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同步学典(26)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练习(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同步学典(26)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练习(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到来,我们在丰富多彩的节日内容里深情品味中华文化的醇香,( )。

端午节与中秋节、春节一样,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它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心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情怀;是苏东坡眼中“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鬓”的幸福观;是老人们手中的粽子叶,是小孩们项间悬挂的幸运石。

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___________,风土民情与传统民俗___________。

传统文化就这样丝丝缕缕浸入人们心田,融入民族性格。

中国文化向来讲究___________,在历史长河的荡涤中获得更大张力。

恰如清明节从慎终追远的情愫中走来,融入绿色祭扫、踏青远足等内容;至若端午节,丰富的现代化、信息化载体为其注入现代气质,使其可玩可嚼、可观可赏、可思可想。

正是循着这些不断创新、植根传统的文化习俗,使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

从少儿捧读《离骚》《天问》,到荆楚碧水龙舟竞速,再到“端午文化”走向国际舞台,你会发现,时光流转,___________,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从未变换。

1.下列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思接千古,前行的力量在其中积蓄B.前行的力量也在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中积蓄C.也在积蓄前行的力量,从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之中D.也在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中积蓄前行的力量2.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包罗万象物是人非B.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兼容并蓄物换星移C.浑然天成相得益彰包罗万象物换星移D.浑然天成交相辉映兼容并蓄物是人非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

B.人们正是循着这些不断创新、植根传统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

C.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使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

D.人们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得以绵远流传。

2、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回答问题。

一民意测评机构对某地青少年做了“你更喜欢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还是喜欢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的问卷调查。

以下是调查的数据统计。

1.分析上表的调査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国务院规定,从2008年开始,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一天,联系上表的调査结果,谈谈你对国务院这一举措的看法。

3、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个单句给“寒食节”下定义。

(不超过40个字)(1)寒食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节日。

(2)寒食节的时间是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

(3)寒食节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人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抱树被烧死。

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他死的这天生火煮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

(4)《邺中记·附录》中有关于人们过寒食节不生烟火,只吃醴酪等冷食的记载。

(5)古诗“眷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述的就是寒食节的风景。

(6)寒食节虽不像端午节那样有名,但我国北方有些地方仍有在这天举行纪念活动的习俗。

寒食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民间剪纸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

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生活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

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并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

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融入其中。

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

这是由于它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从而形成美感。

所以,自中国民间剪纸产生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

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

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

它不仅有它造型形式的传承,还有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

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等,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

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以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

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自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

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原始崇拜敬仰的地位。

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米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

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

它的意象符号不仅赋予了原始艺术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而且有着强烈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

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

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符号,如“凤穿牡丹”“莲花多子”“鸳鸯戏荷”“福寿双全”“瓜瓞绵绵”“如意似锦”“葫芦五毒”等各种花色纹样的剪纸,并将这些民间剪纸融入各种民俗活动之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

(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

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

C.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其产生就被视为象征性的装饰物,作者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功利目的。

D.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能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从艺术的角度看,它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作时,往往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因为剪纸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从而形成美感。

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物”就是民间剪纸这一载体,承载着艺术上造型形式的传承和其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

C.“蛙”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虽然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在民俗文化中却保持着原始崇拜敬仰的地位。

D.“蛙”因其丑陋的形态常被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也被认为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题材,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剪纸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B.民间剪纸艺术传承精神文化,随着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的不断变化,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深层寓意内涵也在不断变化。

C.“凤穿牡丹”等花色纹样的剪纸,表现了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等美好愿望。

D.民间剪纸紧紧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满足了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扶持了人类的生存,充实了人类的生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国民俗文化》是高中语文的一门选修课程。

民俗文化,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它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并代代传承,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个人从一出生,就在一个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中生活。

语文是反映生活的.当然也包括民俗文化;我们学习语文, 同时也在学习民俗文化。

学习这门课程,就要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解读所选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力求对中华民族的一些重要民俗事项和民俗文化,有更加真切的感受,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可归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

物质文化指衣食住行、生产、交易、财产等可以用实物表示其文化内容的部分;非物质文化指歌谣谚语、神话传说、地方戏剧、民间信仰、岁时年节、社交礼仪、家族结构、亲属称谓、婚丧礼俗等不能用实物表示的文化内容。

可见,民俗文化囊括了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中国民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从学习语文出发,从众多的民俗文化现象中,选择了七个专题进行探究,它们分别是年节风俗、衣食住行、百工百业、红白喜事、社交礼仪、信仰禁忌和神话歌谣。

作为高中语文的选修课,当然首先要为语文的教学目标服务,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习中国民俗文化课程,不应该只是一种知识的记忆,而要在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去直观地感受体悟。

课本是按照这样几个板块来设置的:导言、课文、梳理探究、相关链接。

每一单元都有一个简短的导言,让我们对专题中涉及的民俗现象有一个初步了解;接着便是对与民俗相关的作品阅读,这既是为了直观而生动有趣地引出本专题的民俗现象,更是为了提高语文素养;“梳理探究”引导同学们参与探究讨论一些民俗活动;“相关链接”则提供了更多的民俗资料。

在学习中要注意几部分内容的密切配合,当然重点还是作品阅读和梳理探究。

需要提醒的是,每单元的“梳理探究”设计了二至三项活动,不必全部完成,可以独立或分小组有选择地进行。

同学们,我们期待着本书能给你带来新奇和惊喜,更希望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扇大门,使你由此步入民俗文化的殿堂,体验其中最为鲜活生动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文化的启迪,提高语文素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