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降位移监测方案

沉降位移监测方案

沉降位移监测方案目录一、工程概况 (2)二、沉降、位移观测控制依据及参考标准 (2)三、沉降、位移观测的类型、任务及目的 (3)3.1变形观测产生的原因 (3)3.2变形观测的类型及任务 (3)3.3变形观测的目的 (3)四、施测程序 (4)五、护岸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内容 (5)六、沉降、变形观测要求及基准点设置 (6)6.1沉降、变形观测的要求 (7)6.2沉降、变形观测基准点设置 (8)七、观测准备及实施计划 (8)7.1组织准备 (8)7.2技术准备 (8)7.3总体布置方案 (9)八、变形观测成果资料的整理 (12)九、变形观测注意事项 (13)十、沉降位移观测点布点表 (14)京杭运河浙江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嘉兴段土建施工第TJ01标段沉降位移监测方案一、工程概况京杭运河嘉兴段采用限制性Ⅲ级航道标准,“鸭子坝~丰登村(桩号K17+516)”段航道长约17.52Km,按Ⅲ级三线通航要求建设;其余航段(桩K41+749~K42+757)长约1.01Km,按Ⅲ级双向航道建设,总长度约42.76Km。

本施工标段为京杭运河浙江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嘉兴段土建施工第TJ01标段,项目部设于吴江市桃园镇铜锣街道开阳村。

紧临205县道,交通便利。

京杭运河浙江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嘉兴段土建施工第TJ01标段主要内容包括航道土方开挖约38.18万方、航道水下土方疏浚57.68万方、A-2.3(Ⅰ)型2461.53米、A-1.0(Ⅰ)型282.19米、A-1.0(Ⅱ)型37.2米、Y-2.3型1081.34米、C型2663.07米、E1型808.2米、E2A型403.83米、E2B型268.29米、E3型707.17米、钱码头村综合服务区、思古大桥,以及踏步等附属设施工程。

二、沉降、位移观测控制依据及参考标准1、工程设计文件和技术资料;2、招投标文件和合同文件;3、《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 131-2012);4、《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5、《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原型观测技术规范》(JTJ218-2005);6、《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

三、沉降、位移观测的类型、任务及目的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航道工程建造过程中及其设备的运营过程中,都会产生变形。

为了保证航道工程的正常施工和安全运营,必须对护岸进行变形监测。

本方案主要针对护岸工程变形观测的内容、方法、要点、沉降标点的布设、可参考执行的规范以及资料整理的汇编等方面进行阐述。

3.1变形观测产生的原因在变形观测的过程中,了解其产生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讲,建筑物变形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一是自然条件极其变化,即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大气温度等。

另一种是与建筑物的结构、型式及动荷载的作用。

随着建筑物的兴建,改变了地面的原有状态,对于建筑物的地基施加了一定的外力,这就必然会引起地基及其周围底层的变形。

而建筑物本身及其基础,也由于地基的变化及其外部荷载与内部应力的作用而产生变形。

所以在施工期间必须严密监视建筑物的动态,及时、准确的对兴建的建筑物进行沉降、变形观测,确保其安全运行。

3.2变形观测的类型及任务建筑物的变形按其类型来区分,可分为静态变形和动态变形。

静态变形通常是指变形观测的结果,只表示在某一期间内的变形值,也就是说,它只是时间的函数;动态变形是指在外力影响下而产生的变形,故它是以外力为函数来表示的动态系统对于时间的变化,其观测的结果是表示建筑物在某个时刻的瞬时变化。

变形观测的任务是周期性地对观测点进行重复观测,求得其在两个观测周期间的变化量。

3.3变形观测的目的变形观测的工作主要是针对软基处理地段进行监测,以便能正确反映出护岸结构形式的变化情况,达到监视护岸挡墙的安全运营、了解其变形规律之目的。

四、施测程序测前的工作准备选取控制点、工作点和观测点并埋设控制点测量业主或监理确认点位测量成果变形观测监理或业主验收加密或恢复点位控制点、工作点复测整理结果图表绘制上交成果五、护岸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内容1、对于护岸基础而言,主要观测的内容是钢板桩支护变形、均匀沉降与不均匀沉降,从而计算绝对沉降值、平均沉降值、平均沉降速度以及绘制沉降分布图。

即我们平时经常做的沉降观测。

2、对于护岸建筑物墙身而言,则主要观测的内容是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等。

3、护岸施工过程中对重点观测部位变形观测的内容为:对于新建护岸施工过程中应密切观测护岸位移情况,如有较大位移或其他异常应停止施工,查明原因确保安全。

4、护岸墙后土方回填,土方回填应注意回填速率,并应对护岸进行沉降及位移观测控制,如发现较大沉降或位移应立即停止回填。

5、护岸墙后土方回填至设计标高后,应保证在墙后回填土全部完成后且沉降基本稳定时方可进行墙前围堰的拆除工作,拆除时需加强护岸的沉降位移观测,确定基本无水平侧移方能继续拆除围堰。

待护岸沉降及位移稳定后再浇筑砼压顶。

6、航道疏浚开挖,在挖泥过程中应加强对护岸位移的监测,如发生异常情况应终止挖泥并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共同协商解决。

六、沉降、变形观测要求及基准点设置监测点布置图:注:沉降标点布置在基础底板的边角,靠近沉降缝位置,护岸压顶施工完成后,将标点转接到压顶的适当位置,以便继续观测,标点宜用不锈钢制作,并加以保护。

注:基础浇筑完后,待基础稳定后浇筑第一层墙身,观测点移至第一层墙身上,待第一层墙身稳定后浇筑第二层墙身,观测点移至第二层墙身上,第二层墙身稳定后再浇筑压顶,观测点移至压顶上,观测点布置在靠近沉降缝或施工缝位置。

