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摩擦学材料研究方法高分子材料摩擦学 第2章 表面和接触
摩擦学材料研究方法高分子材料摩擦学 第2章 表面和接触
2第2章 表面和接触
表面:指两相间的边界物质,其中相的定义是“具有明 确的物理边界、区别于其他物质系的均一部分”。 实际存在的固体表面并不是象镜面一样简单的平面, 它具有复杂的形状和表面性质。 2.1 表面形貌 2.2 表面结构 2.3 接触和变形
3
illustration of a regular wavy surface texture
轮廓峰的平均曲率 为取样长度!内全部轮廓峰顶处 半径(代号"#$%) 的曲率半径平均值
11
2.1表面形貌-典型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 光学显微镜 光轮廓 斜剖面 干涉显微镜 复光束干涉 反射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表面轮廓仪 分辨率μm 横向 0.25~0.35 0.25 0.25 0.25 5 0.03~0.04 0.005 1.3~2.5 纵向 0.18~0.35 0.25 0.025 0.025 0.005 0.002~0.008 0.0025 0.005~0.25
断面曲线 波动起伏线
标准长度!
平均线
粗糙度曲线
➣沿着与测定面成直角的面将表面切断,切口的轮廓被称为断面曲线。 ➣除去断面曲线中的波长较长的表面起伏,即可得到粗糙度曲线。 ➣如果去除波长较短的表面粗糙度成分,则可以得到波动起伏线,这根线 直线化后即得到平均线。
7
2.1表面形貌-轮廓曲线的高度特征
29
3.1.1摩擦基本原理-摩擦的分类
分类方法 摩擦形式 内摩擦 静摩擦 运动形式 动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滚滑摩擦) 干摩擦 润滑状态 边界摩擦 润滑摩擦 摩擦材质 工况条件 特殊工况(高低温、高低压、辐射、真空、腐蚀介质、失重等)
30
摩擦的分类 外摩擦
金属-金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等 常见工况(常温、常压、环境介质等)
17
2.2表面结构-与摩擦的关系
实例:边界润滑-极压添加剂原理
化学反应膜 润滑油中的极压、抗磨添加剂一定条件下与金属表 面起化学反应而生成的表膜,称为化学反应膜
添加剂必须具有化学活性,金属表面也必须为可反应型。与吸附膜不同,化学反应膜 是添加剂中的硫、磷等原子渗入金属表面,在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生成的硫化物、磷 化物等金属盐膜,而不是在表面以外以吸附方式覆盖的一层表膜
摩擦学材料研究方法 高分子材料摩擦学
第2章 表面和接触
吕仁国
2011-09-30
1
摩擦学(Tribology):是研究相对运动的作用表面
之间的摩擦、磨损和润滑,以及三者间相互关系的理 论与应用的一门学科。
氧化膜
金属
吸附分子
载荷
滑动
金属-金属接触
金属 Model of a boundary lubrication
20
2.3表面接触-Hertz接触
Hertz接触的前提条件: ❶发生接触的表面是无表面粗糙度的两曲面; ❷与两接触物体的全表面积相比,接触面非常小; ❸接触两物体是等质等大小; ❹负荷加在接触面的垂直方向上。
Hertz接触示意图(点接触下)
根据Hertz的应力解析理论,负荷W作用下曲率半径分别为R1、R2的两球(杨式模量分 别为E1、E2,波松比分别为ν1、ν2)接触时,接触部位为圆形且压力呈对称分布。 压力分布 接触圆半径 Hertz最大接触压力
金属
固体内部的 原子和分子 处于斥力、 引力的平衡 状态
➣与内部相比,表面原子和分子的周围有一半原子和分子被去掉,因而具有更高 的能量。 ➣加工过程会导致表面层的塑性变形,使其组织微细化,产生加工变质层。加工 变质层中存在很多错位、缺陷,且加工硬化(加工软化)过程也会产生残余应力, 因而表面处于化学不稳定状态。
3.1.1摩擦基本原理-摩擦的分类
摩擦形式
外摩擦:固体表面摩擦只与 接触表面的相互作用有关, 而与固体内部状态无关。 内摩擦:液体或气体中各部 分间的相对移动而发生的摩 擦。
滑动面上发生速度突变。 与滑动速度的关系随工况条件变化。 通 过 运 动 传 递 , 发生能量转换。 滑动速为0,仍有静摩擦力。
19
2.3表面接触
固体接触
接触状态
集中接触
!"#$% 提出以点接 触、线接触为代 表的集中接触下 的应力解析理论
面接触
!"#$%接触
分散接触
实际使用的工程表面都 具有一定的表面粗糙度, 不可能产生完全的直接 接触,即面接触状态在 实际中是不存在的,它 只是集中接触的分散存 在而已
接触问题不但与摩擦和润滑问题密切相关,也是热传导、电气接点、机械加工、塑性 加工等诸多实际工作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两相互接触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必然导致摩擦。
摩擦力(Friction
force):在外力作用下接触的两物体发生滑动和滚动
