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开课笔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概说

公开课笔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概说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概说郑州大学·徐正英一、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文批史)---古人对古代文学作家作品的评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古代文论)---文学的理论原则;科学叫法: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1.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的评价;2.对古代重要文学理论学说的讲解和阐释;3.对重要文学观念演进轨迹的勾勒;如文学观念的演变:孔子--兴观群怨说,屈原--诗可以怨(离,别也,骚,愁也);荀子--天下不治,请陈佹诗;杜甫--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韩愈--不平则鸣4.对古代重要文学理论批评篇章和专著的导读;5.介绍古人对古代重要作家作品及文体的评介情况。

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作用:1.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能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提供借鉴。

(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及理论从来不讲形象,中国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散文,讲究的是声色之美,抒情写景)2.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文学史(如《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作家兼理论家·宋代是产生文化巨人的时代:欧阳修(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奖、散文家、词人、诗人、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湖州竹派的创立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们的文学创作往往是在理论指导之下完成的,搞清了他的理论有利于我们理解他的文学创作。

如韩愈的文学理论:文从从字顺各识职;唯陈言之勿去,导致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3.有助于我们阅读鉴赏古代文学的作品(古代的作家往往都有自己的文学理论)·如钟嵘《诗品》对曹植作品的评价: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

·苏轼的文学理论: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4.能提高我们的写作修养和写作技能(如《水浒传》,《红楼梦》,《金圣叹评水浒》,《脂砚斋评红楼》,吸收借鉴经验)·《水浒传》写人:同中见异武松:城市小市民家庭出身;从小没爹没娘;寄人篱下;有着市民的虚荣。

鲁智深:下等军官出身;跟三教九流打交道,有丰富的斗争经验;了解下层昏暗的现实。

李逵:一个流氓无产者;做事不计后果。

·《红楼梦》结构--网状结构;人物出场--人物展览式;同中见异和对比法;虚写法、实写法。

5.提高民族自信心(中国古代文论外散内连、形散神聚)四、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阶段·三种观点(一)郭绍虞先生:三分法1.从先秦到南北朝(文学观念的演进期)2.从隋唐到北宋(文学观念的复古期)这个有待商榷。

散文确实是复古,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文道关系——文以载道诗歌《二十四诗歌》很先进没有复古3.从南宋到现代(文学批评的完成期)(二)张少康:五分法1.先秦时期——萌芽产生期2.汉魏六朝时期——发展成熟期3.唐宋金元——深入开掘期(诗歌理论、戏剧戏曲理论)4.明清——繁荣鼎盛期(老师不同意,因为没创造性,量大,总结性强、继承性强)5.近代——中西结合(三)王运熙先生(四分法)1.先秦两汉时期——文学理论的萌芽发展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1)文论资料都是片段言论,多数散见在先秦诸子之中(突然想起和现在微博的对比);2)先秦时期的文论、艺术论、诗论、乐论,往往是混同并结合在一起的;3)先秦时期的文论以儒道两家的理论最突出;4)汉代出现了若干单篇论文,但是论述范围比较窄,大概是就一部书、一篇作品、一种文体、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从先秦的片段言论,到汉代的单篇论文,这是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发展、进步),指导思想保守·到汉朝由碎片发展到单篇(后在魏晋南北朝又发展为体系完整的名著,三部曲)`《毛诗序》;《两都赋序》;《太史公自序》;《楚辞章句序》·汉代文学理论的特色:依经立论2.魏晋南北朝---发展繁荣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1)不仅产生了著名的文学理论的批评的单篇论文(《典论·论文》、《文赋》),而且还产生了体大思精、体系完整的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诗品》)2)研究范围扩大,不仅讨论了作家,还讨论了文体等问题·举例曹丕《典论论文》·建安七子得名于此·四科八体提出了各种文体的分类和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誄尚实,诗赋欲丽3)指导思想比汉朝解放,比较重视日常生活的抒情写景·汉代强调教化,“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移风俗,美教化,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而魏晋南北朝不反对,也不强调。

4)南朝骈文理论大发展·骈文特点:对仗,辞藻华丽,主张用典。

完全就是追求声色之美,追求抒情·骈文理论大发展的标准这种标准,和今人对部分作品的评价大不同。

陶渊明的诗没有收入《文心雕龙》,只字未提。

《昭明文选》选了几首诗,钟嵘的《诗品》评为中品,曹操则在下品,古质,太古朴。

因为陶渊明是大白话,而当时则以声色之美的骈俪文标准来判断。

·这涉及到时代的标准和艺术——艺术和时代的关系·乐府的歌以前都是民歌,魏晋南北朝是市民的歌,比较艳丽,都不被文艺理论家说评论,如《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是徐陵《玉台诗咏》给收的4.唐宋---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入开掘期特点一:量大,超过以往各代文论资料的总和。

