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国际结算发展趋势与对策

论国际结算发展趋势与对策

论国际结算最新发展趋势与对策摘要:在当代国际贸易中,国际结算方式正在悄然发生一些改变,如传统上占重要比重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正在逐步衰退,让步于托收或汇款结算方式;国际结算中的混合结算方式日趋增多;国际结算的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结算的汇率风险不断加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日趋普遍等。

文章研究了这些最新变化趋势的原因、风险及对策,为广大对外贸易企业安全开展国际贸易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结算方式;发展趋势;对策一、导论国际结算是指国际间因经济、贸易、文化、政府交流等所引发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国的清偿或货币收付活动。

其中,具有贸易背景的国际结算被称为贸易国际结算,而不具备贸易背景的被称为非贸易国际结算。

非贸易国际结算以汇款为主,操作比较简单,风险小。

而通常情况下,贸易国际结算较为复杂,风险大,也因此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

众所周知,国际结算通常分为三大支付或结算方式,即汇款、托收和信用证。

其中,汇款又可以细分为预先付款、延期付款和赊账销售等;托收又可以细分为即期(付款交单)托收、远期(付款交单)托收和承兑(交单)托收;信用证也可以细分为备用信用证、保兑信用证、对开信用证、循环信用证、背对背信用证、红条款信用证等等(黎孝先,2000)。

不同的支付方式意味着不同的银行费用、风险程度和办理程序。

因此,进出口双方如何选择合适的国际结算方式,对保护其特定国际贸易方式的安全与效益至关重要。

一般地说,国际结算方式的选择是基于各方当事人对该方式的风险程度考量。

我们从表1可以清晰看出,出口方最倾向选择的国际结算方式是预先付款(Cash in advance),进口方最希望选择的国际结算方式是赊账销售(Open Account),而这些方式的最大问题是各方的风险程度极度不均衡,即一方的风险极小而另一方的风险极大。

相比之下,信用证(L/C)和托收(Collection )则处于对进出口双方来说风险程度相对适中或均衡的位置。

通常情况下,信用证对出口方以及托收对进口方的风险相对较小。

表1 :国际结算方式风险程度对比表在国外,从历史传统的角度看,信用证曾是全球国际贸易中出口方的首选结算,方式,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占比高达85%郭建军,2005),因为这种结算方式总金融经济研究、企业管理研究等。

体上对买卖双方所提供的保护比较均衡,不像其它方式那样,对一方非常有利但可能对另一方非常不利。

相比之下,信用证结算方式,一方面,使出口方可以通过银行信用凭证,在发货、提交相符单据条件下获得货款安全保证;另一方面,使进口方可以通过规定所需要的信用证单据条款,来获得自己的付款安全和按时收到货物。

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信用证结算方式逐步下滑,而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非信用证结算方式,如托收和汇款,越来越多地被企业广泛采用,甚至可以说,它们正在逐步取代信用证成为主流的结算方式。

在我国,根据随机抽取的参加2008年4月第103届广交会二期的陶瓷、礼品和玩具行业的共59家企业的调查结果,这些企业在国际结算方式选择方面,最常用的是电汇(T/T)(见表2),使用率在超过50%以上的企业占64.5%,而信用证(L/C)则属于次要位置,并且企业针对不同客户,通常将两种结算方式进行混合搭配使用。

可见,就国际结算方式的选择而言,中国和全世界一样面临相近的基本发展趋势。

表2 :被调查中国企业T/T 使用状况表另外,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与国际结算有关的出口信用风险也在不断加剧。

如根据新华网XX 2009年4月17日电,一X提示恶意逃避债务的美国进口商的“紧急避险令”就X贴在第105届广交会交易团的办公室门口,提醒中国企业注意防X结算风险,这从一个方面显示了在新形势下国际结算风险加剧的现实。

本文拟就国际结算方式的发展趋势以及产生的原因与潜在的风险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

二、国际结算最新发展趋势与原因分析(一)国际结算基本方式中占主导地位的信用证结算方式出现边缘化长期以来,在汇款、托收和信用证三大基本结算方式中,信用证(L/C)这种以银行信用作为付款保证的支付方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买方市场在全球贸易中逐步形成。

与此同时,出口竞争的方式日益多元化,竞争的层次也愈来愈深,出口商单凭商品本身的优势(品质、包装、价格) 占有市场已不能完全满足竞争的需求,而是使用商业信用交易方式来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同时,运用有效的手段来防X风险,已成为许多国家出口商的一种常规做法。

由此,商业信用重新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重心所在,整个贸易国际结算市场则出现了信用证结算方式被边缘化的倾向。

同样基于郭建军(2005)的观点,信用证在欧美发达国家的使用比率已经由20世纪70年代的85%下降到目前的不足20%,其中北美和欧盟分别只有11%和9%(表3),即使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使用比例也在逐步的下降之中。

