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发展作为与国际接轨时间较早、整体开放程度较高的我国旅游业,当前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现代旅游业竞争已从景点景区竞争发展到线路竞争、城市竞争,直至目前的区域竞争。
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区域合作,整合优势资源,统筹旅游发展。
江西上犹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个旅游资源大县,如何在江西对接长珠闽,“泛珠三角”(即“9+2”经济圈)区域加强协作的大背景下,借助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大棋盘”,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笔者对此作了一番调查,并形成了一些思考。
一、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概念与内涵所谓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是指旅游资源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根据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旅游市场供求情况,借助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按照旅游经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把各种相关资源要素组合成为具有统一功能的整体,全面安排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参与合作各方共赢为目标,从而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市场价值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旅游资源整合内涵是利用、优化与重组现存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目的是协调、放大区域旅游的吸引力,达到旅游资源单体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上犹实现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一)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1.区域内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实现整合发展的基础。
上犹地处赣湘粤三省边衢旅游黄金三角区,与其相邻的江西崇义、大余及湖南桂东、汝城四县,均属国内县级旅游资源富集区。
在总面积8969.29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拥有国家3A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5处,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森林公园1处。
作为典型的亚热带绿色生态综合旅游区,该区域以大面积原始生态林为主色调,物种呈多样性和谐共处,集奇山、秀水、飞瀑、温泉、溶洞、高山草甸、高山梯田于一体,配以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南粤文化、红色文化和理学文化为背景,主题鲜明,个性突出,文化底蕴浓厚。
区域内以被誉为“世界级旅游珍品”的上犹森林小火车、全国三大鸟道之一的五指峰“鸟岭”、入选上海吉尼斯纪录的崇义阳岭负离子、扬名南粤的梅岭古驿道、号称“湘南第一峰”的八面山以及“华南第一泉”的汝城地热等为代表的旅游资源均具有国家级旅游品质,互补性极强,开发潜力巨大。
2.区域所属明显的区位优势是实现整合发展的前提。
该区域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承载着“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中转站”作用,区位优势极其明显。
在该区域东西2 00公里范围之间,京九、京广两大铁路动脉,赣粤、京珠两大高速公路,1 05、1 06两大国道以较高密度南北平行贯通;将建成的蓉厦高速公路以及赣丰等省道将该区域东西相连;323国道依该区域而过;上犹一崇义一汝城一桂东以国道、省道相连成环状网络,东接赣州,南连韶关,西通郴州,北贯井冈山,四通八达,联通赣粤湘三省腹地。
3.区域内各县谋求旅游发展的共识是实现整合发展的保证。
旅游业作为强关联度、高乘效应以及较低的市场准入度的产业,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启动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基于这种产业发展观上的共识,该区域各县都把发展旅游产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纷纷提出诸如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旅游强县等发展战略,有力整合县域内各种优势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搭建多种平台,制订相关优惠政策,力图促进县域旅游的长足发展。
这种谋求旅游大发展的趋势,必定为区域旅游合作的耦合联动提供重要的保证。
(二)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发展旅游业必须妥善解决好旅游客体(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与旅游主体(游客)的选择性之间的矛盾。
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是化解这一矛盾的关键,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是资源导向型旅游开发的基础。
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依赖于旅游资源,而旅游资源在自然禀赋以及文化内涵上的连续性,往往需要突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客观上具有区域联合、统筹发展的必要。
2.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
随着我国大众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张,旅游者的选择性(注意力)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趋向于区域的整体形象信息,而非分散的产品信息,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可以将旅游主体的排他性选择转化为组合性选择,更好地体现“以游客(市场)为中心”的旅游发展观。
3.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是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旅游业的经济职能更多地体现在产业化组织过程中(多行业的组织),只有通过对市场的充分培育与发展,以相当的消费规模为基础,才能谈到它的产业化发展。
产业化发展的市场规模要求旅游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来赢得并做大市场,形成区域“大旅游”。
4.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是突破该区域旅游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