1)诗话、词话等著作大量产生2)唐宋人自选的诗词选本(加评点)大量产生(这种评选就存在标准,而这种选择标准就是文学理论)特点二:·指导思想:儒家思想重新抬头,比汉代解放,比魏晋南北朝保守;重新强调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同时也不排斥文学作品的日常抒情写景;特点三:唐宋时期(尤其宋代)艺术趣味及审美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普遍崇尚恬淡闲远之美·宋代的文学理论:1、文学家的文学理论(文学的审美、独立性)2、理学家的文学理论3、政治家的文学理论·文学观念不同,但审美趣味惊人的一致。

文艺理论家:梅尧臣宛陵先生: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苏轼: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政治家:王安石,坚决主张文学一元化;看似平淡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理学家:程颐:天工生出一枝花(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统一);朱熹:文章要平淡不费力;北宋·包恢:诗家者流,以汪洋澹泊为高。

·正好和六朝的追求声色之美、艳丽美形成对比·唐诗气势已经达到一种高度,宋诗多评论,之间的变化可能是时代的必然性,和民族内在的精神生长成熟有关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何不放在匣中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4.元明清时期——传统诗文理论的总结期;新兴戏曲小说理论的发展期特点一:传统的诗文理论继续发展,但诗文创作及理论模仿性强,创造性差,继承性强,总结性强,独创性差特点二:文学理论资料多,超过以往所有时代文论资料总和的数十倍特点三:小说戏曲创作和理论因为接近下层,市民意识和封建意识都很浓烈,并表现出浓厚的市民意识与浓厚的封建意识相交叉的复杂现象·因为元朝废除科举制,文人都待业了,只好搞娱乐。

自编自演,迎合农民意识,市民意识·章回小说(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举例:《三言二拍》:《转运汉巧遇洞庭红》、《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市民意识——人的本性的一种体现,比如说一夜暴富的发家心理,伦理意识淡薄;封建意识——比如李逵杀奸夫淫妇,刘备吃自己老婆的肉(官逼民反、女逼官反)什么观念都有,进步和落后特点四:晚晴时期,由于时代变化,文学理论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现象。

(社会性质的变化,受到外国文学理论的影响)·中方的材料,理论观点是尼采的理论框架——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划时代的巨著五、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表现形式(七个)·第一,片言只语(片段言论)——语录式·第二,论文形式单篇论文(书信和序跋)·第三,论诗绝句·论诗律诗比较少,论诗绝句的开创者是杜甫——《戏为六绝句》,代表作是——评初唐四杰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要用发展的眼光,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到金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苏轼论画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重神似而轻形似。

诗贵韵味,画重情趣)·李贽《诗画》: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

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

神似要通过形似来表现,“形神兼备”·第四,专著形式(《文心雕龙》,宋代随笔、诗话词话等)·第五,资料汇编.何文焕《历代诗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第六,诗文词选评(标准即文学眼光,选录标准,本身就是文学理论;有的唐人诗选里没杜甫的诗)`毛坤《唐宋八大家文抄》`第七,小说戏曲评点整部选,评点比如金圣叹,李贽,脂砚斋、毛宗岗父子等六、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一)理论和创作紧密结合(二)形式多样,但成体系的少(三)概念术语含混不清(模糊性、不确定性,靠体验、靠感悟)中国是表现文学——感受,比如李白飘逸,杜甫沉郁顿挫——不好解释,解释不清才对西方是再现文学以“体”为例,文体,又可以表示风格七、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展望·三个阶段(一)第一段:五四之前,研究的准备阶段·《文心雕龙》本身,虽然体系严密,但谈不上分类。

·目录学——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分法:六分法--六艺略(儒家),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隋书·经籍志》四分:经史子集;经史子集一直沿用,《四库全书》·欧阳修《新唐书·艺文志》经史子集(总集、别集)的别集诗文评《文心雕龙》、《诗品》。

四库全书更细(二)第二段: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建立阶段)·铃木虎雄《支那诗论史》191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最权威)1914;·唐圭璋《全宋词》,许文雨《文论讲疏》—专论·陈钟凡1927年《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建立标志,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的正式开始·1934年,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下》建立一套体系,以人为核心;材料丰富见解独特重。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二册》材料更丰富但见解稍次,体系以问题为纲。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傅庚生《中国文学批评通论》横向体系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