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人生边上》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垂暮之年,走在人生的边上,对人生的很多哲理性问题的思考。
《论语》说:“学为己”,读人文之书首先是精神上的需要,而不是功利上的需要。
读书对于杨绛先生来说,已经不仅仅是职业,更是他们精神的支点。
书中的知识和智慧已经通过深刻的感悟内化为个人的精神信念,引导他们走向完美的人生。
在杨绛先生80岁寿诞时,夏衍曾为其题词:“无官无位,活得自在,有才有识,独铸伟词。
”
杨绛先生关于人性提出了三点,人是有灵魂的,是有个性的,是有本性的。
在谈及本性的问题上,杨绛说: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灵与肉各有各的本性。
“食色性也”是人的本性,灵性良心也是人的本性。
这两重本性是矛盾的,不相容的。
杨绛提到了荀子“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善者伪也。
据荀子《性恶》记载:“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第一句说明“性”不是学来的,而是天生的。
这话正可解释婴儿有灵性良心是婴儿的本性,是天生的。
第二句说明:人能学,也能学好;这就是伪。
“伪”指人为,不是虚伪。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要努力学好,才能成为好人。
周国平曾给《走到人生边上》写的书评里说:人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
由自然的眼光看,人是动物,人的身体来源于进化、遗传、繁殖,受本能支配,如同别的动物身体一样是欲望之物。
由诗和宗教的眼光看,人是万物之灵,人的灵魂有神圣的来源,超越于一切自然法则,闪放精神的光华。
在人身上,神性和兽性彼此纠结、混合、战斗、消长,好像发生了化学反应一样,这样产生的结果,我们称之为人性。
所以,人性是神性和兽性互相作用的产物。
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里也有精彩的描述,人性受精神控制,兽性受人类欲望控制,人性的精神世界可以满足,兽性的精神世界无法满足,人性有更美好善良的追求,兽性只是在填充欲望。
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肉与魂结合为“我”,是斗争的一方。
那么,作为斗争另一方的“灵”是什么呢?杨绛先生造了一个复合概念,叫“灵性良心”。
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
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
灵性良知是能够约束并控制肉体的,负有监督管理职能,却又依附与肉体,肉体湮灭,灵性良知无所附丽,与激情的“本我”相对,是可以控制的。
灵与肉斗争的对立面是相统一,凭借良心克制肉欲,是为修养,在修养过程中,灵性良心逐渐强化,而肉欲逐渐弱化,但并不是说灵性良心可以完全
消灭肉欲,道商德渤,能克己为人的也不少。
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
更富有人情味吧。
只要能认识自己的缺点,不自欺欺人,就很了不起了。
与克制自己相反,肉欲压抑灵性良知也是存在的。
“也有一种人,自我膨胀,吞没了灵性良心。
有一句至今流行的俏皮话:‘墨索里尼永远是正确的,尤其是他错误的时候。
’他的自我无限膨胀,灵性良心全给压抑了。
”杨绛先生举例希特勒大规模屠杀犹太人,曹操因怀疑而杀了故人吕伯奢一家八口。
若是灵与肉二者难分胜负,则需要妥协,在不断斗争过程中,达到某种平衡状态自会妥协,而不是力求彻底消灭对方。
人世间大恶大善在少数,大多数还是中间状态,大凶大恶只是少数,完美的圣人也只是极少数的。
“处于中间地位的大多数,虽然不是圣人,也算是好人了,其实他们只是对自己不够明智,不自觉地宽容了自己,都自以为已经克制了“小我”,超脱了私心,不必再为难自己,可以心安理得了。
其实他们远没有达到这个域界,只是不同程度的自欺欺人。
自欺不是故意,只是自知之明不足,没看透自己。
”
通过体会杨绛先生关于人性的思考,我更深地体会到了人性的灵与肉的斗争是充满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需要我们不断保持自我,不受物欲的引诱,保持灵性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