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音乐鉴赏

大学生音乐鉴赏

《大学音乐鉴赏课》教案【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中西方音乐作品,体会作品的思想、背景、情感和精神,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情怀,以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的素质。

【教学方法】作品赏析贯穿全课,老师进行讲解、分析,学生参予,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深入浅出,解决理论难点问题。

【教学内容】音乐理论常识、中西方音乐发展史、中西方音乐作品赏析、中西方音乐之美及不同特点。

第一讲绪论【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学方法】讲解、欣赏【讲授内容】什么是音乐音乐的起源什么是美为什么学习音乐【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教师仔细讲多做示范【时间分配】理论占一半时间欣赏占一半时间【教学手段】多媒体音响幻灯图像【要求】掌握音乐的概念音乐的起源一、音乐课堂要求:1、付出热情听音乐2、由于音乐是流动的音符在空中进行,所以尽量用“心”来听、来感受,体验音乐这一人类最美的语言,用心灵感受美的魅力。

3、“音乐鉴赏课”,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悟性,拓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应积极开动想象的翅膀,进入一个个音乐的殿堂里,感受不同的美感;而不是用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来限制美妙的想象力。

二、什么是音乐?音乐的起源?1、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媒介,以时间为存在形式且诉诸听觉的艺术。

由于它在时间中展开,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流动性,因此被称为时间艺术。

同时,由于声音对应于人的听觉器官,人们对音乐的把握靠听觉来完成,所以又被称为听觉艺术。

音乐包括的范围有声乐、器乐、歌剧、舞剧。

2、音乐的起源:音乐是怎样起源的呢?对这一问题,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解释。

这些说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劳动学说:在原始社会的集体劳动中,人们为了统一步伐,提高效率,发出“吭唷吭唷”声,这便产生了音乐的节奏。

(2)鸟鸣学说:人类从自然音响中求得灵感,从而创造出了优美的音乐。

从蜘蛛那里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那里我们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那里学会了歌唱。

(3)语言学说:人类在感情激动时所产生的语调大都成为旋律,所以,音乐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

三、什么是美?1、美:即和谐。

分为严肃哲理内涵丰富的“崇高”之美和悠缓、对称的“典雅”之美;如听贝多芬的作品时,能感受到一种“崇高”之美,听莫扎特作品时能感受到一种“典雅”之美。

2、欣赏〈雅尼音乐会〉的精彩片段,请同学们在“雅尼音乐之旅”中,用心感受雅尼音乐的“崇高”之美和悠缓、对称的“典雅”之美;同时,用理性的观点分析雅尼音乐的优缺点。

四、大学生为什么学习音乐?大学生活是大学生一生中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想象力的时期。

世界观人生观趋于稳定,基本心理素质正在形成的大学生,对外界事物,尤其是美好的事物特别敏感,而音乐能使大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并运用想象力去获得知识;同时,由于音乐诉诸于人的听觉,直达人的心灵,在人的心灵深处掀起波澜,以自身特有魅力,来丰富人的感受,培养人的审美敏感,塑造人的高雅气质,对大学生形成追求真、善、美,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境界,锻炼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坚强的性格,建立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格有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音乐理解力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勇于探索,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爱因斯坦本人喜欢拉小提琴和弹钢琴,喜爱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所以,大学生学习音乐是提高自身素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课后小结:通过介绍什么是音乐、音乐的起源、音乐的美,使大学生初步了解何为音乐?了解大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的目的?从一开始激发出大学生的兴趣,为以后学习音乐做好准备。

第二讲音乐理论介绍【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音乐理性思维【教学方法】讲解欣赏【讲授内容】音乐核心要素如何欣赏音乐【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教师多讲多做示范【时间分配】理论讲解占一半时间赏析占一半时间【教学手段】多媒体音响幻灯图像【要求】掌握音乐的核心要素一、音乐的十大要素(语言):音乐的语言:构成音乐的声音,不是自然界杂乱无章的噪音,而是经过加工后有组织的乐音,音乐家利用它们,创造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下面分别进一步详述:1.旋律它是音乐的灵魂,是构成音乐美的主要艺术手段之一,它是由不同音高组成的富有逻辑规律的单声部音乐所构成,对大多数来说,听音乐,几乎就是在聆听美的旋律。

一般来讲,旋律的表现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1)波浪式的旋律音乐中大部分的旋律都是波浪式写成的,因为这样的起伏,符合人类对音乐接受的正常规律,比较平稳。

(2)直线上升、波浪式上升的旋律这种旋律是渴望的,象往的,积极的音乐形象。

(3)直线下行、波浪式下行的旋律这种情绪是低落、缓冲的音乐形象。

(4)锯齿式的旋律这种旋律表现大起大落,感情起伏大的音乐形象,交响乐中居多。

2.和声和声是指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照一定的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

基本法则是以两音间的三度音程为主。

一般旋律在高声部,伴奏在低声部。

和声有丰富的表情功能,有的和声音响明亮,有的暗淡,有的尖锐紧张,有的温和柔绵。

3.调式、调性调式是指音阶的排列顺序,根据排列顺序可分为大调和小调。

调性是指该调的主音在哪个音名上。

12345671音名C D E F G A B CC大调其中的C是指调性,其中的大调是调式。

4.节拍节拍是指音乐的全曲或一个段落所使用的强弱关系的进行。

二拍子来自生活中我们心脏的跳动和人类步行的形态。

这是各种音乐中使用最多的拍子。

四拍子由二拍子引伸出来,缓冲了二拍子的动力感,所以二拍子富于协作,四拍子富于歌唱,前者有力,后者宽广。

三拍子来源于自然水波的荡漾,鸟类的飞翔,富于舞曲性。

5.节奏节奏是指音时值的有组织的顺序,是时值各要素—-节拍、重音、休止符等相互关系的结合,被认为是“音乐的生命”。

6.速度速度是指音乐进行时节拍的相对快慢程度,正如中国人讲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调,速度对音乐形象的塑造起很大的作用。

