.优化交通组织, 实行人车分流 尽量减少穿越滨水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对滨水区的 影响, 通常的做法是将其地下化和高架处理。同时, 创造 一种宜人的幽雅的滨河步行系统正成为一种时尚和共 识。只有吸引更多的步行人流, 沿街的商店和广场才能 增加人气, 起到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例如, 奥斯陆滨水 区把繁忙的交通干道用隧道方式穿越用地, 目前上海外 滩交通改造也是采用地下分流的方式。 4.重组用地功能, 开拓公共空间 在滨水区开发中, 对用地功能进行重组, 注入一系列 新功能, 包括公园、步行道、餐馆、娱乐场, 以及混合功能空 间和居住空间。在巴黎, 塞纳河的滨河位置曾经被工业、交 通所充斥, 而现在的西段已经建成雪铁龙公园, 东段则将 原先的铁路站场用于国家图书馆建设。纽约甘特里广场州 立公园, 19 世纪 50 年代曾经是居住区, 后来围绕轮渡码 头和火车站发展商业, 1950 年以后逐步改造为公园。 5.精心设计滨水景观, 构建城市亲水区 城市滨水区临水傍城, 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滨水区 多数是展现当地特色建筑文化和城市景观的窗口, 许多
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 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城市 改造逐步兴起, 中心城区的滨水地带进入一个以更新再 开发为主的阶段。但是, 许多地区采取“大拆大建”、全部 推倒重来的方式, 滨水区的老问题没有解决, 又出现了新 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用地功能混杂。由于规划滞后, 各地块独立开发, 缺乏有机联系, 新建项目与老旧企业混 杂并存, 工厂、码头、商务办公和住宅混杂布置, 公共活动 空间不足, 高楼大厦造成视线不通畅、空间轮廓线平淡, 抢景败景现象严重。二是特色文化的失落。滨水区往往是 城市发展的源头, 是城市发展和特色形成的基础, 也是城 市文化得以融合和沉淀的主要场所。然而, 由于众多文化 场景的逐渐败落, 甚至遭受破坏而不复存在, 人们已很难 再追寻到历史文化的踪迹。三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水质因 长期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而受到严重破坏, 石块和混凝 土固化的立式驳岸, 使陆地植被和水生生物失去了生存 的环境基础, 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 我国城市兴起了滨水区再 开发的热潮。这股热潮 , 既有滨海、滨江的港口城市, 也 有属于季节性河流的内陆城市; 既有处于江南水乡的城 市, 也有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北方城市; 既有历来就以水 景著称的城市, 也有从未以水闻名的城市; 既有千万人 口的国际化大都市, 也有数万人口的县级小城镇。众多 城市的滨水区再开发, 都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
当前, 国内滨水区再开发比较成功的城市, 都具有 以下特点: ①突出滨水区在城市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② 注重亲水空间的创造, 重建市民与水体的联系; ③重视 滨水空间的可达性; ④保护与再开发滨水历史地段; ⑤
48
港口经济 2008.8
PO R T E C O NOMY
港城发展
城市 特征
表 1 国内典型的“外滩”开发一览表
带动整个城市进入工业化时代。在北美, 城市几乎都位于 航道上, 如美国的纽约、波士顿、巴尔的摩以及加拿大的 蒙特利尔等城市。同时, 工业污水、废气和垃圾的排放也 使滨水地区出现严重的污染。无论是在阿姆斯特丹, 还是 在伦敦、纽约、新加坡, 都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
3.后工业化时代— — —滨水区以游憩和景观为首要功能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随着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城市滨水地区经历了一场逆工业化过程, 其工 业、交通设施和港埠呈现一种加速从中心城市地段迁走 的趋势。这种现象包含着工业企业从城市迁移到郊区, 或 者迁移到发展中国家, 如从日本迁移到中国和东南亚, 从 北美迁移到墨西哥。港口也因轮船吨位的提高和集装箱 运输的发展而逐渐由原来的城市传统的中心地域迁徙他 处。此外, 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和劳动方式的改变, 许多 人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 对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于是, 北美最早对城市滨水区进行改造, 并取 得成功, 例如, 巴尔的摩内港、旧金山吉拉德里广场、温哥 华格兰维勒岛。此后, 这种滨水地区再生现象已经非常普 遍, 1965 年以来美国和加拿大就有几千个城市滨水开发 案例。根据“滨水复兴研究中心”的资料, 1993 年日本就 有 63 个见诸文字的城市滨水开发实例。如今, 在发达国 家“, 水”的首要功能是游憩和景观功能。随着“以人为本” 的价值回归, 滨水地区已成为环境优美的城市公共活动 核心区域。
二、发达国家建设城市滨水区的经验启示
纵观发达国家, 后工业化时代城市滨水区成功开发 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恢复生态环境, 保持可持续发展 要想使滨水区开发成功, 治理水体、改善水质、美化
47
港口经济 2008.8
港城发展
PO R T E C O NOMY
环 境 是 基 本 的 保 证 。首 先 是 选 择 合 适 的 植 物 种 类 改 造 介 质, 恢复退化的陆生生态系统, 尽可能保持生物和生态 多样性, 形成滨水绿色植被景观; 综合设计生态驳岸, 充 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 增 强水体的自净作用, 同时具有一定抗洪强度。建立、完善 城市污水和废水处理系统, 对水体清污治理, 利用引水 冲污、疏汲底泥、充氧曝气等综合性治理措施, 恢复退化 的水生生态系统。滨水区生态环境的整治, 促进了新的 滨水区开发投资。例如, 在伯明翰, 直到中心运河疏浚洁 污之时才有人去投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