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参考

小学语文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参考

小学语文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参考第一学段第一学段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在形式上提倡随文识字,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效果。

鉴于课文短小精美,建议采取以读代讲的方法,尽量能在一个课时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环节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3分钟)操作建议:注意研究教学的起点,紧扣单元主题和学生学习实际,可采用谈话、讲故事、猜谜语、多媒体课件(图片、歌曲、flash动画)演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然后由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环节二]放手试读,整体感知(10分钟左右)操作建议:初读阶段的要求是让学生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这个环节既是读文,又是在课文这个大环境中识字的过程。

应留给学生自己尝试读读文的时间,尽量通过潜能生的朗读来暴露面临的问题;进而发挥老师和优等生的示范作用以及小组合作的优势,使每一个人都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的形式以朗读为主,把读书与识字结合起来,把读书和对词句的粗浅理解结合起来,把读书与解决课后习题结合起来,使学生多读而不觉得单调、厌烦,循序渐进地达到把课文读通、读好的目的。

[环节三]识字学词,识读结合(5分钟左右)操作建议:以随文识字为主,在语境中走一个完整的来回。

先在读书的过程中注意缩小语境,由短句到词语,再到生字,把字音与字形对应起来,有意识地识记。

一般做法有:出示短语、词语、生字,学生自由尝试认读;同桌相互检查认读;集体活动测试等来巩固识字。

再把字放回到课文中,逐步扩大语境,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会认、适度理解以及会用的目的。

要力求遵循寓识于读、识读结合的原则。

要注重识字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地识字。

一般做法:指名读课文,互读互评,纠正字音,带着问题读、表演读等。

[环节四]练习写字,注意笔顺(5分钟左右)操作建议:要充分用好教材,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培养自主写字的水平,提升观察字形的水平,注意笔画顺序,在书写的实践中让学生自我提升。

坚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练字时间,生字较多的课文能够分散练习。

一般做法:1、出示新字,学生观察这个字在田字格是如何占位、分析交流易错的笔画;2、学生练写,由描红到临写,教师有针对性地重点指导;3、板演展示(师生评价——学生对照自评);4、巩固。

第二课时[环节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3分钟)操作建议:要注重实效,从检测识字、写字或读课文入手。

然后顺势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环节二]自主合作,达成目标。

(8分钟左右)操作建议:针对课堂学习目标,根据单元主题和课文要点以及课后习题的提示,设计有一定涵盖的问题或话题做载体,组织展开学习交流活动。

以学生自读为主,边读边思,学习圈点勾画;小组合作学习,明确分工,相互协助,取长补短;各组展示,以读为主,辅以其他形式,在此过程中,其他学生要注意倾听,完善观点。

教师要根据学习情况,以评导读,以讲助解。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质疑、批注、倾听及交流的习惯。

[环节三]熟读背诵,巩固检测(5分钟左右)操作建议:在前几个环节的学习和渗透的基础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背诵课文、积累词句,除了课本提示的背诵篇、段外,应适度增大积累的数量;课后练习题的处理课采取两个步骤,一是前期的引领读书,二是读后的理解交流和笔练;设计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笔试,也能够口头回答,其内容应以“双基”为主。

[环节四]个体质疑,合作释疑。

问题始终是学习的先导和动力,学会质疑问难,也是学生学习水平之一,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逐步提升提问的质量。

[环节五]拓展阅读,增强积累(10分钟左右)操作建议:补充与单元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读、合作议,以巩固和扩大单元教学成果。

第二部分说话写话第一学段的说话写话练习,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安排,选择适合的话题实行。

可独立教学,也可穿插在课文教学中。

[环节一]明确目标,激趣导入。

(2—3分钟)操作建议:此环节要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激活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教师可采用图片、实物、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导入,激发学生说写的欲望。

还可适时用语言文字描述说写要求,使学生明确任务。

[环节二]创设情境,练习说话。

(8分钟左右)操作建议:说是写的基础,此环节采用各种形式的说话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为流畅地写话打下基础。

要指导学生说真话,说想说的话,不盲从别人,更不能说假话。

根据提示,学生先自主表达,然后小组同学相互启发协助。

鼓励学生使用从课内外学到的词句和表达方法。

在指导看图时要展开想象,从人物或动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方面点拨引导,让学生有话可说,把话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环节三]练习写话,随机指导。

(8分钟左右)操作建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实实在在地写话指导和训练,能持续提升其写话水平。

提倡纸上练兵,自由表达,这样既能巩固识字写字成果,又能学习表达方法。

老师要把优秀习作当堂朗读,让学生欣赏品评,在交流比较中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水平。

第二学段第一部分阅读教学根据课标精神和我是课改设想,阅读课要体现一个“读”字,围绕单元主题,增加课堂的容量,增大学生的实践力度。

我们反对精耕细作式的教学,倡导粗放式的、大语文观指导下的增量阅读。

对于一般课文的教学,鼓励教师利用一个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环节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2分钟左右)操作建议:新课的导入应具备三个要求:激活性。

激活已有经验,引发学习动机;联系性。

找准新课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连接点,引导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定向性。

