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初等教育网上作业参考答案谭老师整理上传,如有问题请与我联系01任务1. “比较教育”作为一个术语和一个学科领域,最早是由十九世纪初的一位法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提出来的。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 朱利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 索科洛娃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 塔西陀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 施奈德满分:2 分2. 朱利安于1817年撰写出版了(),为人类构建起第一个比较教育的发展框架。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 《演说家》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 《共和政体》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 《比较教育研究的计划和初步建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 《比较教育》满分:2 分3. 在他撰写的《波斯国王塞勒斯传》中,比较系统地记述和评论了古波斯的教育见闻。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 埃德蒙.金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 色诺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 琼斯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 朱利安满分:2 分4. 西赛罗是古罗马的一位著名学者和思想家。
他在《演说家》和《共和政体》等著作中,比较研究()和()两个城邦的教育训练的方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 古罗马、古埃及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 古罗马、古印度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 古希腊雅典、斯巴达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 古希腊、斯巴达满分:2 分5. 唐朝高僧玄奘旅行取经20余年,完成巨著(),记载了印度的西域国家的民族历史、社会宗教和文化教育,详细介绍了印度等国的教育制度、学校课程和教师教学。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 《西游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 《大唐西域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 《礼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 《马可.波罗游记》满分:2 分6. 193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康德尔出版了比较教育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 《比较教育》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 《比较教育研究》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 《教育年鉴》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 《国际比较教育》满分:2 分7. 英国比较教育家尼古拉斯•汉斯认为,“()”是比较研究各国教育中,必须特别重视的因素。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 历史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 国际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 民族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 传统性满分:2 分8. 由于康德尔、汉斯、施耐德等同辈学者的大力倡导,用()的方法去探询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成为20世纪上半期比较教育的基本研究方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 生物学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 动物学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 比较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 历史学满分:2 分9.1886年《小学校令》的颁布,大大促进了近代日本初等教育的普及,但此时的4年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是征收学费的,但直到1900年,当日本政府获得中国清政府的()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后,遂开始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 1亿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 1.5亿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 2.3亿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 3.3亿满分:2 分10. 20世纪的前半期,法国初等教育的改革主要是围绕建立“()”而进行的。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 统一社会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 统一民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 统一学校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 统一学制满分:2 分1. 简述比较教育的特点答:比较教育以比较研究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辅以其他方法;比较教育的研究以当代教育问题为中心;比较教育的研究具有国际性和跨国性;.比较教育以整个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为研究对象。
2. 简述比较教育的使命和任务答:三大使命是科学的使命、人文的使命和决策的使命。
五大任务是:了解别国的教育;认识本国的教育;认识教育的规律;推动教育改革;增进国际理解与合作。
3. 学习比较教育有什么意义?答:增长教育知识;学习别国经验;形成教育观念。
4. 比较教育蓬勃发展时期表现出哪些特点?答:比较教育研究规模迅速扩大;地域性、国际性比较教育组织俑现;研究成果数量多、影响大;研究方法多种多样5.“比较教育”至今经历了那些发展阶段?答:比较教育的"史前期"(1817以前);比较教育的"领域创建时期"(1817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比较教育学科建制时期(1917-1947);比较教育的蓬勃发展期(1948-1978);比较教育泛化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
1.谈谈如何理解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答: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理念是当今世界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对各国包括初等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都产生着影响。
终生教育是从时间的纬度出发,强调一个人连续不断地学习;学习化社会强调的横向空间的拓展,要求整个社会的各个场所都成为学习者学习的场所。
