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儒”的对联

关于“儒”的对联

关于“儒”的对联一、儒为上联 上联:人需为儒,儒乃人而雨润天下;(黄玉顺)下联:土黑即墨,墨入土里水泽沃野。

(壶公评论)横批:儒而兼墨(壶公评论)儒学大师黄玉顺教授几年前曾在笔者主持的《三家村夜话》圈子上出过一个上联,以求下联,然而至今未得。

依笔者的判断,黄教授此联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字的拆缷—注意词性和语法的对应;二)韵律—注意平仄的和谐;三)文化意义—例如儒对释、道,或墨、法,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或西方普世价值、法西斯主义、民粹主义等等文化概念—实际上指的是你自己的信仰。

很多朋友在笔者的求指点帖中作了响应,基本上是完成了第一、二层面,也赏心悦目,笔者在此感谢,也希望诸君更上一层楼。

为了证明笔者也努力了――不是糊弄诗友们,于是应一下联,以墨学为旨。

不过自觉得也不行,只是才学疏浅,无可奈何了。

二、联趣拆字联是比较难对的,重要的是拆字之后另有意思,例如“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伴僧归古寺’”。

如果只是”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能够对上的人就多了,有几个汉字不能拆的?但是再加一句“诗曰:'明月伴僧归古寺’”,就麻烦了,因为寺与诗都必须解在一个特定的意境中――两个规定:现实的景象和文化的品味。

其实难在其中,玩在其中,乐在其中,识在其中。

有朋友告诉我,“儒”联的平仄存在问题,我虽然不知道此说的根据,因为我于对联并未深究,但是我明白,一个好对联的上联在表面上常常存在许多缺陷、偏颇,而以下联补足、矫正,以收到“一惊一乍”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们总是怨恨歧途与困境,但是歧途展开创造,困境成就逾越,正是怪联给人们打开的是思维的空间。

例如,有一联传诵甚至广:“这个女人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养个儿子是盗贼,盗得仙桃庆寿辰.。

这个联的作者是谁?有人说是苏东坡,是唐寅,又是纪晓岚,宋、明、清的高手都来也。

对联何止万千,能在许多年中令人莞尔的其实并不多。

纪晓岚为山东曲阜孔府的大门撰写的一副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联中的“富”字少“点”,“章”字竖笔直通“立”,连字都写不好且不说平仄了,但是这个缺陷的含义却大了,它所表达的意思是:富贵无顶,文章通天。

缺陷是一种美,这一点在以悲剧阐发人性的西方美学论中是很好理解的,例如断臂的维纳斯。

但是,如果我们明白,中国的本源文化在《易》,而《易》的立足在两点:变易与维新。

我们对于缺陷的存在就不必惊讶了。

黑格尔认为在规定产生的时候,否定也在其中了,这个观点很重要,后来中国人经历太多的苦难,于是总是以大团圆来安慰自己,其实团圆本身就意味着危机,莆田剧《团圆之后》能够广泛流传,就在它的哲学意义。

