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保护区环境友好型旅游业的开发研究_以四川墨尔多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自然保护区环境友好型旅游业的开发研究_以四川墨尔多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自然保护区环境友好型旅游业的开发研究——以四川墨尔多山自然保护区为例Ξ董刚明1,肖兴仁2,普斌1,付梦渠1(1.四川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成都610081;2.丹巴县林业局,丹巴626300)摘 要:自然保护区环境友好型旅游业是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必然选择。

以四川墨尔多山自然保护区为例,针对自然保护区中的环境友好型旅游业开发,提出了选择性的小规模控制旅游开发模式、旅游产品选择、社区旅游参与等措施。

关键词:旅游开发;环境友好型;自然保护区;墨尔多山Research on the Env i ronm en t a l-fr i endly Tour is mD evelop m en t of Na ture Reserve:an Exam ple ofSi chuan M oerduo Na ture ReserveDON G Gang2m ing1,X I A O X ing2ren2,PU B in1,FU M eng2qu1(1.Sichuan Fo restry Exp l o rati on and D esign In stitute,Chengdu610081,Ch ina;2.D anba Coun ty Fo restry Bureau,D anba626300,Ch ina)Abstract:Environm en tal2friendly Touris m of N ature R eserve is an inevitable cho ice fo r nature reserve touris m devel opm en t.T aken Sichuan M oerduo N ature R eserve as an exa mp le,th is paper puts up m ain building con ten ts and co rres ponding coun ter m easures on touris m devel op ing models,choo sing of touris m p roducts and comm un ity tak ing part in touris m.Key words:Touris m devel opm en t,Environm en tal2friendly,N ature reserve, M oerduo M oun tain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复合体,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

旅游业作为资源消耗小、环境代价低的一种新兴产业,是典型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之一,目前在全国正得到迅猛发展。

自1956年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截止2006年,中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个,总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使全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物种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以及30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和13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栖息地得到了有效保护。

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依托的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旅游开发行为一直受到学术界、旅游业界和社会公众的强烈关注。

如何在自然保护区中进行环境友好型旅游业的开发,将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很好的社会现实意义。

1 环境友好型旅游业概述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第4期2008年12月 四川林勘设计S I CHUAN FOR ESTR Y EXPLORA T I O N AND D ES I G N N o.4D ec.2008Ξ收稿日期:2008-06-17 作者简介:董刚明(1975-),男,四川人,工程师,在读农业推广硕士。

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旅游行业的科学发展观既强调以人为本,又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智慧;既主张对自然环境的妥善保护,又主张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因此,可以说旅游业自身就是一个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典范。

但是,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粗放式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带来了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等负面影响,旅游业也不再是以往所宣称的“无烟工业”了。

同时,旅游活动中的一些过度消费方式和行为导致旅游业发展进入了一些误区。

因此,旅游业自身应当在资源消耗、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等方面倡导环境友好型操作。

旅游业也应当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兴产业。

环境友好型旅游业的发展不是追求绝对保护生态环境等极端,而是要通过旅游业开发来改善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做到人和自然的天然统一和谐。

2 自然保护区开发环境友好型旅游业的必要性2.1 自然保护区开发旅游业的必要性中国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目前主要集中在相对贫穷和落后的地区,近1 3的国家级贫困县县域范围内有中国近1 4的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减少了当地农民的资产和有限的发展机会,同时薄弱的地方财政给予当地社区居民的补偿严重不足,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

同时,由于社区居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以及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低效的资源利用和破坏性开发,也给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并构成潜在的威胁。

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正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同时承受着人口众多、环境压力巨大等不利因素,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出现了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而合理地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则是解决保护区发展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同时,国内外成功经验证明,旅游业开发是提高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收入、缓解保护区与社区矛盾、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通过有控制的旅游业开发,将其收入用于保护区建设和当地区域经济扶持,将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之一。

2.2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自然保护区内旅游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旅游建设和旅游管理两大方面。

