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后感最近读了《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颇有感慨,此书由林毅夫、蔡昉、李周共同编写,1994年首次出版后,不断再版,并被翻译成十国文字,成为国内外学界了解中国经济改革成就的一个窗口。
本书共分10章,主要围绕四个问题进行编写:第一、为什么在改革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而改革之后得到迅速发展;第二、为什么中国改革的某些方面进展缓慢,甚至在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第三、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势头能否得以持续;第四、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却步履维艰。
其中,第2至第6章内容主要解释第一个问题,而7、8、9章分别解释余下的三个问题。
第10章进行了总结。
第一章绪论对比1980-1991年中国与东欧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数据来肯定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成果,之后又通过讨论购买力平价法进一步证明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作者归纳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三大原因:1、具有很高的资本积累率;2、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伴随这个过程而发生的劳动力转移,能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持;3、来自所谓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
作者对比亚洲四小龙及日本的经济,提出中国98年以后可能再维持30年左右快速增长。
支撑这个增长的除了以上三点外,作者认为改进制度效率的巨大潜力和大国优势是另外两个因素。
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很多问题:1、改革以来经济增长过程中反复出现经济过热,受到瓶颈产业制约后便强制性抑制,以致形成发展的周期性波动,而且强度与频度在加大;2、改革开放以来出现周期性的高通货膨胀;3、改革以来经济生活中腐败现象不断滋生,企业存在着寻租行为。
第二章赶超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中国领导人选择以重工业优先增长为发展目标,带动整个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的建设方针。
而选择以重工业为优先发展目标的原因是:1、从国际竞争的角度考虑,企图跨越经济发展阶段,直接进入较高的工业化阶段。
2、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
西方对中国进行政治与经济封锁,中国急需建立比较完备,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而重工业是其中关键。
3、工业化积累方式的约束。
中国人口绝大部分为农村人口,若以轻工业为优先发展部门,无法短时期完成工业化所必须的资本积累。
但以重工业为优先发展部门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下的资源禀赋特点以及动员能力产生了直接的矛盾:1、重工业的建设周期远长于轻工业部门,而且重工业部门的资本密集度比较高,而且资本的回报期很长。
当时的中国资本稀缺。
2、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进口机械设备,中国的外汇奇缺,导致汇率水平很高,进一步提高了发展重工业的成本。
3、重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资本筹集和投入能力要求很高。
为了配合这种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而实行的政策:1、为保证重工业以较低的建设成本迅速增长而降低资本价格、维持一个稳定的低利率水平的低利率政策;2、为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进口必要的关键设备而高估本国币值的低汇率政策;3、通过压低劳动投入成本和能源、原材料成本实现重工业高积累的低工资和能源、原材料低价政策;4、为与低劳动报酬相适应而实行农产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服务的低价政策。
为了使资源能够配置到政府所要优先发展的产业,需要建立一套与以上政策环境相应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
1、建立金融管理体制。
压低银行利率使得民众储蓄意愿下降,为了不使资本流入其他渠道,而建立垄断的金融行业。
2、外贸外汇管理体制。
外汇都必须以统一价格卖给国家银行。
3、物资管理体制。
由于价格被人为压低,致使需求被刺激起来,而国家为保证重工业优先获得资源,物资被高度集中,按计划配给。
4、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纷纷建立。
农产品价格被压低,压抑了老百姓生产农产品的积极性,为了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和满足工业的需要必须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政策。
在微观方面,全面剥夺国有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以防止国有企业剩余被侵蚀;为了便于执行低价收购并在低价下增加农产品收购数量的政策,农业集体化的速度便骤然加快。
第三章改革以前的中国经济发展接下来作者分析赶超战略的各种弊端。
中国在改革前虽然具有较高的增长率,但是这种增长率是低效的,同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一直很缓慢,并始终未突破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界限。
而且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受到两大因素的制约:第一、产业结构扭曲。
通过扭曲产品价格和要素的相对价格,以降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并建立相应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以保证资源优先流向重工业部门。
后果是,生产结构中制造业部门的比例特别高,服务部门的比例特别小,劳动力丰富的优势未得到利用。
同时,在制造业中,粗加工的比例特别高,精加工的比例特别小。
这种过重的产业结构背离了中国的资源比较优势,给人民生活的改善带来了极大的弊端。
第二、微观经济效率低下。
企业的成本统一核算,利润全部上缴,劳动者收入与贡献无联系,严重束缚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产业结构背离资源比较优势有以下危害:1、压抑经济增长速度。
在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具有的资源禀赋,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有优势,但超越阶段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虽然重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却抑制了国民经济大发展。
2、降低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的降低。
