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经典案例的分析反思

小学数学经典案例的分析反思

小学数学经典案例的分析反思关于案例的好处▪●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

通过案例学习,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将听讲式培训导向参与式培训,在搜集案例、分析案例、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和多角度解读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

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并避免纯粹从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的偏差。

何为“案例”?▪所谓案例,从字面上理解是“案例实例”的意思。

它必须是“具体情境下发生的典型事件”。

“具体情境”,指的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和条件等背景信息;“典型事件”,指的是在“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价值的实例。

它也可以是具体情境的某一项决策。

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疑难问题,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例证。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案例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

▪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

它既具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

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适合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第一线教师来研究。

关于“评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表明对案例能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评析可以是自评,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也可请专家点评、深化。

通过对背景、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描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利弊得失和启示。

为什么要“反思”?▪反思过程可以清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驾驭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轻松快乐的老师。

小学教师的“轻松快乐”是自己内心的体验,把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常常联系批判自己的教育行为,批判自己活动材料更新过程的惰性,或自己是否静心观察发现孩子学习的差异和规律?多问自己教育行为转变了什么?实施了哪些不同的策略?从心灵呼唤自己教育的良知,增强做个好老师的责任。

总之:反思能让自己增强问题意识。

增强成就感和幸福感,强化愉悦的心态!【案例】《11到20各数的认识》▪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电脑:机器猫]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猫:小朋友,你们好,我叫小叮当,今天我想跟你们一快儿学习,你们愿意吗?猫:太好了,我在学校里也是一个好孩子,已经得到很多小红花了,不信你们数数。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叮当得到了多少朵小红花,好吗?举起右手,一边打手势一边数。

[数到10][电脑演示10朵花,第11朵打问号]师:再往下数就要用到比10更大的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10更大的数,[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然后再帮小叮当把小红花数完。

二、实践操作,初步认识11—20各数。

1、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师:老师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些小棒,就在小盆里,数一数你有几根小棒,在桌上排成一排。

(小盆里都是12根小棒)学生汇报,指名2人把小棒拿到讲台上数一边。

……反思▪1、很多时候,我们都注重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但是正当学生饶有兴趣的时候,我们的教学却嘎然而至,匆忙把学生引入另外一个话题。

教学中,我们能否把一个话题做充分一点,以问题为出发点,让孩子切切实实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素材变来变去。

为什么这样变,只有教师知道,学生反正跟着后面跑。

2、无疑,数到10,对于学生来说是旧知识了。

但是数到11、12,就一定是新知识吗?书本上是新知识点,但孩子的认知结构却未必如此。

如果我们试着让孩子数下去呢?至少我们会了解他们真实的知识储备。

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教学,需从每个细节做起。

3、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价值是抽象的、相对的和发展的,我们很难给有价值的数学下个准确的定义。

但是通过对一些案例的比较分析,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启发与感悟。

《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在学生建立了一千克的质量的基础上,并能举例说出身边哪些物体大约重一千克后,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游戏猜体重。

