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冲突理论 Ⅲ

冲突理论 Ⅲ

冲突理论Ⅲ冲突理论三、科塞冲突功能理论评价1.科塞的冲突理论强调了冲突对社会系统的整合功能科塞在齐美尔观点的基础上形成其冲突理论,并修正了帕森斯忽视权力和利益的功能理论以及达伦多夫过份强调暴力冲突破坏性作用的观点,而强调冲突对社会系统的整合与适应功能。

其冲突理论的建构以下列假设为前提:(1)社会是由各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所组成的系统;(2)系统的各部分之间存在着利益和不平衡、紧张与冲突;(3)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4)暴力、异端、越轨行为在特定条件下具有加强系统的整合以及对环境适应性的作用。

科塞从以上假设出发、对冲突的起因、激烈性程度、持久性以及冲突的功能等命题进行了变量分析,冲突作为一种社会互动的普遍形式和过程能促进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即是这一分析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科塞对冲突的整合功能的阐述不仅发生在内部冲突过程中,即群体内的冲突有助于统一体的建立,并增强群体的内聚力,而且冲突也成为社会关系的平衡手段或对对立要求的再调整手段。

同时,也发生在外部冲突过程中,外部冲突产生了与别人联合与联盟,在富有弹性的社会结构中,社会成员参与各种不同群体间的冲突,特别是大量交叉性的冲突,阻止了社会沿着一个轴心而发生的根本性分裂,由此构成社会结构的平衡机制。

可见,功能主义并未在科塞的冲突理论中消失,只不过是将冲突的观点引入到结构功能的分析中。

可以认为,这正是科塞与帕森斯。

默顿等现代结构功能主义者的主要区别。

2、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取向虽然科塞的理论分析出发点是社会压力、社会强制、社会限制和社会冲突等概念、命题,但就其理论分析的目标而言仍然是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整合与适应。

正如科塞所言:“我们所关心的是社会冲突的功能”,“是社会冲突增强特定社会关系或群体的适应和调适能力的结果,而不是降低这种功能的结果”。

[1]显然,功能主义固有的缺陷,目的论的倾向在科塞的理论中依然存在。

科塞一旦说明了冲突如何对整个社会系统作出贡献后,随即要人们相信,社会之所以产生冲突是为了满足其整合的需要。

尽管科塞认识到冲突引起社会系统的改变,但他仍将冲突首先视为在促进整合与适应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不仅如此,科塞并没有摒弃结构功能主义的概念和基本假设,只是将冲突的观点引入其中,在他看来,整合的观点和冲突的观点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两个分析框架,二者是相互兼容的。

可以认为,科塞实际上创立了一种相当功能化的理论——冲突功能理论....。

3、关于冲突的负功能分析问题虽然科塞注重对冲突的正功能分析,但并未回避对冲突负功能的考察。

就功能主义分析方法而言,都蕴含着对冲突反功能的意义,冲突并不总是正功能。

冲突是成为凝聚力的源泉还是成为解组的起源,依赖于紧张的起因,冲突的结果,解决紧张状态的办法。

因此,“并不是任何一种冲突都有益于团体结构。

也不是说冲突对所有团体都有这种功能。

社会冲突是否有利于内部适应,取决于是在什么样的问题上发生冲突,以及冲突发生的社会结构。

”[2]在冲突的问题方面,如在内部冲突过程中斗争的双方不再共享那些社会系统的合法性所赖之为基础的基本价值,这种冲突就会毁灭社会结构,在内聚力很强的团体中,一旦发生冲突,可能危及群体关系赖以维系的基础。

在不同类型的社会结构里,冲突的作用及其结果大不相同:弹性社会结构中的冲突构成一个社会的平衡机制,社会从冲突中受益;在刚性社会结构中,即“一个对冲突根本没有或有但不够充分的容忍和制度化的社会结构里,冲突易于导致机能失调。

冲突导致的分裂的威胁强度和对社会体系的公认基础的破坏程度,与这个社会结构的僵化有关。

威胁这样一个社会结构的内部平衡的不是这样的冲突,而是这种僵化本身”[3]可见,冲突是正功能还是负功能,与冲突的条件相关。

科塞强调冲突的正功能,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帕森斯等人把冲突视为社会病态,是一种负功能,他只是修正功能主义对冲突功能的片面认识。

正如他所言,“我们强调社会冲突的功能方面并不意味着否认某些冲突的确会破坏群体的团结,也不否认它会导致特定社会结构的解体。

但是,对于已偏向其他方向的分析来说,这种强调可以起到一种校正作用。

”[4]但是,科塞试图弥补辩证理论和功能主义片面观点时又产生新的片面性方法,即用一种片面性来抵消或修正以往理论的片面性,科塞关于冲突功能的十六个命题明显地表明了这一点。

产生这样的偏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从齐美尔那里借用并引入功能化的命题这一方法。

尽管如此,科塞将其对社会组织的想象转化为一系列有关社会系统中冲突的命题,从而减少了其功能主义的片面性。

同时,也更易于接受经验的检验,在这个意义上,科塞的观点仍可视为冲突理论中最富有的全面成果之一。

科塞作为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之一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G.H.特纳就把科塞列为对冲突理论作出贡献的代表人物(H.特纳,1987),而R.科林斯在其《冲突社会学》(1975)一书对冲突理论所作的综合性研究中,既没有引用科塞的论述,也没有将科塞的著作列为参考书。

吉特林在《社会学的反思》一书中则认为,科塞并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功能主义。

伊思·罗伯特在《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1988)中把科塞列为现代冲突论的代表。