终生教育与学习化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终生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
终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产生的标志是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的《终身教育导论》于1965年出版。
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要求学校教育改变原有的对学习的看法,要求更加注重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要求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师生关系,要求更新学校的教育重点。
它强调学校的学习应更加体现生活性,在教育目标上更加注重发展性、强调学校与整个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的各种条件和资源。
许多国家都以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理念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02任务一、单项选择题(共8 道试题,共20 分。
)1. 美国教育行政制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高度的( )。
A. 全国统一B. 地方分权C. 自治D. 民主统一满分:2.5 分2. 目前,英国实行( )年义务教育。
A. 10B. 11C. 12D. 13满分:2.5 分3. 法国是个政教分离主义的国家,国立学校都是( )学校,不允许进行任何宗教教育。
A. 宗教B. 国立C. 私立D. 世俗满分:2.5 分4. 到了1900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根据不平等《》,日本得到中国的赔款共计2.3亿两白银。
A. 尼布楚条约B. 马关条约C. 南京条约D. 辛丑条约满分:2.5 分5. 随着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以杜威为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一度成为美国众多初等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依据,许多美国初等学校按照杜威的“( )”来编制和安排初等学校的课程、编制课程计划。
A. 实用主义B. 儿童中心论C. 儿童中心说D. 教育即生活满分:2.5 分6. 1944年,英国设立了( )考试来控制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衔接,这使得英国各地区的初等学校课程标准大体上一致。
A. 11岁B. 12岁C. 13岁D. 14岁满分:2.5 分7. 现行的法国初等学校课程主要是1985年所颁布的全国小学教育计划所规定的,共7门:法语、数学、科学与技术、历史与地理、( )、艺术、体育。
A. 道德教育B. 国民教育C. 公民教育D. 心理教育满分:2.5 分8. 日本初等学校课程实行的是( )的课程标准,由文部省制定和颁布初等学校的课程标准。
A. 地方分权B. 全国统一C. 学校统一D. 省部统一满分:2.5 分二、简答题(共 5 道试题,共 50 分。
)1. 简述美国全国教育学会对小学教育目的的概括答: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曾将小学教育目的概括为: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发展儿童有效的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发展儿童民主的生活价值;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能力。
2. 简述英国幼儿学校的教育目标答:锻炼幼儿的体格;造就良好的习惯;发展幼儿的个性;训练幼儿说话和听话的能力;提供活动和游戏的机会,认识较多的事物,以增进其生活知能.3. 简述英国小学教育目标答:发展儿童身心健康;陶冶儿童优良行为;增进儿童对环境的认识与爱好;造就儿童正确的观察能力;指导儿童正当的课余活动;激发儿童养成科学的态度与精神。
4.简述美国的儿童中心课程编制方式答:这种编制课程的方式主要是以儿童的能力、兴趣及需要为中心来计划学习的活动,注重在各种社会实际活动中造就儿童的能力与个性。
虽然在所设的课程上与学科中心课程相似,但它的教学目标更为广泛、教学组织方式不同。
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由教师自己创造,书本教财和教具的使用也都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一般采用活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因此,又称为“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
5.影响初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因素有那些?答:社会发展;文化、教育传统;教师;课程改革政策。
三、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30 分。
)1. 举例说明各国初等学校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趋势答:一、加强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1984年第39界国际教育会议指出更新课程内容的重点是加强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并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进行科学技术启蒙应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儿童性格的全面发展以及个人与社会生活的需要。
二是科学技术启蒙应致力于发展儿童对科学的基本态度,如创造性、批判性、客观性和严格性,以及使儿童获得从切身环境出发,与智力、体力发展相适应的基本科技概念、能力和技术,例如观察、操作、测量、分类、探求、交流等。
三是科学启蒙教育应当强调促进儿童与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建设性的相互影响,造就所有学生对待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使儿童具有对新技术和科学利用于社会的知识,造就学生对待自然和对待科学技术的情感和态度,为儿童走向未来的社会生活做预备。
在科学课程的内容方面,力求及时删除陈旧的内容,增加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内容,加快现代科技到教程的转化过程,促进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例1985年法国教育改革中把“科学与技术”课作为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课程。
强调“科学与技术”课的目标在于:使儿童获得有关科学活动和工艺活动的方法,增强儿童尊重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建立假设和证明的必要性等科学品质以及使儿童具有发明创造的兴趣。
科学教育的目标还在于探索科学训练的构造,在于造就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英国初等学校科学教育所要完成的目标包括:传授科学知识、造就科学观、科学能力和科学的态度。
其中科学能包括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假设的能力、猜测的能力、计划和执行调查的能力、说明解释的能力、交际的能力。
科学态度的造就主要包括好奇心、对事实的尊重、改变自己观点的意愿、批判性反思以及对有机物和环境的敏感性。
日本政府同样重视初等学校在造就儿童科学和能力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在厉次的课程改革中,理科内容不断地得到修订。
二、重视计算机教育的普及:法国在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上大大强化了计算机教育内容,1985年提出了“大众计算机计划”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将“计算机”列入“科学与技术”课程中,作为必修内容,并拨专款购置电脑,以实现“学校电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