6.1沉降、变形观测的要求1、护岸施工全过程进行沉降和水平位移观测,观测点间距40m左右,特征点可选择护岸直线段的端点、护岸拐点、警示柱顶点等,并应重视全过程的加载观测,并形成记录。

2、沉降标点埋放后,应及时观测初始值,以三次观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施工期间,按不同荷载阶段,定期观测。

3、各观测项目的设备,应有专人负责观测和保护。

4、施工期间所观测项目,均应按时观测,及时整理分析。

5、变形监测网宜采用独立坐标和假定高程。

6、沉降观测应采用环形或往返闭合的方法进行,其使用的仪器应符合相应规定的要求。

7、沉降观测时,前后视距宜相等,视线长度不得超过50米,以后视应使用同一根水准尺,并应尽可能走到“四固定”即,观测人员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和水准尺固定、观测方法固定、观测措施固定、以保证观测结果的可靠性。

8、每次沉降观测的数据,先填入记录手簿中,经严格校对无误后,方能填入观测记录表中,已填入的数据不得任意涂改。

9、当护岸某个部位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时,除进行逐日连续观测和对裂缝进行观测外,且应立即向施工技术负责部位、设计部门、监理单位及建设单位汇报异常情况。

6.2沉降、变形观测基准点设置水准与导线基准点为设计单位提供点GD17(于九里亭桥上)、GD18(于苏州市百花漾酿造有限公司内)、GD19(思古桥上)、GD20(林头坝桥上)为主基准点,后经项目部对其进行复测闭合,闭合结符合规范要求,同时沿线设置临时据准点作为校核点根据现场的实际地形情况,结合施工控制网,选取一些高等级点位作为基准点,并沿各分项工程的方向选取或布设一些控制点作为变形监测工作点对相应的分项结构物进行变形监测。

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监测点位置选定在稳固且便于观测的已完成的各分项工程上,埋设钢筋头,钢筋头在浇筑时埋入,锉平,锯出对中的十字划线。

监测点的选定:在已构造成形的分项结构物上,每隔40米左右埋设一钢筋头,锉平,锯出十字划线后,作为监测点;既能确保该点稳固,不被破坏,又保证了监测点和各结构物之间的整体性。

七、观测准备及实施计划7.1组织准备成立变形测量小组,由测量负责人李鹏担任变形观测组组长,同时挑选有一定测量经验的测量员两名组成本标段专业变形测量小组,负责本标段内结构物的水平位移及竖向沉降观测。

7.2技术准备根据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工程测量规范》及交通部《水运工程测量规范》中对沉降位移观测的各项规定,结合本工程具体的特点,我们选择变形测量的三级标准作为本标段沉降位移观测工作的精度指标。

变形观测点的观测精度和使用范围注:1、当水平位移变形测量用坐标向量表示时,向量中误差为表中相应等级点位中误差的1/22、沉降观测,可根据需要按变形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或相邻变形观测点高差中误差确定测量等级。

沉降位移观测是工程建设中精度要求较高的测量工作,仪器设备、布设路线、观测方法及人员素质等多方面都会影响观测数据的精度。

在测量工作中我们选择SD3-E水准仪,配合水准尺进行作业,全站仪采用RTS-112SL,同时项目部还配备GPS设备进行配合监测。

7.3总体布置方案1、沉降监测(1)本标段计划每40米左右设一个沉降位移观测点。

观测参照点设在基础开挖线10m以外,确保其不受扰动,同时与本标段的现网闭合并定期进行复核。

(2)沉降位移观测点布设在基础顶面靠近沉降缝位置,待墙身结顶后放置在墙顶沉降缝位置或40m左右各设一观测点。

观测点的制作采用钢钉,待结构物砼初凝时放置,在观测初始对埋置点进行坐标采样。

(3)为了确保观测质量,简化测量过程,对于位移观测点采取2-3个基准参考点进行。

(4)在观测时我部采取闭合路线,并使之处于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使用同一套已按规范要求检定的SD3-E水准仪及标尺进行测量;每次沉降观测时均按同一路线进行闭合水准测量;同时,定人测量,人员分工明确,观测记录各一人,司尺二人,照明二人,安全一人:安全包括测量设备的安全,人员的安全,现场点位的安全及其它与沉降测量相关的各种安全;当观测点上的荷载出现变化时,须将荷载变化量及相关情况详细写明,以便测算出因荷载变化而引起的沉降变化量。

2、变形监测(1)观测时,将仪器设站于工作点上,严密对中整平;同时,在观测点上架设带有觇板的反射梭镜,并严密对中整平。

选取一个目标稳定,成像清晰的方向作为后视方向,并选取不少于两个方向作为校核方向,确定无误后对观测点进行观测;在对各观测点进行观测时,分为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角度测量采用方向法进行;方向数不得少于三个。

用正倒镜测定两个测回;各测回的各项差值应符合相应的精度标准;同时在每个测回中,用正倒镜分别测出距离,这样,两个测回共测出四次距离,比较各距离差符合精度要求后,取平均值。

观测方向应选取稳固、受外界因素干扰小不易变形且便于观测的目标作为观测方向。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中各种变形监测的各等级精度指标与适用范围,详见下表。

监测网的精度要求高程监测网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垂直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3、观测周期水平位移观测周期,根据不同施工阶段的需要确定,一般每日观测一次,变化较明显时加密观测次数;垂直位移观测,每日观测一次,且在每次加载(砼浇筑或墙后回填等)后应加密观测次数;裂缝观测可在裂缝发生的初期每天观测一次,裂缝趋于稳定后,可每周观测一次,直至裂缝不再发展为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