科塞本人在其《社会学思想名家》(1990)一书中声称:“人们把一些社会学家,包括我自己在内,看成是属于这个学派的学者,不过我们自己是反对这种称谓的。

”[5]无论人们如何评价,由于科塞在其主要著作《社会冲突的功能》中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冲突论观点,故将其相对归属于冲突理论是有据可依的。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科塞对社会学理论最重要的贡献或许并不是冲突理论本身,而是将作为一种社会过程的冲突引入到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中。

第三节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一、生平特点及著作拉尔夫·达伦多夫(Ralf Dahrendorf),德国社会学家,社会冲突论的创始人之一。

1929年生于德国汉堡,早年曾因反对纳粹统治而入狱。

后就读于汉堡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

1958-1969年间先后担任汉堡大学、图宾根大学和康斯坦茨大学社会学教授。

1967-1970年任联邦德国社会协会主席;1974-1983年任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长,后重返联邦德国,在康斯坦茨大学任教。

从马克思阶级理论和美国社会学理论出发,建立了关于社会冲突和社会变迁的学说,即“辩证冲突论”。

认为工业社会中冲突的特征是“冲突的制度化”,把冲突视为建设性因素,是形成社会组织新模式的源泉。

冲突理论的基础是,建立在那些不可避免的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上的,冲突理论的最终目标应是社会变迁的解说,冲突是社会结物内部存在的固有倾向,没有冲突就没有变迁,也就没有社会进步。

断言权力分配是社会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权力的实质就是控制与制裁。

因此,社会中始终有一种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和一种使无权者与有权者发生冲突的推动力存在。

权力是磨擦和倾扎的一种无穷源泉。

一个正常的社会不是不存在冲突,而在于能否使冲突制度化。

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在于研究社会的冲突,即相互冲突的团体是如何出现在社会结构里,冲突的基本类型,冲突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在工业社会学、管理社会学方面提出社会学人(Homo Sociologicus)的概念,并用“个人=社会个人”的公式表示。

认为社会学人是在个性和自由方面受到社会约束限制的职责承担者,从而引起广泛的争论。

其辩证冲突论由于抨击了结构功能主义的乌托邦社会形象,对美国社会学界产生相当影响。

主要著作有:《展望中的马克思》(1953)、《工业社会学与企业社会学》(1956)、《工业社会的阶级与阶级冲突》(1957,1959)、《关于社会冲突的理论》(1958)、《走出乌托邦:社会学分析方向再确定》(1958)、《社会与自由》(1961)、《共同决定问题》(1962)、《德国的社会和民主》(1965)、《文化就是公民权》(1966)、《通向乌托邦的小径》(1967)、《社会学说论文集》(1968)、《冲突与自由》(1972)、《社会学人》(1973)、《新自由》(1975)、《生活的机会》(1979)、《是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吗?》(1979)、《现代社会冲突》(1992)等。

二、辩证冲突的模型达伦多夫受马克思和韦伯的思想影响较大。

在科塞关于社会冲突的著作出版不久,他在1957—1958年暂居美国期间写成《走出乌托邦》一文,发表在《美国社会学杂志》(AJS)上。

这篇文章影响很大,几乎所有的社会学论文集都将其收入。

达伦多夫在这篇文章中批评了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指出,乌托邦有两种形式:一种乌托邦产生于十八至十九世纪的思想家,他们出于对现存社会的批判,设想完善的社会;另一种乌托邦则将未来世界的前景描述成一幅可怕的画面。

前者建立在自愿基础之上,后者建立在强迫基础上的。

上述两种形式的乌托邦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变迁和发展,没有冲突,均建基于普遍的共意和共同的价值观之上,或强迫、或自愿、或心理条件化。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下会出现心理条件这一类。

和谐、无冲突是从消极角度去看的,而和谐是从积极角度去看的,和谐意味着稳定,过程是重复的过程,所有系统都是孤立的系统,即在时间、空间上孤立。

帕森斯所描述的具备上述特征的社会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乌托邦。

达伦多夫同时指出,墨顿试图用中程理论联系现实与帕森斯的宏观社会学理论,用中程理论补充帕森斯的理论缺陷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帕森斯的社会理论框架和功能主义观点从总体上将社会写成过于和谐,统一和静止。

在达伦多夫看来,社会有其一致性方面,同时也具有冲突性一面。

现在则是开始分析社会冲突方面并抛弃功能主义创造的乌托邦形象的时候了。

为此,达伦多夫指出:“未来不仅集中考虑具体问题,而且考虑包含用强制、冲突和变迁来解释的问题。

从审美角度说,这社会的第二个面孔可能比社会系统更不能使人感到愉悦一但是,如果所有社会学能够提供的只是如何轻松地逃离到乌托邦,我们就不值得为之努力了。

”[6]要逃离乌托邦,就要用片面的冲突模型来取代片面的功能模型,虽然达伦多夫看到了社会不仅仅只有冲突的一面,但它是弥补以往功能理论不足的必要补充。

正如达伦多夫强调的那样:我不想成为许多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家所犯错误的牺牲品,也不想为冲突模型发展综合和排斥的适用性的主张,从哲学意义上讲,社会有相当的两面化现实可能是好的:一方面是稳定、和谐与一致,而另一方面是变革、冲突和强制。

达伦多夫强调上述观点,实际上是为凸现冲突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由于功能主义所强调的是单方面的和谐、平衡、稳定,那么冲突理论强调单方面的冲突现象也是基于一种平等的原则。

达伦多夫确立的冲突模型,建立在下述几个假设之上:第一,社会及其各组成部分处于不断变迁过程中。

研究变迁的障碍因素比研究变迁的促进因素更重要。

变迁无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时无地不存在的。

第二,冲突在社会中,随时随地发生,如果一个社会里没有冲突是反常的,平衡模型把冲突看成反常,而冲突模型则相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