7.力度力度指乐曲演唱、演奏时音量的强弱程度,力度的突变往往意味着新的段落的开始,也是新的音乐形象的开始。

8.音区音乐的音区是指音的高低(即音域)的范围。

它有三种基本的形态:高音、中音、低音,体积越大的东西,发音越深沉,如:大海。

9.音色音色是不同的声波音调使人产生的听觉联想,借用美术的“色”彩而来。

如弦乐像暖色调,木管乐像蓝绿色,铜管乐像紫色。

10.织体织体是指音乐作品中声部的组合方式,分为单声部与多声部织体,单声部织体只有一个旋律声部,多声部织体有两个以上的声部。

二、怎样欣赏音乐?音乐欣赏是一个审美活动,音乐美有“崇高”的美,“典雅”的美;“崇高”主要是严肃、情感强烈、有丰富哲理内涵的题材,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典雅”的美,主要是指音乐中的主题或乐句的对称,旋律进行的悠缓,注重情感表现的分寸等题材,如莫扎特的作品大多属于这一类型。

无论是崇高还是典雅,我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知觉的欣赏、情感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知觉的欣赏就是感知的阶段,就是对音响的外形的感受,可谓是初级阶段;情感的欣赏是通过音乐产生联想、想象,产生一定程度的情感体验;理智的欣赏则是通过对音乐的背景、文字材料,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创作年代以及创作的思想感情和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等,从而在第一、第二阶段的基础上达到审美的享受,既有对音乐感觉上的愉悦,又有由表及里产生的精神愉悦,使我们的心灵和思想得到教化,对人生得到一种感悟。

艺术是人生的花朵,没有音乐的生活是有缺陷的,人应该求真、向善、示美,正如先哲孔子所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愿我们能成为高山流水的知音,交响管弦的朋友!三、课后小节:通过详解音乐的十大要素,使学生了解音乐的本质,从而掌握学习音乐的方法,便于学生在今后的音乐学习中解决问题。

第三讲中国民歌【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音乐美感【教学方法】讲解欣赏【讲授内容】民歌的概念中国民歌的分类色彩区的划分【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教师仔细讲解多做示范【时间分配】理论占一半时间赏析占时间【教学手段】多媒体音响幻灯图像【要求】掌握民歌的概念中国民歌的分类色彩区的划分。

一、民歌的概念: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口头创作的歌曲。

一般是口头流传,在流传中不断地经过集体的加工,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结构短小精炼,音乐语言异常简洁,音乐形象鲜明,易学、易记、易于流传,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意志、要求与愿望,它既是“人民的心声”,又是“时代的镜子”。

二、汉族民歌的分类(按体裁分类)劳动号子:是一种直接伴随集体劳动而歌唱的民歌。

它在集体劳动时而歌唱。

北方习惯地称为“哈腰挂”,南方称为“喊号子”;在劳动中它起到鼓舞、调节精神的作用,组织和指挥劳动,具有实用的价值。

1.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劳动强度越大,节奏越紧密,急速,劳动强度越小,节奏相对松驰,舒展。

音调铿锵有力、粗犷、豪迈。

歌词通常是即兴编唱。

演唱形式多为“一领众合”;领唱者又叫“号工”,也是劳动的指挥者,领唱部分一般高亢、僚亮,多唱实词,合唱部分坚实有力,多唱虚词,领唱与和腔交替进行。

2.《黎江船夫号子》《黎江船夫号子》是我国最著名的行船号子之一。

全由五种号子组成。

表现了水平----见滩----上滩----拼命----下滩的各种劳动过程。

生动地展现了船夫们同惊涛骇浪英勇搏斗的情景。

《平水号子》是风平浪静时唱的。

领唱用比较自由的节奏,悠扬、舒缓的曲调演唱,众人以缓和而平静的节奏相和。

《见滩号子》是当船即将进入险滩或天色突变时唱的。

领唱者提高嗓门,向大家发出警告,众人以沉着有力、充满信心的呼声应和。

句幅逐渐缩短,领与和的交替逐渐收紧,节拍由4/4变为2/4。

《上滩号子》是当船驶入险境,风暴来临与凶滩凶水博斗时唱的。

领与和变成半拍相接,领部短促的呼喊也与和部自由应和,形成一幅紧张劳动的画面。

《拼命号子》当船行至最危险,最紧张关头时唱的,此刻中,人与船都处在性命攸关之际,他们不再是唱而是近似于呐喊,领和重叠,扣人心弦。

《下滩号》当船驶过险滩或风暴停息时,大家松了一口气,船又行驶在平静江面时唱的。

这时节奏舒缓,音调平和,歌声随船渐渐远去,消失于碧空中。

山歌:产生在野外的劳动、生活之中,其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具有直畅而自由抒发感情的特点,有很强的表现力感染力。

1.山歌音乐特点节奏舒展而自由,常在歌曲前加上一个呼唤性的喊句,如“哎…”、“哎呀来嗨…”曲调一般比较爽朗、质朴、悠扬、嘹亮、顺口、悦耳、易懂。

句尾较多用甩腔,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歌词多即兴创作,带有随意性,内容多反映爱情生活。

演唱形式,以独唱或对唱形式较多。

2.我国山歌各地有不同的名称:陕北叫《信天游》,青海叫《花儿》,山西叫《山曲》,内蒙叫《爬山调》,四川叫《晨歌》,苗族叫《飞歌》,草原称为《牧歌》,水乡称为《渔歌》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