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试题(带答案)(4)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试题(带答案)(4)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试题(带答案)(4)一、选择题1.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

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2.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下列各项中,呈现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诗句是()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C.“大江东去液淘尽,千古风流人物”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这一制度的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

”下列制度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郡县制B.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D.行省制4.下面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B.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C.隋文帝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而修建D.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5.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因为它①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②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③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④有利于稳定国家政局,加强中央集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6.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灭亡唐朝的人物是A.黄巢B.朱温C.安禄山D.赵匡胤7.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了内奸,以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A.安史之乱B.八王之乱C.七国之乱D.玄武门事变8.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

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诗作既豪迈飘逸又清新瑰丽,被称为“诗仙”的是()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王维9.“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诗歌主要描述了开元盛世时期()A.政治清明B.科举兴盛C.民族融合D.经济繁荣10.618年,一位末代皇帝在江都(今扬州)自觉大势已去,揽镜自照,无奈哀叹:“好头颅,不知谁当斩之!”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B.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实现了统一C.隋朝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联系D.隋炀帝酷虐残暴,隋朝行将灭亡11.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是在A.唐朝B.宋朝C.元朝D.汉12.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年代,唐诗风格各样,题材广泛,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下列诗句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的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13.“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

唐末农民起义()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C.平定了安史之乱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14.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

用图示法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较贴切的是A.B.C.D.15.“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是()A.魏征B.杜如晦C.房玄龄D.姚崇16.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A.《史记》B.《大唐西域记》C.《马可·波罗行记》D.《资治通鉴》17.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迷。

一天,小强让爸爸猜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他给出如下提示词:开通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

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元世祖18.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有修造乐器商店、金银珠宝店、茶肆、客舍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手工业生产发展B.对外贸易活跃C.商业经济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19.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A.开凿运河B.安史之乱C.黄巢起义D.靖康之变20.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材料表明科举制()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B.可以推动教育发展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D.能够防止政权覆灭21.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为此,唐太宗A.重视发展生产B.扩充国学规模C.注重虚心纳谏D.加强边疆管辖22.“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特有的文化气派。

唐朝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

下列事件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①遣唐使来华②文成公主入藏③鉴真东渡日本④玄奘西游天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3.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在内容与风格上具有不同特点。

李白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杜甫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精练凝重。

白居易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A.阶级出身不同B.生活背景不同C.思想性格不同D.艺术追求不同24.宋朝李纲曾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A.发展经济,编订户籍B.建立考试选拔人才制度C.灭掉陈朝重新统一南北D.加强中央集权提髙行政效率25.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

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B.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C.创设了科举制度D.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弘扬佛法,是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

所以答案选A。

2.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指的是唐朝后期,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标志着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杜甫的诗句--杜甫,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的情景。

B符合题意;A项出自出处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属于送别友人的诗句,排除;C项是宋朝时期苏轼的词,排除;D项是宋朝时期辛弃疾的词,排除。

故选B。

3.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可知与科举制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料举制是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把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为不具备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这就为“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

选项C符合题意;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A排除;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B排除;行省制确立于元朝,属于地方行政制度,D排除。

故选C。

4.C解析: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5.C解析: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这是因为它改善了用人制度,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稳定国家政局,加强中央集权;因此选项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6.B解析: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末农民起义,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

黄巢起义后,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所以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

后唐昭宗被朱温毒死。

朱温改国号为梁,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

所以灭亡唐朝的人物是朱温,故选B。

7.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755年---763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A项符合题意;八王之乱是西晋时发生的内乱;七国之乱是西汉时发生的内乱;玄武门事变是唐朝626年发生的流血政变。

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8.A解析: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B.杜甫被称为诗圣;C.白居易,D.王维没有称号。

所以答案选A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9.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题文诗句里的“小邑犹藏万家室”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小邑犹藏万家室”主要描述了开元盛世时期的经济繁荣局面。

故选D。

10.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隋炀帝酷虐残暴,于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故选D。

11.A解析: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2.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大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这样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诗句的意思的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

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D项符合题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A 项不合题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B项不合题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意思是,不管烈火怎样焚烧,只要春天一到,小草又会生长的。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C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此题选择D。

13.AA【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最终导致黄巢起义;唐末农民起义军在黄集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人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A符合题意;BCD 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