使学生对身边的物品的质量能做出估计。

师说:近段时间你们有称过体重的请举手?举手的只有我事先安排称体重的两个同学。

我想:(幸亏只有这两个同学称了体重,要不今天的课就唱不下去了,我心里暗自庆幸)。

师:我们来做一个猜体重的游戏。

我先叫班里最瘦的马帅站到讲台上来。

师:大家来猜一猜马帅的体重。

生:我猜20千克。

生:我猜30千克。

▪……学生猜的兴趣盎然,直到大家猜到了26千克为止。

师:现在我们班重量级的同学梁建文,猜猜他的体重。

我的话音刚落,学生就一阵骚动.生:他那么胖,我猜是60千克。

生:他胖得像猪,起码65千克。

生:我觉得他有三个马帅那么重。

生:都是吃肉吃的▪……学生都哄笑起来。

我看到梁建文的脸一阵红一阵白,他生气的喊到:“我胖怎么了,关你们什么事了”。

然后他愤怒的走到了自己的座位,趴在桌子上。

我的设计意图是以班上最重和最轻同学的体重为参照物,然后在最后的环节让大家猜一猜自己的体重。

没料到会出现这样的场面,我使劲拍了一下桌子“笑,笑,有什么好笑的?”学生见我发火了,停止了哄笑,游戏继续下去,可是我和学生都没有了开始时的兴致,课草草的结束了。

我充满信心的开始这节课,却以意料之外收场。

本来安排游戏“猜体重”,目的是让这节课锦上添花,结果却弄巧成拙。

原因在哪里?想起梁建文愤怒的表情,学生不怀好意的哄堂大笑,自己的勃然大怒,有两点是我该好好反思:▪一、课堂预设不够充分。

上课之前我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而在备学生这一环节,我忽略了同学对梁建文肥胖的取笑,只想举两个典型的例子,自己认为可以调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又让其他学生在预设好的范围里猜测自己的体重。

胖一直都是梁建文的痛处,现在让学生在课堂上公然的取笑他,对他更是雪上加霜。

我的无意正中学生的有意。

如果我平时多了解学生,关爱学生,还会拿他做例子吗?课堂犹如战场,不精心尽心的去准备,又怎能打赢战斗呢?▪二、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我是想尽办法引回预设的轨道,还是将错就错?“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熊熊地燃烧起来。

”课堂上既然学生的兴趣已转移,我何不顺水推舟,当课堂骚动的时候,我故意深沉说:“一个人太胖或太瘦本来就不舒服,还招来别人异样的目光,甚至是嘲笑,这些是不道德的。

”(弦外之音是让大部分同学明白自己的过错。

)这时,乘机说:“其实一个人的体重是标准的不多,想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否标准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然地把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吸引过来)首先人的体重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讨论,选择对象,测量有关数据。

最后得出计算人的标准体重一般公式。

甚至还可以拿自己开涮。

通过上面的活动悟出:任何一种物品的质量都有一定的范围,即它们的“标准体重”。

如果这样对梁建文的伤害会降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不会去嘲笑别人的胖或者瘦,对人有了尊重。

▪我深深地感到,课堂已不再是简单地背教案、跟着老师走,教师要蹲下来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爱好,知识基础、思维能力,预设各种可能性。

因为它会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而且教师根据的不同情况进行灵活处理,从而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一念之间,灵感产生了,一个好方案瞬间诞生。

师生合奏一首激情彭湃的乐曲。

也可能是一地狼烟,留下无奈和遗憾《体积教学》黄爱华▪一上课,教师就把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玻璃杯放在桌上,然后往两只杯子里倒水。

问:谁能告诉我,哪只杯子里的水多哪只杯子里的水少?”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说:“两个一摸一样的杯子,水平面在同一高度,水是同样多的。

”教师充分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回答。

这时,教师把一个东西放进一个杯里,问:“你们看见了什么?”学生说,看见老师把一个东西放进了杯子里。

教师说:“你还发现了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发现杯子的水平面升高了。

▪教师紧接着问:“这是不是说明这杯子里的水多了?”学生马上否定。

“那是为什么呢?”教师又问,学生争着回答:“老师,您放的东西占地方,把水挤上来了。

”这里的一个“占”,一个“挤”说明学生已完全进入状态。

一会儿,教师又拿出一个东西放进另一个杯子中,问:“这次你们,又见到什么了?”学生回答说,“看见老师把一个东西放进另一个杯子,杯子的水平面也升高了,而且超过了第一个杯子。

”教师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非常肯定地说:“第二次放的东西一定比第一次放的大。

”在此基础上,教师自然地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而像“体积”属于三维空间这样的概念,更加抽象,对小学生来说尤为困难。

教师在充分估计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建立了“体积”概念。

反思▪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和教师启发、点拨后让学生讨论,学生逐步有了感性认识,物体不仅要占有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还有大小之别。

到这个时候,再揭示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真可谓是水到渠成。

教师精巧的设计,把一个十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

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

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

”这就告诫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激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调动学习主动性的“广”度上下真功夫,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自始自终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

案例《面积》教学A▪师:同学们,摸摸课桌的表面和书本的表面,感觉谁的表面大?生:课桌的表面大。

师:是的,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面积。

感觉一下文具盒上面的面积有多大。

学生用手摸文具盒的上面。

师:(在小黑板上出示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

)这两个图形谁大呢?生;长方形大。

师:是的。

围成的平面图形也有大小。

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

学生跟老师把这两句话读一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