欣赏对联,就在它的难――缺陷和不完美,它在挑战我们的智力,例如上联“烟锁池塘柳”。

“烟锁池塘柳”出自明晚陈子升的《中洲草堂遗集》。

《中洲草堂遗集》卷十六有《柳波曲》并序云“客有以烟锁池塘柳五字具五行以属余为对句,因成柳波曲二首,与好事者正之。

”其一:烟锁池塘柳,灯垂锦槛波。

回波初试舞,折柳即闻歌。

其二:灯垂锦槛波,烟锁池塘柳。

妄梦五湖湄,郎家大堤口。

(“垂”或“填”,“垂”在实,而“填”在虚,亦作推敲)又:《续作锁柳销鸿之曲》:烟锁池塘柳,烽销极塞鸿。

东枝罢春水,南翼怨秋风。

《烟锁沉灯引》:烟锁池塘柳,钟沉台榭灯。

心心红缕密,柳眼绿泼澄。

后有清人之《清稗类钞》:灯深村寺钟,新中国之《羊城晚报》登北大阎教授拟:烟锁池塘柳,茶烹凿壁泉。

还有香港骆广彬先生其一:《旋厅赏酌》烟锁池塘柳,港城铁板烧。

旋厅添缘蚁,风物觅逍遥。

其二:《白天鹅酒店夜宴》烟锁池塘柳,汀培锦柱灯。

招邀珠海夜,觞角满高朋。

只是渐渐有点扯淡了,还是回到原来的那种意境中去吧,更主要是:何处不观景,吾心在玩联。

无非风和雨,人性重天然。

三、博客交流:此联在网络登出即得到广泛的讨论,不管是否有理想的下联出现,儒学的宣传是以特定的一种方式存在了,为弘扬中国文化谋,儒学领军人物的黄玉顺教授其心良苦。

在这里摘录笔者关于此联与博友们的部分交流。

“树下人”:2013-02-24 12:40此出句我是这样分解的:人~需~为儒,儒乃人~而~雨润天下。

此联于我,就难在“需”“而”二字。

个见。

壶公评论回复:2013-02-24 14:34同感,我的“墨”联的问题也是在“而”与“里”的词性不同。

另外,在“儒”联中强烈地表达了一个儒者的社会意识:社会的需要是儒存在的前提条件;儒的使命就是服务于天下。

而“墨”联在字义上存在问题,在文化观点上也难以得到表达--我对墨学有所研究,可惜在这样的一个联里就无法说明白。

古今中外、文武经史,我无不涉猎,但是找不到一种文化意识能够以通过语义和韵律的制约来对应上联。

或者上联的本意就在说明“独尊儒术”。

“也不知”先生013-02-25 07:20呵呵,学着试对两联,还望多指教:上联:人需为儒,儒乃人而雨润天下;(黄玉顺)下联:心秋是愁,愁则心火禾枯梦中。

(也不知)儒为诸子百家之首,“愁,忧也,”——《说文》,七情之一。

愁做为一种心境,“见善愀qiǎo然。

”——《荀子·修身》“伤形费神,愁力劳意。

”——《墨子》“也不知”先生:2013-02-25 07:20上联:人需为儒,儒乃人而雨润天下;(黄玉顺)下联:水農做濃,濃当水曲辰耕垄间。

(也不知)農即农家,为“十家九流”之一。

是先秦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

吕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学术概论》中,把农家分为两派:一是言种树之事;二是关涉政治。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

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

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所重民食”也正是农家的特点,尊神农氏。

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

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之总结与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可见于《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

壶公评论回复:2013-02-25 07:55以农家对儒家是一个思路;解字以缺补有也是一种方法。

对得满好的,以农家应儒家,达于文化层面,是我看到的不多的一个。

主要还是要在词义、语法和韵律上加把力。

“树下人”先生:2013-02-25 20:03相对来说,好对句比出句难多了。

许多出句是“灵光一现”的产物。

若此联出句者“本意就在说明“独尊儒术”。

”倒真是“匠心独运”了。

无论如何,这的确是个好出句!既具“内含”更有“外延”!哈,问好!壶公评论回复:2013-02-25 20:36是“匠心独运”,我以前没有考虑过这一个问题,这一次看了,发现其中的奥妙,所以特地这里亮出来。

“独尊儒术”一说倒不一定,应该有解,只是需要灵感。

四、结束语:在应联中,笔者题横批为“儒而兼墨”,因为“儒而兼墨即中道”是壶公评论的文化主张。

“儒墨互用”出自唐人韩愈的文化观,韩愈主张“文以载道”,他的道即兼合儒墨而以儒为主。

韩愈是道统说的主张者,而宋理学追溯其为本源,道学、理学,或笔者谓之道理学即新儒学。

“儒而兼墨”与“效益为先兼及公平”是不同的。

儒墨都有淑世情怀,例如郭沫若在《王阳明礼赞》中评曰:“他的任侠气概是他淑世精神的根株”。

儒而墨是在仁义之上强调公平,公平即兼爱是墨学的主旨。

而“效益”就词义言是没有倾向性的,实践中则与所有的资产阶级的主张一样,总是成为少数人维护自身利益的借口,甚至不如儒学主张的“仁”。

郭沫若是最早进入共产主义主张的学者,不仅仅是因为他与康有为是不多的主张大同论的学者中最明确、坚定的两个,也证明于1944年发生于重庆的关于晚明政治的大讨论,这一次讨论其实质是关于中国命运的大讨论,是走明人道路还是走创新道路的大讨论。

这一次大讨论实质上分成三派,即以钱穆为代表的以明政治为继承的正统派;以柳亚子、吴晗等人为代表的明政治的反思派――事实上走的是东林路径;而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是走出明政治的创新派。

1944年的大讨论又可以分成两派,即依恋于明政治或走出明政治――其实质区别为精英文化(仕文化)或大众文化。

这一场争论成为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内核,可惜的是郭沫若以及他的《甲申三百年祭》都为当其时的斯大林的历史五阶段论所误导,中华文化在不自觉中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民粹主义的极端。

也就成为文革致命的缺陷。

当然,当我们解开东正教的雾霾重温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如同重温当年毛泽东和黄炎培的窑洞对,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豁然开朗,资产阶级政客们的“效益论”、普世价值论或其它等等都只是即将散去的雾霾。

中国的启蒙运动始自魏晋,其原因是外来的思想意识佛学对中国旧文化的震荡,更主要的是旧学――儒学之谷梁学的崩溃,而所产生之新文化即魏晋玄学、唐道学、宋理学,再起于晚清的曾国藩学、康有为学及于当代的陈寅恪、郭沫若等人的学说。

而追溯根源即“儒而兼墨”,也就是把“仁”从天之子的手中解放出来而归之于“冲漠无朕,万象森然”的理――为所有的人掌握。

理学不是儒学的颠复而是儒学的湼槃,那么在这里又提供了一个对儒联的思路:上联:人需为儒,儒乃人而雨润天下;(黄玉顺)下联:王里即理,理解王曰土载千秋。

(壶公评论)横批:儒而兼墨(壶公评论)壶公评论2013-2-26写于麒麟山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