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气系统风险评估

煤气系统风险评估

炼钢单元煤气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一、简况:转炉六座(60T转炉四座、120T转炉两座),混铁炉三座(450T混铁炉一座、750T混铁炉一座、1300 T混铁炉一座),在线中间包烘烤器(十座),在线钢包烘烤器(三座),离线钢包烘烤器(十六座),离线中间包烘烤器(五座),铁水包烘烤(两座),兑铁槽烘烤器(一座),合金炉(三座),热风炉(两座)。

二、评估依据1、法规依据1.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11月1日施行,主席令第70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9年5月1日施行)3)《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375号)4)《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373号)5)《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11年12月1日实施,国务院令第591号)6)《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2000)7)《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7号)。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析规则》(GB6442)1.2 评估标准及规范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2)《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3)《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5)《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92)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9-96)7)《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8)《电气设备安全设计规则》(GB4046-83)9)《防护安全要求》(GB89197-87)10)《消防安全标志》(GB13495-92)11)《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GB15630-95)12)《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13)《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6067-85)14)《机械设备防护罩安全要求》(GB8196-1987)15)《可容许风险标准》(安监总局40令附件2)16)《固定式钢直梯》(GB4053.1-2009)17)《固定式钢斜梯》(GB4053.2-2009)18)《工业固定式防护栏杆》(GB4053.3-2009)19)《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GB6222)20)《发生炉煤气站设计规范》(GB50195)21)《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和《安全色》(GB2893)规定的安全警示标志和安全色。

22)《图形符号安全色和安全标志第1部分:工作场所和公共区域中安全标志的设计原则》(GB/T 2893.1-2004)2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4)《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5)《发生炉煤气站设计规范》GB5019526)《工业企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27)《现场设备、工业管理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28)《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5031629)《工业企业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 1930)其他相关的标准及规范。

1..3 其它相关资料1)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危险源(点)分级控制管理相关文件2)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3)煤气系统(主要内容:煤气净化系统、回收系统、加压系统、输送系统、放散及调压系统、煤气炉窑等安全)三、评估范围(一)列出评估项目、评估内容明细1、煤气净化、回收系统、加压系统、输送系统的隔断措施;2、煤气作业的用电安全3、进入转炉煤气内部如何进行气体吹扫、置换及检测标准;4、煤气区域警戒与消防5、煤气检修机械设备安全6、煤气检修气体及有害物质检测7、典型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煤气作业内部通风不良、氧气不足、有毒气体置换不合格开始作业、作业过程未定时监测、未使用安全电压、使用的把钳或电缆线裸露、安全通道不畅、未进行全过程监护、应急设施不足、措施不当、交叉性作业未落实相应安全措施等(二)注明评估项目所在单位、部位转炉生产单位转炉煤气的产生;转炉煤气净化、回收;烘烤装置煤气管道及附属设备设施;转炉煤气放散及调压系统、煤气炉窑等安全。

四、安全风险评估表附后。

五、对策措施建议煤气作业环境复杂,危险因素多,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同时,在作业人员遇险时,煤气的施救难度大,盲目施救或救援方法不当容易造成伤亡扩大。

归结起来,煤气的致害原因主要分为有毒、有害气体滞留产生中毒窒息,气体或粉尘爆炸,煤气的其他伤害,煤气救援困难等,其作业安全措施包括:1、可靠隔断(绝)a.进行煤气作业前,停止危险设备的运行和使用,应将煤气与其他系统连通的所有管道(煤气、氧气、氮气、水、油、酸、碱等)进行可靠隔断。

气体管道可采用插入盲板或拆除一段管道进行隔断,单一的水封或阀门隔断是不可靠的。

对设备与外界连接的管道、设施进行可靠隔绝,并挂牌,可能危及安全作业的孔、洞应进行严密封堵。

b.对动力电源的切断,应采用取下保险熔丝或将电源开关拉下后上锁等措施并加挂警示牌。

2、清扫、置换和清理a.对危险设备可靠切断后,打开设备上所有人孔、手孔、放散阀、排空阀、出气阀等。

b.根据危险设备内的介质类型用蒸汽、水、热水、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等方式进行介质的清扫和置换;如危险设备内有非导电性液体(如笨、乙醚等)时,为防止静电产生导致事故,必须将设备进行可靠性接地,冲入水蒸气时应尽量低压、低速导入。

c.危险设备内的残留物必须尽量排放或移液、清理干净。

3、保持通风清洗或置换完毕,应采取措施保持煤气内气体流动良好。

例如,打开人孔、手孔、料孔、风门、烟门等与大气相通的设施进行自然通风,必要时可采取强制通风。

采用管道送风时,送风前应对管道内介质和风源进行分析确认,禁止向煤气充氧气或富氧空气。

4、采样、分析及检测a.检修作业人员进入危险设备内前,要对设备的状况进行分析或检测,并符合下列条件:受限制空间内的空气质量应当与空间外的相同,氧浓度保持在19.5%到23.5%范围之间;可燃性气体浓度应在爆炸下限浓度的5%以下。

