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肠黑变病ppt课件

大肠黑变病ppt课件


-
13
三、病因学
3.食物滞留 有学者提出该病的发生是食物残渣滞留在 酶的作用下蛋白分解转变成色素颗粒沉 积于肠壁粘膜而成黑变。这常见于慢传 输型便秘,肠不全梗阻(结肠机械性或 功能性梗阻)的患者。
-
14
三、病因学
4.炎症刺激 部分慢性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而 无服泻药病史的患者也出现了大肠黑变 病。
紊乱或消失,色素沉着较密集,着色黏膜与正常组织 分界欠清晰。
-
23
Ⅲ度:黑褐色,黏膜表面完全被黑褐色素覆盖,
呈豹纹样,黏膜表层血管纹理紊乱或消失。
-
24
六、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1.与大肠息肉的关系 MC伴息肉,息肉表面多颜色如常,隆起 于色素沉着的肠粘膜中,清晰可见。因 此,如发现大肠粘膜色素沉着区有粘膜 无色素沉着,应警惕大肠新生物发生的 可能。
-
7
二、流行病学
朱宝欣等研究发现40岁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这可能与中青年妇女分娩后易发生便秘而滥用 泻药或出于减肥美容等目的而服用含蒽醌类成 分的美容养颜产品有关。
郑松柏等分析730例MC认为,总例数男性略多于 女性,但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分组分析 表明老年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而中青年组则 女性高于男性。
大肠黑变病
-
1
一、概述
大 肠 黑 变 病 (Melanosis coli,MC)
是指以大肠黏膜黑色
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 肠病,其本质是结肠黏膜 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含有大 量脂褐素。该病属于良性 可逆性疾病范畴。
-
2
一、概述
好发部位:近段结肠 可波及到乙状结肠及直肠,甚至十二指肠、
胃。 病变部位广泛程度提示病情严重程度。
-
10
三、病因学
1.长期便秘
有报道指出有MC患者有便秘而无服泻药史在便秘缓解 后黑变亦减轻,提示便秘是引起MC的重要原因。其具 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资料显示是由于便秘引 起大便在结肠停留时间过长,滞留的粪便刺激肠壁, 诱导肠壁细胞凋亡而造成肠壁细胞受损,凋亡小体 (凋亡细胞)如组织碎片被增多的固有层吞噬细胞溶 酶体转化为脂褐素或其他色素,这些色素不断地沉积 于固有层中,最终形成典型的MC。
-
11
三、病因学
2.药物因素
药物是导致MC最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已被广泛接受。 这也是各原因中最为重要,且可以造成直接沉积及间 接转化的因素。多数研究资料表明,黑变病与蒽醌类 泻药(大黄、番泻叶、波希鼠青皮、芦荟等)的临床 相关程度达90%上。 含有大黄蒽醌的药物:果导片、番泻叶、麻仁润肠丸、 复方芦荟胶囊、三黄片、牛黄解毒片、排毒养颜胶囊 及减肥茶
-
3
一、概述
首次报道于1825年:Billiand 在 1825 年 发现了结肠粘膜黑色素沉着的现象,并 对其进行了描述
纤维结肠镜出现后开始了对此病的研究
-
4
二、流行病学
曾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大肠疾病。 近10年MC病明显增多,逐渐跨入常见病
行列,可能与结肠镜的普及,内镜医师 对MC认识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及便 秘患者增加有关。
-
12
三、病因学
2.药物因素
蒽醌类泻药的药动学机理主要是由于:
(1)蒽醌及其衍生物如三羟甲基蒽醌等具有的胆碱样作 用,可兴奋平滑肌上的M受体,使肠蠕动增加
(2)抑制肠细胞膜上的Na+-K+-ATP酶,阻碍Na+的转运, 使肠内渗透压增高,保留大量水分,促使肠蠕动而排 便
(3)部分蒽醌甙自小肠吸收后,经肝转化为甙元,再刺 激盆腔神经从,增加肠蠕动而致泻。
1、占肠管基底部的内分泌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内充满 了神经内分泌颗粒,呈短杆状及椭圆形,十分致密。 少数颗粒见双层膜结构亮晕。 2、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内出现致密涂染的圆形物无分布 上的规律可循。 3、固有膜内除血管、神经纤维结构外,在见到吞噬色 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的同时见有纤维母细胞的吞噬现象, 其胞浆内出现数目不等的色素颗粒,这些颗粒的形状 和结构与巨噬细胞内的色素颗粒相同,同时见数量不 等的浆细胞、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及嗜酸性白细胞。
-
17
四、病理改变
光镜下:粘膜固有层有大量密集或散在分 布的含有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组织体 积较大,严重者胞浆内充满脂褐素样色 素颗粒细胞核被覆盖不易看见。部分病 变色素颗粒可存在于细胞外,并可见浆 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用银氨液浸染法检验,黑色素阳性反应。
-
18
四、病理改变
电镜下:
-
15
三、病因学
5.其他因素 有人报道尿液也可能是MC的因素之一。 Berg 报 道 大 肠 代 膀 胱 术 后 发 生 了 MC 。 外伤以后,慢性腹泻患者发现MC也有报 道。
-
16
四、病理改变
MC的特征病理表现为肠粘膜固有层及粘膜 下层中的巨噬细胞中大量色素沉积,严 重者可堆于细胞外,HE染色可发现轻度 粘膜慢性炎性改变粘膜下层通常有轻度 水肿,依沉积量的不同可分为病理、镜 下MC。
-
8
二、流行病学
MC累及结肠近端肠段较远端为多,不同于 其他结肠疾病病变以远端多见,这可能 与事物残渣在右半结肠中停留时间较长 或右半结肠的结构而使药物作用于右半 结肠较左半结肠多见。
-
9
三、病因学
黑变是由于结肠壁的巨噬细胞中色素沉积。 色素沉积的原因主要倾向于两个方面,一
种是各种原因造成的黑色素形成于肠腔 后被直接吞噬沉积,二是由于各种原因 造成肠壁细胞凋亡,凋亡小体被巨噬细 胞吞噬后在细胞内被转化为脂褐色素造 成沉积。
-
19
五、大肠黑变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诊断
主要依靠纤维结肠镜的检查。 活检示粘膜固有层巨噬细胞内脂褐素沉积
为确切诊断依据。
-
20
五、大肠黑变病的诊断
肠镜下分Ⅲ度(依着色的轻重)
-
21
Ⅰ度:黏膜呈浅淡褐色或者更浅,有不
对称浅白褐斑迹,血管纹理欠清晰,着色黏 膜与正常组织的分界欠清晰。
-
22
Ⅱ度:棕色或深棕色,正常黏膜表层血管纹理
-
5
二、流行病学
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
结肠黑变病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主要有腹胀、便秘 及排便困难,少数患者有下腹部隐痛及食欲欠佳等
多数来源于纤维结肠镜检,少数来自病理 尸检。
-
6
二、流行病学
在临床中,内镜下被确认患大肠黑变病, 几乎都有长期便秘史,有服用含有蒽醌 类泻药的病史。
Nusk等报道在一组包括大肠癌、大肠腺瘤及对照人群 中有17.5%(97例)服用蒽醌类泻药,12%有镜下黑 变病,40%病理上有黑变病,而未服用此类泻药患者 中仅2%有镜下黑变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