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访工作经验交流材料:家访也需精心备课

家访工作经验交流材料:家访也需精心备课

家访工作经验交流材料:家访也需精心备课
对班主任而言,一个学生或许是他的,而对于每个家庭而言,孩子就是100%。

在通讯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什么我们学校仍旧要求班主任完成学生的家访呢?我也是从最初的不理解甚至埋怨变得逐渐喜欢上了这一形式。

明白家访是联系学校与家庭的桥梁,形成家庭与学校教育合力的严重途径,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严重内容。

胜利的家访能使家长更加佩服老师,使学生更加亲近老师、信任老师,从而激发积极向上的决心;但是,家访前如果没有做好充塞的准备工作,往往会事与愿违,事倍而功半,甚至恶化家校关系,影响教育效果。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为避免家访的盲目性,家访前要精心“备课”。

一、家访前要明确家访的目的,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被家访的学生要有很深的理解,不至于在家访的过程中手足无措,使家长产生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关怀太少,家访只是形式而已的想法。

另外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谈什么,怎样谈,如何针对心态层次例外的家长进行交谈。

二、要对学生充分了解。

家访前,班主任要对受访的学生有全面的了解:他的问题、他的想法、他的希望……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

谈话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例外内容的沟通:颔首于差生的一隅之见,赞许于差生的一得之识,褒奖于差生的
一技之长,感慨于优秀生的一骑绝尘。

根据学生情况,灵敏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家访形式,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要备家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素质、行为习惯及教育方式都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有所作为,但由于不少家长在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欠缺,使得他们对待孩子往往采用简单残忍、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的教育方法,从而产生了不尽如人意的教育效果。

因此,在家访之前,班主任应找有关学生了解家长的情况,以便有的放矢,与家
长进行有用的沟通和交流。

而在时间的选择上,应与家长事先联系,选择家长便当的时间,尽量避免贸然家访。

四、内容要准备充分,忌告状出气,宜喜忧参半。

过去,很多班主任总喜欢学生发生问题之后即时进行家访,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于是,告状似乎成了家访最大的目的之一。

学生一听到老师要去家访,往往怀有抵触心理,不利于教育。

若在家长面前将学生说得一无是处,简易引起家长的情绪波动,有些脾气焦急的家长会对子女进行横蛮的指责或残忍的痛打,这简易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对立情绪,认为老师借家长压服自己,师生间会建有一条鸿沟。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或鼓励,因此,当孩子有了进步或在某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教师都要发自内心地进行赞扬,由衷地表示祝贺,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成就感。

同时,家长也会分享孩子的喜悦,会更加关注孩子,关注学校。

这样一来,简易形成学校与家庭的合力。

五、备好家访的一些沟通策略。

家访前班主任应在
脑海中构思或在纸上写下与家长沟通的策略:比如切入的开场白、谈话语气的把握、事例的列举、道理的剖析等。

家访时,班主任应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交谈内容应就事论事,摆事实,讲道理;对学生的优缺点要一分为二,言语节制多礼,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或隐私:如小偷小摸、与异性交往过密、心理隐患等,更应该考虑好表达方式,既要讲清事实,又要顾全家长、学生的面子,使家长易于接受。

家访的时间长短应掌握得当。

六、要完善家访的后续工作。

想要提高家访的效益,万不可访后了事,那常常会使班主任大量、辛劳的家访作前功尽弃。

班主任要建立学生家访工作的笔记本。

积累一些基本信息,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案分析,班主任也可以通过反思后记的形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家访效率,有针对性地持续开展教育工作,巩固和延伸家访的教育成果。

最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处处为人师表,家访过程中,老师的穿着、言谈举止都要体现一个老师的身份。

有的家长出于感激之情,送些礼物给去家访的教师,对此要婉言谢绝,不要接受家长馈赠的任何礼物;家访时选择恰当的时间,切不可在饭时上门,并且不要在学生家中用餐。

总之,适时的家访会融洽师生的感情,减轻班级工作的压力,只要我们班主任科学合理地设计好每一次家访,就能够调动家长积极性,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