作为基础设施的旅游交通道路同时也是保护区内干扰活动的输入通道之一。

保护区内旅游路线的延伸和改善,道路等线状的人工景观要素的建设,形成比道路本身宽得多的干扰廊道,也使得旅游活动的干扰能够轻易地达到更多的生境。

为游客服务的服务设施以及管理设施的修建破坏了地表原生态环境。

随着各种建筑物、游憩设施不断增多,保护区开阔的空间被挤占,优美的自然影响被旅游设施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斑块,从而使旅游目的地的景观破碎化、景观结构简单化。

旅游工程建设也会砍伐、清除或移植部分植被,甚至造成部分珍稀植物的灭绝。

在旅游经营过程中,旅游景点不可避免产生“三废”,游客和管理人员在保护区内的活动导致污染程度的增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旅游开发和游憩活动都可能对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旅游活动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保护区内旅游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餐饮场所等燃煤产生烟气,旅游开发建设、交通工具和频繁的旅游活动引起扬尘等,使大气中的有害气体、粉尘、悬浮物的含量增加。

另外,游客不当的个人行为会造成许多环境破坏,如乱扔废弃物造成水体及景观的污染,过度践踏、随意采集植被造成的植被退化等。

大量游客在风景区的聚集,对土壤和植被造成一定的损害,严重的可出现土壤板结、压实、水分渗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导致水土流失增加,进而影响到植被的生长。

2.3 环境友好型旅游业是保护区旅游开发的必然选择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调查结果,其中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发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已达12个。

由于多种原因,在已经开发旅游的保护区中,已有22%的保护区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等现象。

为此,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必须选择将人和自然的关系高度统一协调的环境友好型旅游业,以替代过去部分保护区不合事宜追求的规模旅游业。

当前,生态旅游是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的44四川林勘设计 2008年第4期旅游业开发重点。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均衡。

强势利益群体的“以强欺弱”必然导致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矛盾深化不但将导致生态旅游项目的失败,最终结果还会破坏生态环境。

在我国生态旅游实践中体现出的相对强势者包括政府、旅游投资商(开发商),而当地社区、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者则表现为相对弱势。

在自然保护区开发旅游的历程中,屡屡出现旅游开发商为了经济利益而在自然保护区大兴土木等破坏环境的现象,而当地政府往往为了招商政绩而放任不管。

时至今日,我国和谐社会建设重大举措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

旅游企业不仅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还要承担法律、环境保护、道德和慈善等方面的社会责任。

政府也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在这些宏观背景下,无论对于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任何一方利益相关者而言,环境友好型旅游业发展成为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平衡的惟一选择。

3 墨尔多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实践3.1 墨尔多山自然保护区概况墨尔多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四川省丹巴县青藏高原东南缘,自然保护区东西宽约16km,南北长约38.8km,总面积为62103hm2。

保护区为横断山脉西部边缘,属于岷山、邛崃山系高山峡谷区,最高点墨尔多山主峰海拔4820m,最低点丹巴县城(两河口)海拔1850m,相对高差约3000m。

保护区内高差悬殊,自然条件复杂,区内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等生态系统丰富;现有高等植物共176科、578属、1335种;脊椎动物共计有217种,其中珍稀濒危动物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有33种鸟类,29种兽类,1种鱼类。

墨尔多山是藏民族著名神山之一。

保护区内170余座古碉群、古遗址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保护、科研和利用价值。

另外还有土司官宅等风景名胜和文化古迹,以及独特的藏、羌民族风情等多种旅游资源。

墨尔多山保护区1998年10月经甘孜州人民政府批准为州级自然保护区, 1999年4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生态综合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亚高山针叶林、珍稀动物、自然风景、人文景观和文物古迹。

3.2 选择性的小规模控制旅游开发模式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旅游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大众旅游发展尤其迅猛。

为适应“井喷”式的大众旅游需求,各旅游区均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大规模旅游开发模式,部分自然保护区也不例外。

以生态安全为底线,进行规范的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是当前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当前我国的旅游资源开发来看,往往将小规模控制发展的旅游模式与大众化旅游的开发等同看待,采用几乎一致的旅游开发与经营模式,暴露出旅游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不明晰,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措施缺乏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