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
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2.分组交换:分组交换也称包交换,它是将用户传送的数据划分成多个更小
的等长部分,在每个数据段的前面加上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就构成了一个分组。
首部用以指明该分组发往何地址,然后由节点交换机根据每个分组的地址标志,将他们转发至目的地,这一过程称为分组交换。
进行分组交换的通信网称为分组交换网。
3.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
络协议,网络协议主要由语法、语义、时序三要素构成。
4.MAC地址:也叫硬件地址,是固定在网卡中的48位二进制长度的标识,具
有全球唯一性。
MAC地址工作于一个网络内部,网络内部传递数据的时候需要在数据帧首部写入发送方和接收方的MAC地址,一般在网络层以下使用此地址。
5.以太网:是当今局域网采用的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该标准定义了在局域
网中采用的电缆类型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一般采用cama/cd技术,如
10base-t 是带宽为 10M的基于基带信号传输的局域网,其通信介质为双绞线,介质访问控制采用csma/cd方法。
6.IP地址: i nternet上的每台主机(Host)都有一个用于身份标识的全球唯
一的地址。
TCp/IP协议就是使用这个地址在主机之间传递信息,这是
Internet 能够运行的基础。
IP地址的长度为32位,分为4段,每段8位,用十进制数字表示,每段数字范围为0~255,段与段之间用句点隔开。
例如159.226.1.1。
IP地址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网络地址,另一部分为主机地址。
7.端口:是应用层的各个进程和运输层实体进行层间交互的一种地址,TCP/IP
的运输层用一个16位的端口号来标识一个端口,通信时只要把报文交到目的端口,传输层就可以将报文最终递交给应用进程。
8.域名系统(DNS):任何一个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或者路由器,都有一个唯
一的层次结构名字,即域名,域名系统就是用来把人们使用的采用层次树状结构机器名字转换为IP 地址,运行域名解析程序的机器成为域名服务器。
9.带宽:单位时间内能够在线路上传送的数据量,常用的单位是bps(bit per
second)
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是指网络可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即每秒多少比特。
描述带宽时常常把“比特/秒”省略。
例如,带宽是 10 M,实际上是 10 Mb/s。
10.子网掩码:子网掩码是一个32位地址,用于屏蔽IP地址的一部分以区别网
络标识和主机标识,子网掩码的设定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
与IP地址相同,子网掩码的长度也是32位,左边是网络位,用二进制数字“1”表示;右边是主机位,用二进制数字“0”表示。
11.万维网:是一个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文档组成的系统,通过互联网访
问。
在这个系统中,每个有用的事物,稱為一樣「資源」;並且由一個全域「統一資源標識符」(URI)標識;这些资源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传送给使用者,而后者通过点击链接来获得资源。
12.URL:用来表示从因特网上得到的资源位置和访问这些资源的方法。
URL
给资源的位置提供一种抽象的识别方法,URL访问资源的一般形式如下:<协议>://<主机>:<端口>/<路径>
13.html: HTML是一种标记式、解释型的计算机语言,它把各种标签嵌入到万
维网的页面中,可以为各种页面元素设置一个超链接,用户可以很方便地用一个超链从本页面的某处链接到因特网上的任何一个万维网页面,浏览器可以解释执行这种语言,并将页面显示出来。