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指导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

如何指导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而小学是个重要的开始阶段,也是个被人忽视的阶段。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成为小学语文老师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一、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1.参与推荐读物,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学生们才会主动地寻找课外读物,并能自觉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得到教益。

作为小学生,他们天真单纯,有很强的好奇心。

因此,针对低段学生,教师从内容上应推荐一些浅显易懂的儿歌、童话、寓言、童谣等,并让学生结合读,画一画、写一写;中高年级则要推荐趣味性、情节性、知识性更强的读物。

我们还可采取让学生来进行“好书推荐”,要求推荐好书的同学把书的名称、作者、大概内容,利用每天放学后几分钟上台推荐。

在推荐同学绘声绘色的讲解中,学生定会被深深吸引,听的津津有味,从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对这种形式不仅不拘谨,还会跃跃欲试争着向大家推荐好书。

这样激发了学生看书、读书、找书的热情,逐渐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2.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稳定课外阅读的兴趣。

为了稳定保持这种读书兴趣,也为了获取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笔者主要利
用每天早读几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读书的成果,方式多种多样。

刚开始,只有胆子大,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积极参与,但不久全班学生便争先恐后的轮流上台汇报表演了。

此外,笔者利用教室后墙开辟了“课外展示栏”用来展示学生的作品如:摘抄卡、手抄报、读书心得等并定期评比更换。

孩子们都不甘示弱,纷纷参与其中。

“课外展示栏”让孩子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了读书兴趣。

孩子们热衷故事,那么就开展“故事会”活动,并建议故事内容要丰富,讲的要生动形象。

随着学生声情并茂的讲述,学生被带入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或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无法自拔,乃至故事早已结束但学生却意犹未尽。

这不仅稳定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在评价中强化课外阅读的兴趣。

结合本班学生情况,要求每位学生每日读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并认真填写“阅读卡”内容包括。

一个月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写的阅读卡先进行自评,再全班交流评议,从而使学生达到自我反馈,自我激励的目的。

另外,每月我们都会定时评选出“故事大王“”朗读之星”“推荐小能手”“手抄报小能手”等优胜同学,并给以适度的奖励。

学生充满自信,不断增强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指导
1.课内方法的迁移。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但光有兴趣而毫无目的、不求方法的在茫茫书海中“潇洒走一回”,收效是微乎其微的,课外阅读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所以,对于学生的
课外阅读,老师切不可放手不管。

因为学生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语文课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要引导学生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从而提高学生自主独立思考、理解、概括的能力。

2.选择“三读法”阅读。

由于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丰富,根据阅读的需要对于浅显易懂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速读法”,如读一份报纸可以采取集中注意力不发音,不辨读快速的观其概貌,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而根据课内学习的需求查找资料时,则可采用“筛读法”来收集内容,以便学以致用。

当面对名著优秀作品时,那就需要“精读法”一字一字慢慢品味文中的好词佳句,体会作品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从而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成自己的知识。

3.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真正的读书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

人们将自己在读书时获得的资料或感受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可见读书笔记在课外阅读中是至关重要,不可忽视的。

小学阶段常用的读书笔记的方式有:“符号式”:把书中重要的、或者有疑问的地方,用各种符号如直线、曲线、括弧、三角、问号……等勾划出来,或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语。

这样做可以深入课文,正确把握重点;“摘抄式”:把作品中优美的、富有哲理、表达独特的词句段摘录下来,可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剪贴式”:在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上看到好的文章或者其它有用的资料及时剪下来,这种方式收集材料快,也很简便;“提纲式”:就是用纲要的形式把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挈领叙述出来,以便掌握文章的要点,有助于培养
分析综合能力;“感想式”:就是读完书本文章后,结合实际经历有所感触写下的内容,这种方式可以提高辨别分析事物的能力。

其实,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只要持之以恒的做好,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活跃思维。

三、课内外阅读的结合
1.课内外阅读的相结合。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当今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语文信息的社会。

学校、家庭、社会、书籍、影视、网络等语文信息无处不在。

学生在教科书的学习就是学习阅读、写作的方法,但最终还要运用方法去阅读课外书籍,从中汲取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

所以,我们在授课中尽量做到学习一篇文章能阅读一两篇相关的课外书籍。

如教《鲁滨孙漂流记》一课时,引导学生读《鲁滨孙漂流记》原著。

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引导学生去读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2.短期和长期阅读效益相结合。

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收效快的读物就是短期阅读效益。

如:让学生阅读一些与课内相关的读物或是小学生优秀作文等,这对完善学生的课内阅读和写作有明显效果。

所谓长期阅读效益“就是学生目前阅读的内容虽然与教科书的学习关系不大,对成绩提高作用不大,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成长却起着巨大作用。

如:引导读古诗词、中外名著、科普著作等等。

这些阅读属于积累沉淀式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3.书本与影视、网络相结合。

小学生正处在大脑活跃时期,要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多给学生思维想象的机会,应以书本文字阅读为
主,影视、网络阅读为辅。

书本阅读可以培养人的思维想象力,其思维度较深,而影视、网络主要以画面为主是一种现代阅读的形式,它具有知识量大,阅读轻便快捷的优势。

如果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定能扩展学生课外阅读知识面、陶冶性情,形成综合的语文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