运动时,接触面上发生的阻碍这种运动的有方向性的力。
摩擦系数(Friction
荷)的比值。
coefficient):摩擦力与垂直方向的作用力(负
➤严格意义上的干摩擦(dry friction)指的是完全洁净表面间的摩擦。 ➤在“表面”部分已经提到,存在于大气中的固体表面一般均覆盖有氧化物膜、吸 附膜、污染物膜等表面膜,无外加润滑剂条件下这种表面的摩擦也被称为干摩擦或 固体摩擦。
例如,在延性金属摩擦面下一般可以观察到向摩擦方向 的塑性流动和表面层硬度升高现象;高硬度材料的摩擦 面下一般观察不到这些现象,但在反复作用的摩擦力下 表面层内会聚集大量的残留应力。
摩擦除了造成材料表面物理特性的变化外,还会导致多种表面化学特性的变化, 例如活性点、晶格缺陷的出现、各种射线的放出等。这些化学特性的变化会导致 表面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从而进一步影响材料的摩擦和磨损特性。
接触中心变形量
平均接触压力
R和E
21
2.3表面接触-Hertz接触
接触圆周围 产生最大接 触应力
接触圆
表面的应力状态分布
Hertz断裂
摩擦力作用下的表面应力分布类似于左图,伴随着滑动过 程,摩擦力在接触边缘处产生很高的拉伸应力,增加了脆性 材料断裂的危险性。
22
2.3表面接触-分散接触
名义(几何)接触面积Aa:即接触表面的表观面积(Aa=a·b)。
实际的摩擦面一般会受到反复不断的摩擦力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跑合后,摩擦初期发 生塑性接触的摩擦面达到稳定状态,此后微凸体间的接触进入弹性变形范围,由微凸体 的弹性来支撑负荷,因此实际的摩擦磨损观察中必须要考虑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24
2.3表面接触-分散接触
粗面接触的解析 ➣粗面接触的基本问题是表面微凸体的变形特性和微凸体顶点的分 布状态。 ➣如果已知表面微凸体的变形特性及其顶点分布状态,则可以用数 学方法一定程度地解析粗面接触,计算出真实接触面积和变形量。 随着计算手段的不断发展,通过测出的断面曲线利用计算机的模拟 手段有可能直接解析接触问题。但对于实际接触表面,由于影响接 触的因素众多,控制粗面接触的主要因素依然不很清楚。
9
2.1表面形貌-轮廓曲线的高度特征
仅用高度特征来描述表面 轮廓对于摩擦学应用是不 够的,必须同时给出水平 特征的描述。如图所示, 四种表面粗糙度轮廓的 Ra,σ值都相同或接近, 但形貌完全不同,其摩擦 学特性也有很大不同
轮廓曲线的水平特征
10
2.1表面形貌-轮廓曲线的水平特征
参 数 定 义 数学表达
increasingly magnified view of the fine scale roughness
4
2.1 表面形貌
工程上所使用材料的表面一般都是经过机械加工而形成的,因而根据 加工方法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 从宏观到微观可以从下述的四个方面来表征表面特性: 轮廓形状(shape) 表面起伏(surface waviness) 表面粗糙度(surface roughness) 晶格结构(lattice structure) 摩擦表面的微观几何形貌对其摩擦磨损特性有重要影响。很多摩擦 学机理与表面形貌有关,对表面形貌的很多统计学参数将直接进入摩擦 学计算过程中,并成为表面加工质量的重要控制参数。当表面起伏相同 时,在工程上必须考虑的表面几何学特性是表面粗糙度。
12
2.1表面形貌-实例(激光显微镜)
13
2.1表面形貌-实例(AFM)
硬盘表面粗糙度:Ra=9.8Å, Rq=11.7Å (2000)
14
2.1表面形貌-粗糙度与摩擦的关系
机械啮合理论:
△W!
!!
△F!
认为摩擦起源于表面粗糙度。 摩擦系数 f=tanφ
5
2.1表面形貌
粗糙度 波纹度 形状误差
形貌仪测得的摩擦表面二维形貌
在摩擦学中,特别关心的是粗糙度。因为,
真实形状
通常观察研究的是微区视野,在这视野内, 粗糙度是视区尺寸的同级几何量,是表面的 自然与工艺特征,而波纹度与形状误差则是 可被忽略或理想化的宏观因素。
6
2.1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
表面的一维(直 线)特性
➣一般地,减小表面粗糙度可以 降低摩擦系数。 ➣但是超精加工表面的摩擦系数 反而剧增。
15
2.2表面结构
反应膜的上面不可避 免地覆盖有来自气体 和液体的吸附分子膜
加工变质层103 nm 污染物膜> 30 nm 吸附分子层0.3~3 nm 氧化膜10~20 nm
和环境气氛发生反应 而导致表面 ( 由其是金 属表面 ) 存在氧化物膜 或者其它化学反应膜
25
作
• •
业
请绘出金属表面结构的示意图 请阐述AFM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工作原理
10.21 交
26
摩擦学材料研究方法 高分子材料摩擦学
第3章 摩擦的基本原理
2011-10-08
27
3.摩擦的基本原理
➠ 摩擦及其分类 ➠ 摩擦理论 ➠ 摩擦温度 ➠ 滚动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