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其证候表现有所不同。
病因病机
小儿泄泻的病位在脾胃,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
小儿脾胃薄弱,易于受损,若为外邪或饮食所伤,则运化功能失职,水谷不分,精微不布,清浊不分,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而致泄泻。
重症患儿,泻下过度,易于伤阴耗气,出现气阴两伤,甚则阴损及阳,导致阴竭阳脱的危重变证;若久泻不止,脾气虚弱,土虚木亢,肝旺而生内风,而致慢惊风;脾虚失运,生化乏源,气血亏虚,不能荣养脏腑肌肤,久则形成疳证。
诊断要点
1.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及感受时邪的病史。
2.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
3.重症泄泻,可见小便短少,高热烦渴,神萎倦怠,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
5.大便病原学检査可有轮状病毒阳性,或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培养阳性。
类证鉴别
主要与痢疾(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痢疾大便为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
大便常规检査有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辨证论治
常证
1.风寒泻证
证候: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2.湿热泻证
证候:大便水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肛周红赤,发热,烦躁口渴,恶心呕吐,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3.伤食泻证
主症: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未消化食物残渣,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脉滑数,指纹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止泻。
代表方剂:保和丸加减。
4.脾虚泻证
证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淡。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等。
5.脾肾阳虚泻证
证候:久泻不愈,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伴脱肛,形寒肢冷,面白无华,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6.肝郁脾虚证
证候:大便稀溏或水样,情绪紧张或抑郁恼怒时加重,泻后痛减。
治法:疏肝理气,运脾化湿。
方药: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减。
常用陈皮、白术、白芍、防风、柴胡、枳壳等。
变证
1.气阴两伤证
证候:泻下过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目眶及囟门凹陷,皮肤干燥,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人参乌梅汤加减。
2.阴竭阳脱证
证候: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哭声微弱,面色青灰或苍白,四肢厥冷,尿少无泪,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
治法: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证型总结
1)风寒: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
2)湿热: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连黄芩汤
3)伤食:消食化滞,和胃止泻—保和丸
4)脾虚: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四神丸
6)肝郁脾虚:疏肝理气,运脾化湿—痛泻要方+四逆散
7)气阴两伤:益气养阴—人参乌梅汤
8)阴竭阳脱:回阳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病案(例)摘要:
患儿刘某,女,2岁9个月。
腹泻1天。
患儿1天前因饮食不节出现呕吐,呕吐3次,呕吐物为未消化饮食,气味酸腐,外用丁桂儿脐贴无明显效果,随即出现腹泻,日行5~6次。
现症见:大便稀溏,夹有未消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日行5~6次,脘腹胀满,腹痛,恶心呕吐,嗳气酸馊,口臭,纳差,夜眠不安,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滞。
请与痢疾相鉴别。
小儿泄泻-常证-伤食泻证
主症: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未消化食物残渣,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脉滑数,指纹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止泻。
代表方剂:保和丸加减。
主要与痢疾(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痢疾大便为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
大便常规检査有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病案(例)摘要:
曾某,女,3岁。
2018年9月4日初诊。
患儿腹泻6天。
大便日行10余次,水样便。
现症:精神不振,啼哭少泪,口渴多饮,无发热,无呕吐,目眶轻度凹陷,皮肤干燥,四肢尚温,小便短少,口唇干,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请与痢疾相鉴别。
小儿泄泻-变证-气阴两伤证
证候:泻下过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目眶及囟门凹陷,皮肤干燥,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人参乌梅汤加减
主要与痢疾(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痢疾大便为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
大便常规检査有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病案(例)摘要:
陈某,女,3岁。
2018年10月9日初诊。
患儿腹泻4天。
初起呕吐继而腹泻,大便日行10余次,如水样,量多,有少许黏液。
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量明显减少,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
请与痢疾相鉴别。
小儿泄泻-变证-阴竭阳脱证
证候: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哭声微弱,面色青灰或苍白,四肢厥冷,尿少无泪,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
治法: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主要与痢疾(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痢疾大便为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
大便常规检査有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病案(例)摘要:
李某,男,1岁半。
2018年12月6日初诊。
患儿为人工喂养。
近2个月来腹泻时轻时重,大便清稀,每日3~4次,完谷不化,有时便后脱肛,形寒肢冷,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请与痢疾相鉴别。
小儿泄泻-常证-脾肾阳虚泻证
证候:久泻不愈,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伴脱肛,形寒肢冷,面白无华,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主要与痢疾(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痢疾大便为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
大便常规检査有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病案(例)摘要:
周某,女,2岁。
2018年5月10日初诊。
患儿因受凉今晨起鼻流清涕,恶寒,发热,泻下稀水样大便4次,多泡沫,臭气轻,纳少,啼哭不安,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
小儿泄泻-常证-风寒泻证
证候: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病案(例)摘要:
高某,男,3岁。
2018年11月3日初诊。
患儿腹泻3周,病初每日泻10余次,经治疗好转,但近日仍大便清稀,色淡不臭,每日4~5次,常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小儿泄泻-常证-脾虚泻证
证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淡。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