重工业所能吸收的劳动力远不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工业集中在大城市,既不需要周围地区的产业结构互补门也没有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导致城市结构小而全,大而全,阻碍了城市化的正常发展。
3、人民生活未能得到较大改善。
消费品工业发展不足和农产品供给不足,造成日用消费品和食品的长期短缺,大部分基本必需品长期凭票供应。
传统经济体制效率低下基于三个原因:1、计划配置造成效率低下。
2、生产缺乏竞争,为了独立自主的发展国家工业体系,要对国内工业进行保护,使得保护的部门缺乏创新动力。
3、劳动激励不足。
在价格扭曲和缺乏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盈亏不取决于经营好坏。
如果给企业自主权,必然会出现企业经理人员和工人侵蚀利润和资产的情况。
因此必会取消企业的自主权,但此时,就不能根据工人的努力程度决定工资标准,就必然造成劳动力激励不足。
第四章比较优势战略作者认为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由于经济规模太小而没有走赶超战略,而是从自身的资源禀赋出发,并非一开始就发展重化工业,而是实行次级进口替代的作法,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拓展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资源比较优势。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要素结构或相对丰度,一方面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另一方面取决于其经济发展的阶段。
在较低的发展阶段上,资本通常是最为稀缺的要素,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土地和劳动相对密集的产品即农产品;伴随着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力的增加到一定水平,土地的相对稀缺性有所提高,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成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进而,随着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资本成为相对丰富的要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应成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无论经济发展处于何种阶段,每个经济皆有自身的比较优势。
一言以蔽之:一个国家发挥其目前所具备的比较优势,即可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比较优势会发生偏移,这时在自由竞争经济中企业会根据相对价格信号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
实行比较优势战略需要与赶超战略不同的宏观政策环境。
包括:1、灵活有效的金融市场。
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可以自由浮动。
当资本稀缺时,利率会保持在较高水平,在这一条件下,企业倾向于用价格低廉的劳动力替代价格高昂的机器。
当资本成为丰富的生产要素时,利率有下降趋势。
企业此时倾向于用资本密集型的技术和产品去替代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和产品。
2、灵活的外汇市场。
在这个市场上,汇率由国内对外汇的需求和供给状况决定,就一个发展水平低的经济体来说,高水平的外汇将是长期的均衡趋势,一方面,国内企业的用汇成本相应提高,可以抑制不适宜的进口需求,另一方面,提高了出口创汇的积极性和国内产品在国际上的价格竞争力。
3、充分竞争的劳动市场。
劳动力可以在地区间和部门间自由流动,没有城乡的界限和歧视。
劳动力的价格由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决定。
4、国土统一规划下的土地市场。
土地应在所有者、试用者之间,以及不同生产性用土建自由流动,并在这一流动中形成土地的租金和价格。
一般情况下,土地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越来越稀缺,土地的相对价格上升。
5、充分竞争和发育的产品市场。
在这个市场上,每一种投入品和消费品的价格都由其各自的供求状况所决定,并反过来影响市场上的供求。
第五章经济改革的历程1978年末以后的改革是从微观经营体制入手的,试图通过建立劳动激励机制,诱发出劳动者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主要做法是:在农村,全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以放权让利为中心,就经营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综合专项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大致分为包工,包产,和包干三个阶段。
包工到组的基本做法是:生产队将规定了时间、质量要求和应得报酬的作业量包给作业组,并根据承包者完成任务的好坏给与奖励和惩罚。
包产到户的基本做法是把规定了产出要求的土地发包给农户经营,包产部分全部交给生产队,超产部分全部留给承包户或由承包户与生产队分成。
包干到户的基本做法是国家按人口和劳动力将土地发包给农户经营;农户按承包合同完成国家税收,并向生产队上交一定数量的提用,余下的产品全部由农户支配。
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历经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围绕着以权力换效率的中心展开,给予企业对新增收益的部分所有权,激励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为获得更多的收益或收入而努力提高劳动积极性和资源利用效率,达到社会财富和劳动者收入双增的目的。
第二阶段的企业改革围绕着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展开,主要措施为简政放权,改革税制和实行厂长负责制。
作者认为非国有经济相比于国有经济有更高的经营效率,在利润的动几下,资源逐渐流向非国有经济,这也促使国有经济要进行增强企业活力的改革。
第三阶段的改革围绕重建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展开,基本举措是实行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包括大中型企业的承包制,小企业的租赁制和股份制的试点。
除此以外,为使企业的销售收入最大化,需要开拓计划外的销售渠道,因此,改革也自然深化到资源计划配置制度方面,包括物资管理体制改革和外贸管理体制改革、金融管理体制改革。
在宏观政策环境依然如故的条件下放松微观经营体制和资源配置制度,一方面改善了企业追求利润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混乱,其中主要是要素价格双轨制造成的不平等竞争和寻租行为。
为了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合乎逻辑地深化到宏观政策环境方面。
包括:1、价格改革。
第一阶段采用比价调整,由政府和物价部门出面,提高供不应求的商品的价格,降低供过于求的商品的价格。
第二阶段引入市场机制,开放产品和物资的价格。
2、汇率改革。
改革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单一汇率,改革旨在建立单一的市场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