有毒气体或粉尘浓度低于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或低于允许进入的时间及浓度。

b.对危险设备内的气体或粉尘进行取样分析或检测不得早于进入设备作业前30分钟,取样要有代表性,不留死角;工作中断后,作业人员再次进入前应重新采样分析或检测;作业期间应每隔2h取样复查一次,也可同时选用有效的便携式检测仪对煤气进行连续检测,如有一项不合格,应立即停止作业。

f.使用具有挥发性溶剂、涂料时应做连续性分析检测并加强通风措施。

5、个人防护措施当必须在缺氧或有毒的煤气作业时,作业人员应佩戴隔离式防护面具,必要时应拴带救生绳。

在易燃、易爆的煤气作业时,作业人员应穿防静电工作服、工作鞋,使用防爆型低压灯具和不发生火花的工具。

在有酸碱等腐蚀性介质的煤气作业时,作业人员应穿戴好防酸碱工作服、工作鞋、手套等防护品。

在粉尘浓度较大、有刺鼻刺眼气味的煤气作业,作业人员应佩戴正压式呼吸器或能够保证个人健康的防护口罩。

在产生噪声的煤气作业时,作业人员应佩戴耳塞或耳罩等防噪声护具。

6、用电安全及安全防护措施a.煤气的照明电压应小于等于24伏,在潮湿容器、狭小容器内作业,电压应小于等于12伏。

使用超过安全电压的手持电动工具作业或进行电焊作业时,应配备漏电保护器,且漏电保护器应放在煤气外。

在潮湿容器中进行焊接作业时,应使用干燥绝缘垫。

进行气割、气焊时,要使用不漏气的设备,并加强对设备内乙炔和氧气的使用管理,保证设备内部通风良好,同时保证金属容器接地可靠。

b. 在设备内多层交叉作业应搭设脚手架,安全作业平台,作业人员应正确穿戴劳动防护用品。

设备内作业严禁抛掷工具、材料,也不得将工具、材料等物品放置在人孔边上或设备顶部,以防坠物伤人。

c. 在易燃易爆作业环境中应使用防爆型低压灯具和电动工具,电气线路必须绝缘良好,无断线接头,电源接头无松动,防止产生点起火花造成事故;作业人员不得穿戴化纤类等易产生静电的工作服。

d. 在有酸碱等腐蚀性作业环境中,应穿戴好防护用品,在设备外部应设有应急用的冲洗装置和水源等。

六、应急救援(预案)措施:在进行煤气作业前,相关人员应在危险辨识、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制订严密的、有针对性的应急救援计划,明确紧急情况下作业人员的逃生、自救、互救方法,并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防止因施救不当造成事故扩大,作业前必须做到:a. 煤气作业前应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熟悉作业现场的环境,了解设备设施、管网的工艺流程,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作业的风险等级,作业标准,安全注意事项等。

b.设备外应配备空气呼吸器、消防器材、安全绳和相应的急救用品和装置;进入设备内部作业前,所有作业人员要检查安全措施,安全器具,规定好统一的联络信号。

c.煤气出入口应保持畅通,在现场实际许可的情况下应建立起逃生通道。

d.监护人员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发生,应立即召集急救人员穿戴好防护器具进行抢救,不得无防护措施情况下盲目进入抢救。

炼钢单元煤气作业安全风险评估表注:按照一般、较大、重大划分风险等级。

一般风险:人员偶尔或经常进入此区域,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事故,能立即整改;较大风险:人员偶尔或经常进入此区域,极易造成人身伤害事故,存在问题因生产、备品备件原因短期不能整改监护运行;重大风险:人员不能进入此区域,一旦进入会导致人身伤害事故,存在问题需要停机(停产)进行立即整改。

采用半定量法对重大危险源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进行评价。

4.1 风险评价方法:半定量(LEC)法D=L*E*C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这种风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D—风险程度在确定可能性L时要考虑培训情况、人员能力、防护装置情况、应急响应情况、监督检查力度等因素,并参照以往的事故经历;在确认后果C时,应考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严重程度。

4.2风险级别的划分:按半定量(LEC)法划分:Ⅰ级: 分值在160以上的,为重大风险;Ⅱ级: 分值在60—160之间的,为不可容许风险;Ⅲ级: 分值在60分以下的,为可容许风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