明确学习目标,定好探究路线,选择学习方式。

教学时,可由讲故事、名言、新旧知识链接、多媒体、歌曲、游戏等形式引入。

揭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环节二]预习检测,初步感知。

(5分钟左右)鉴于我市规范化办学的有利条件,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水平的基础上,提倡学生课前预习。

但预习任务要简明,仅局限于对课文有所了解,对困难尝试克服,能够准确地读下来。

不应有过多过细的要求,更不能把课内的任务强加给学生。

操作建议:在检测读书过程中了解识字学词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实行指导。

1、检测学生独立识字情况。

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生字放在词、句中让学生认读,听写重点生字。

不要对所有生字的教学平均使用力量,对新词、难理解的词放在语言环境中解决;2、检测课文朗读情况,是不是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不是读书时能做到不添字,不掉字,难读的长句能合理断开;方式上课整篇接读、对读,也可读重点段落。

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实践和展示的机会,可充分发挥同桌和小组的力量;3、根据情况,也可检测学生能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但不要有过高要求。

[环节三]重点研读,一课一得。

(15分钟左右)一篇课文承载的任务不能过多,根据学段要求、单元主题及编者提示,选定一、两个难易适中的问题在读书交流中解决,借此机会,多读课文、品味词句、增强语感、提升理解。

尽最大努力杜绝串讲、“灌”讲、“电”讲等不良现象。

操作建议:1、根据教师的提示,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工具书、现有资料和已有学习经验,对重点内容实行阅读、感悟、批注,做好和同伴交流的准备;2、明确分工,合作提升。

每个人都是集体中平等的一员,都有展示自己学习思考成果的权利,都有提出自己观点并向他人学习的义务。

在合作学习中,要逐步使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友善交流、随时记录的好习惯。

3、展示交流。

一人发言,他人补充,让小组合作的智慧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4、教师作为参与者,要抓住时机,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前提下,顺学施导,精巧点拨。

[环节四]自学字词,语言积累。

(5分钟左右)操作建议:1、对教材提示或老师布置或自己喜欢的句段实行朗读背诵。

2、练习写摘录笔记。

除了课本上规定的词句外,还要找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实行摘记。

第二课时[环节一]复习检测,整体回顾。

(2分钟左右)操作建议:1、抽查。

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是否已经巩固。

抽测较难的生字,重点词,了解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情况。

2、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资源及使用相关资料为接下来的教学迁移做好铺垫。

[环节二]注重积累,练习迁移。

(10分钟左右)重在积累和使用,背一背,写一写,读一读。

操作建议:1、口答填空式;2、读背式;3、笔练式,如抄写优美句段、续写、仿写等;4、探究式,即围绕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会、辩论会等。

[环节三]质疑问难,合作解决。

(3分钟左右)[环节四]增量阅读,提升水平。

(10分钟左右)操作建议:1、共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2、议一议,写一写。

第二部分习作教学北师大版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主题单元的整体设计,这就较好地为读到写的水平迁移提供了便利。

在阅读不同的文体中学习到理解事物的角度和表现的方法,相关的语文活动中为习作积累了素材,“笔下生花”则以宽泛的提示使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可能成为现实。

所以,习作教学不要另起炉灶,要充分使用教材资源,调动学生的兴趣、积累和感受,培养好文风,养成好习惯,写出好作品。

[环节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5分钟左右)操作建议:1、创设氛围,协助学生引出话题由头,确定话题范围,打开生活源头,激活已有经验,切实做到有话可说,有话敢说。

2、出示习作要求,引导学生分析、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写什么。

与学生一起交流与本次习作相关信息,激活素材储备,梳理有用的素材,让学生思维突破习惯性思维框架,超越时空限制,浮想联翩,跃跃欲试。

3、为了使学生的习作体现个性化的特点,习作前少点范文、格式、建议之类的束缚。

[环节二]独立习作,形成初稿。

(10分钟左右)操作建议:1、教师应该注意把握好写的时机,在学生的思路打开,内心迸发出习作冲动时,就应即时转入到写的过程,把构思形成的“胸中之竹”变成“手中之竹”。

2、习作不是一次性的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了目标,有了表达的冲动,有了初步的方法,就能够先写出来。

不一定是完全符合要求的作品,但基本材料、大的框架在第一次独立习作时是能够确定的。

2、习作时需要安安静静的,教师不要干扰学生,或不时强调什么,以免打断学生思维。

要真正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3、在学生写的过程中,老师是一个二度备课的过程,巡视学生,点拨思路受阻的学生,发现写作框架典型的学生,观察学生整体写作情况,看通病在哪里,为最后的点评和第二课时的修改做好准备。

[环节三]师生评议,二次习作。

(15分钟左右)操作建议:习作评析是促动学生水平提升的有效手段,教师要顺势而为,不要越殂代疱。

一般做法:1、自主修改,读一读,补充完善;2、小组互评,交换互读,欣赏亮点,提出改进建议;3、教师挑选有代表性的习作实行评点,主要侧重于材料的选择(真实、特色)、语言的使用(鼓励使用积累的词句)和表达的方法等;4、学生个人再次修改。

[环节四]作品展示,扩大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