从现实情况上看,该区域各县旅游业目前普遍存在旅游发展理念主题不突出、个性不鲜明,产品单一且档次较低,基础设施落后,旅游服务滞后,处于无序开发、无序竞争、无序管理等突出问题,这已成为制约区域各县旅游深层发展的瓶颈性因素。
而该区域又属经济欠发达地区,面对旅游产业的开放性、关联性、互补性和高投资,任何一方的单一开发都将显得杯水车薪,难于使优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造成资源不可避免的闲置与浪费,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旅游产业“弱、小、散、差”的现状。
面对日趋激烈的泛珠三角旅游市场竞争,只有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有效整合各县优势资源,形成区域旅游品牌,才能赢得市场先机,实现共同发展。
三、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观念更新是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关键,而观念更新的关键又在于形成“共赢”思维。
必须树立“大旅游、大发展、大区域”的观念,提倡区域协作精神,遵循旅游市场发展规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规划、营销、统一管理,建设互补的旅游产品群,共同致力于区域旅游做大做强,使区域内各县获得更大、更长远的利益。
(一)完善区域旅游协调管理机制,为旅游资源整合提供制度保障在我国现阶段,政府是旅游开发的第一主体,旅游企业是第二主体。
区域旅游开发的“博弈均衡”结果,必将满足政府所追求的是地方(行政区域)利益最大化,从而促成区域旅游合作制框架的建立;在高度关联的旅游产业化进程中,旅游企业必须凭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开展相互之间的竞争合作,来共同创造并分享一个更大的市场,从而促进有机的区域旅游产业链的形成。
因此,可在市场推动的前提下,加强区域内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尽快建立和完善区域旅游合作协调机制。
一要建立政府主导型机制,打破目前各县行政区的禁锢,探索建立由各县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参加的旅游经济协商制度,倡导建立区域旅游发展年会制,实行各县轮流做东,共同商讨区域旅游合作大计。
二要建立协会、中介自律机制,建立区域旅游协会联合例会制度,促进区域民间旅游组织交流沟通。
三要建立企业、市场合作型机制,积极为旅游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引导企业在区域范围内开展联营、重组等,鼓励企业向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二)创新区域旅游产品与线路,提升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旅游资源整合不等同于联合,整合的核心是确定旅游资源开发的“主题”。
要从以行政区为主转变成以资源区为主,以区域内旅游资源为背景,以历史文化为线索,以交通为纽带,针对区域内外市场特点,重新组合与调整现有的旅游资源格局,寻求最佳资源配置,按照资源内在联系,遵循“求同存异”原则,创新旅游产品与线路,进一步丰富区域旅游内涵,形成规模效应,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一要在对旅游市场和整个区域资源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旅游资源内在和外在精神价值,着力提升和放大其绿色生态文化主题,将该区域打造成我国南方地区的“绿色生态极”。
二要在服从服务区域旅游主题品牌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推出系列个性鲜明、互补性强的拳头旅游产品。
重点推出以陡水湖为代表的水上休闲度假会务旅游产品,以阳岭为代表的生态养生旅游产品,以汝城热水温泉为代表的健康休闲旅游产品,以八面山、五指峰为代表的生态科普旅游产品,以五指峰、聂都溶洞、上堡梯田为代表的奇异地貌旅游产品,以梅关古驿道、濂溪书院为代表的古遗址探踪旅游产品和以沙田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产品等。
三要切合景区实际,构建内涵式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打造以上犹、崇义、大余、汝城、桂东为内核,东接赣州,南连韶关,西通郴州,北贯井冈山的环状放射型的大区域旅游线路,形成上犹一桂东一汝城一崇义绿色生态核心线路,郴州一汝城一桂东一上犹一井冈山红色旅游线路,韶关一大余一崇义一上犹一赣州客家寻根线路等。
同时,要创新设计多条自驾车越野游、寻址游、科普游等个性旅游线路,丰富旅游线路的内涵,通过多点多极多形式地联通赣粤湘三省旅游市场,促成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南粤文化、湘楚文化以及理学文化在该绿色生态核心区域内的融合交汇,形成多元特色旅游文化群。
(三)搭建旅游整合营销平台,实现区域旅游联合促销旅游形象和品牌已成为旅游发展最重要的竞争工具。
基于整合营销理念的区域旅游联合促销,有利于将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统一塑造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区域整体形象。
一要实现区域营销资源共享。
通过共享形象,共享销售队伍、销售渠道,共享市场,“互为目的地、互为客源地”,实现旅游客源空间拓展,降低区域内交易成本。
二要强调营销整合中的统一计划。
把广告、营销推广、包装、公共关系等一切与区域旅游有关的对外传播和活动都归于统一的活动计划中,共同策划旅游主题宣传,联袂举办诸如区域旅游主题年会等大型节庆活动,“牵手”组团参加国内旅游展销博览会等。
三要强调营销沟通的统一口径。
区域旅游宣传要以一致的传播资料面对消费者,综合运用和协调使用各种各样的沟通手段,使营销沟通发挥出最佳沟通效果,如使用统一的旅游促销主题、宣传口号、形象识别标志等。
四要建立统一的旅游信息平台。
要对各县的旅游信息进行汇集、整合和发布,通过积聚展示区域内各县的旅游资源、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产品,引入组团式采购,实现更多的旅游“乘数效应”。
五要构建立体传播体系。
根据旅游消费者的不同特点,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选择最恰当的传播方式,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特点,运用市场细分的原理,找准目标市场、目标人群,制订有效的市场策略,积极探索多种营销方式,力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佳效果。
如利用区域特色旅游商品展览会、博览会等,开展捆绑式促销;借助网络优势,,面向泛珠三角区域开展代理式促销;选择大中学生等特定群体,开展定向式促销;通过文学作品,开展文化式促销;举办“赣粤湘乡土文化行”等体验式活动,开展生活式促销等。
(四)加强旅游资源的市场化运作,推进旅游品牌企业集约经营旅游资源的市场化运作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真正有效的旅游资源整合是通过市场竞争,来达到规模企业对旅游资源的集约经营。
一要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加强区域内各县的沟通协作,打破行政区划的禁锢,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壁垒,为旅游企业实现旅游资源的市场化运作提供金融、法律、咨询等服务,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宽松、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