表3:信用证在各国或地区国际结算方式中的使用比例造成信用证方式被逐步边缘化的主要原因也与信用证结算方式本身存在的弱点有关。

其主要弱点有:(1)由于信用证结算方式是一种纯粹的“单据买卖”行为,只要“单证相符”,开证银行就一定要付款,进口商也一定要“付款赎单”。

因而,进口商有可能得到与信用证规定完全相符的单据,可是,并不一定能得到与单据条款完全相符的货物;(2)出口商在履行条款时,由于种种原因,如过于苛刻条款,造成“单证不符”,导致开证行的拒付;(3)开证行在开立信用证时,通常向进口商收取一定数目的押金,由于信用证结算的周期较长,该资金被银行无偿占用;(4)信用证与其它方式相比,费用过高(表4),手续过繁,结算所需时间较长,一笔信用证结算业务要经过至少六个主要环节,即买方申请开证,买方银行开立信用证,卖方银行通知、转递、保兑信用证,卖方银行议付、付款、承兑信用证项下的汇票和/或单据并索汇,买方银行偿付或付款,买方赎单提货。

这与国内现行各种结算方式相比,无疑手续更繁琐、时间更长。

(5)在中国的商业银行中,信用证项下的单据议付多半实行的是“收妥结汇”的办法,即出口方银行收到国外付款行的款项后才将信用证下的款项付给出口企业,并非UCP600新定义中明确的“议付就是对票据及单据的一种买入行为”,这与国际上通用的买单结汇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这种结算方式无异于基于商业信用的托收方式。

表4:三种基本国际结算方式的银行收费标准与安全程度对比除此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现代国际贸易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要求买方出具信用证的方式逐渐落伍。

进口商考虑到信用证结算方式对自己意味着费用高、占压资金大、手续繁杂等众多不利,便依赖自身的较强议价力(Bargaining power)不再接受信用证结算方式。

(二)国际结算中的附属结算方式日益广泛应用国际结算中的附属结算方式,如保理(Factoring)、保函(Letter of guarantee)和包买票据(Forfeiting)等,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它们作为新的结算方式,也可能会取代信用证结算方式的主导地位(程祖伟等,2001)。

例如,保理业务是一项以债权转让为基础的集商业资信调查、催收货款、应收账款管理、信用风险担保及贸易融资为一体的新型综合金融服务方式。

国际保理业务在世界各地发展迅速,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

原因在于,发展国际保理业务对出口商、进口商和银行都有独特的优势。

对进口商而言,运用国际保理业务最大的优势在于能获得无追索权的、手续简便的贸易融资,出口商出口货物后,就可以获得80%的预付款融资和100%的贴现融资;借助保理业务可以向客户提供赊销、付款交单、承兑交单等商业结算方式,因而,大大增强了产品出口的竞争力;特别是那些出口业务增长性极好的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运用保理业务,不仅可以增强产品出口的竞争力,而且可以得到融资。

对进口商而言,可以利用赊销、付款交单、承兑交单三种优惠的支付方式,以有限的资金购进更多的货物,节省了因开立信用证而付出的高额的开证保证金,加快了资金和货物的流动,增加了利润。

对银行而言,开展保理业务不仅丰富了业务品种,拓展了金融服务领域,而且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利润,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特别是在外资银行和跨国金融集团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与我国商业银行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更应该积极开展保理等新型业务。

(三)国际结算中的混合结算方式日趋增多国际结算方式的多元化选择或混合选择指多种结算方式的相结合或综合运用,如部分货款采用信用证结算,部分货款采用验货(特别大型设备货物)的,或部分货款采用信用证结算,部分货款采用托收结算;或部分货款采用T/T预先付款结算,部分货款采用信用证结算等等。

采用混合国际结算方式的优点在于使买卖双方分摊一些结算风险和成本,以有利于达成双方均可接受的结算方式合约。

因此,混合国际结算方式日趋受到青睐。

如根据对2007年参加广交会企业之一,即XX医保进出口(集团)公司的调查,发现本公司与墨西哥以家公司的进口业务就采取了10%预付定金,40%发货后电汇付款,50%即期付款交单托收等混合方式。

(四)国际结算的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全球,国际交易中的电子化支付越来越普遍(爱德华等,2000)。

当前,我国国际结算方式主要还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电子化程度在不断增强之中,目前我国开展国际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都已经加入SWIFT网,每天不停运转的电脑系统具有自动加押、核押等安全功能,因此,国际结算的安全性和效率已经逐步提高。

但是,新一代贸易、结算合一网,即BO IERO已经出现,并开始运行(周劲,2006)。

采用这些新的银行电子清算网络对提高国际结算速度和效率非常重要。

(五)国际结算的汇率风险不断增大在我国,一方面,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汇率形成机制不健全,在政府有管制的浮动汇率机制下,国际结算所使用的货币兑换成本和风险较大;另一方面,外汇汇率的市场化机制在逐步完善之中,汇率的浮动幅度在逐步增大,伴随着货币增值或贬值的不确定性增强,同时不断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还在冲击各国的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环境,国际结算货币的汇率风险必然随之增大(卓小芬,2007)。

(六)跨境人民币结算日趋普遍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扩散的情况下,为顺应国内外市场和企业的要求,保持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正常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多便利,国务院于2009年4月8日决定在XX市和XX省XX、XX、XX、XX4城市先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境外地域X围暂定为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并且由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银监会共同制定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于2009年7月2日正式实施。

三、国际结算发展趋势的潜在风险与对策上述国际结算发展趋势同时意味着一些潜在风险增大,例如,混合结算方式的广泛应用、电子化程度的提高均意味着银行操作安全风险加大;附属结算方式的日益广泛应用也意味着银行操作难度加大,安全风险增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